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个制度性文件,进一步鼓励全院同志“向科学进军”,哈军工的学术刊物《工学学报》也于丁香盛开的5月创刊。
春夏之交,学员的科研活动逐步开展起来,院党委因势利导,并报请陈赓院长批准,颁发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学员军事科学技术协会条例》,成立了“军事工程学院学员军事科学技术协会”和炮兵、海军、工程兵三个工程系的分会,全院有500多名学员成为首批科研积极分子,活跃在各个系的科研小组里。
空军工程系有152名高年级学员组成的34个科研小组,提出42个课题。比较突出的是在朝鲜战场上流过血的戴轶群,别看他天天嘻嘻哈哈的,可一旦搞起科研来就像开足马力的坦克,他带领的科研小组对飞机火炮系统的老大难课题着了迷,为什么第一发炮弹射击行程所需时间比较长?非要找出原因不可。这一群小伙子拼命地查资料,做实验,功夫不负有心人,最终他们硬是攻下了这个课题,论文写出后,乐得唐铎拍案叫好。
海军工程系学员胡长吉领导的科研小组根据计算中遇到的困难,对综合线图进行研究,改进了计算层次,使这一重要而复杂的计算方法得以简化,这一成果受到系领导的通报表扬。
工程兵工程系有67名学员组成16个研究小组,完成了24项研究课题。彭磊石设计的
火箭推送直列装药,用于雷场开辟通路,经过现场实验,效果良好;周培根、张兆骅和曹寿淦经过对工程兵部队的起重装备——万能构件的研究,提出五点重大改进意见,富有创造性;钱七虎用数学分析方法对平面和空间力系平稳方程的研究,颇有创见,表明了低年级学员也具有参加科研的潜能。
学员搞科研的热情感染着教师们,使他们愈加关心和支持学员的科研活动。
化学教授会主任曾石虞近来好像换了一个人,他平时喜欢找合得来的老教师聊聊天,海阔天空地“侃大山”,可自从炮兵工程系“学员科协”分会物理化学小组聘请他为导师之后,他把业余时间全部给了学员,下了班要么和学员们在一起讨论课题的选题问题和讲授研究思路和方法,要么去
图书馆资料室为学员选参考资料,小组每次举行读书报告会,他必准时参加,细听报告和发言,发现了独到见解和点滴新思想,他都给予表扬和鼓励;有了争论,他也以民主的作风循循善诱,保护少数不同意见。
这是一个星期天的上午,乌云骤起,“哗哗啦啦”下起雨来,豆粒大的雨点打在干旱的黑土地上,冒起阵阵尘烟。曾石虞打着一把破雨伞出了楼,迎面碰见炮兵工程系教育副主任沈正功教授。
“老夫子早啊!”沈正功问候道:“下大雨还出去?”
“到你们系看看!”曾石虞脚也没停地说:“学员有个实验。”
沈正功知道曾先生又是为学生科研的事,在背后喊道:“等雨停了再去嘛!”
曾石虞也不答话,独自朝文庙街东边走去,雨太大又刮起大风,他的破雨伞三下五除二,成了“聋子的耳朵”。走到炮兵工程系大楼前,老爷子浑身上下已淋成了落汤鸡,哨兵瞪着眼奇怪地看着他。
曾石虞上了三楼,走到一个实验室的门前,“咦!还关着门呢?”他推推上了锁的门,顺手脱下白衬衫,用手拧了拧雨水,身上还贴着湿透的破背心。今天上午物理化学小组要在这个实验室做一个实验,约他来指导,曾石虞看天色不好,想提前赶路,结果不歪不斜,正好赶上了大雨。
既然学员们还没来,他只好等了,进不了门,就在走廊里散步吧,他背着手,任身上滴着水,走来走去,走廊里满是他的湿脚印。
20分钟后,一群学员冲上楼来,大家看见曾教授,都惊讶得一齐叫着:“曾主任!”他们怎么也想不到,老教授会冒雨提前赶到实验室,全身湿透,恭候在走廊里。
“都来了?”曾石虞眼睛一亮,高兴起来,“赶快准备实验吧!”
学员们抢着为曾石虞换上干衣服,大家只觉得胸中有一团热气在翻滚。
1956年9月15日,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隆重开幕。党的“八大”正确分析了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做出了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方面来的战略决策。作为军队代表,陈赓和刘居英出席了“八大”,陈赓当选为中共中央委员。当年,陈赓当选为党的七届中央候补委员时,他曾戏言道,自己是“屁股后面插党参——后补”,此次在按得票数排序的97名中央委员中,陈赓名列第25名,他在党内威信之高是不言而喻的。
31 进军科学 哈军工贯彻八大路线(4)
刘居英乘着“八大”的东风回到哈尔滨,迅速向全院人员传达“八大”文件。学习和贯彻“八大”路线,在哈军工蔚然成风。院党委关于1956~1957年度工作任务中明确指出,“八大”决议要成为学院建设和今后工作的总的方针。
贯彻“八大”路线的主要表现:一是提高教学质量,二是大力开展科学研究。院党委反复强调:“开展科学研究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环节,是我院长远建设的重要内容,任何轻视都是不正确的。”因此,1956年是哈军工科研丰收之年,心情舒畅的新老教师们,参加科研的积极性空前高涨。教师会议后,有61个教授会制定了科研计划,提出了210个课题,几乎比1955年增加了5倍。1956年,哈军工与全国19个工厂、8所院校、3个研究所签订了科学研究协议和合同,帮助国防生产部门解决大小技术问题58个。炮兵工程系是五个系中第一个超额完成当年科研计划的模范系。
1957年2月6日,哈军工召开第二届科学技术研究会,对过去一年的科研成果做了一次大检阅,有43名教师宣读了45篇学术论文,其盛况已超过第一届科学技术研究会议。
令哈军工感到荣幸的是,这次会议特别邀请到中国科技界的三位名人,他们是数学家、中国科学院数学所所长华罗庚博士;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物理所所长朱洪元博士;电子学专家、总参通讯部研究员吕保维博士。三位专家为会议做了专题学术报告,把哈军工的学术活动推向全国的范围。
孙本旺是华罗庚的学生,当年作为“五才子”之一赴美
留学,曾仰仗华老师的支持。多年后老师肩披寒霜,登门造访,令他兴奋莫名,执弟子礼陪伴于侧,华罗庚的腿行走不便,孙本旺时时上前搀扶一把。三位知名专家第一次来到哈军工,像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他们没料到哈尔滨竟有这么一所平地拔起的特殊大学,集中了这么多学界精英、八方骏才,在短短的四年多时间中,在教学和科研上取得如此显殊的成绩。三位专家一致认为这是教育史上的奇迹,看到各个工程系的实验室,令他们感佩不已。华罗庚对兵强马壮的数学教授会印象深刻,他与卢庆骏交谈甚欢,赞扬卢庆骏培养年轻教师的做法。
对这次会议上发表的45篇学术论文,吕保维提出一条意见:“没有电子学科的学术论文宣读,不能不说是个严重的缺陷。”专家的话引起刘居英和徐立行的格外重视,没过几个月,哈军工就成立了电子科学技术委员会,李宓为主任,周祖同、刘景伊、慈云桂为副主任。
1956年是哈军工政通人和、成绩斐然的一年,除了科研工作红红火火,教学任务也如期完成。以海军工程系组织学员参加海上实习为例,在两个月中,从一年级到三年级共300名学员,到旅顺和青岛的海军基地登舰出海,先后动用海军各种舰艇33艘,涉及各基地下属机构和岸炮阵地等32个单位,在大风大浪中,哈军工师生团结一心,顺利完成了15门课程的专业实习,其间教学任务之繁重,组织工作之复杂,在当时是难以想象的。在全军院校中,实施规模如此之大的教学活动,无出哈军工之左者。
1956年还是哈军工知识分子“三喜临门”的一年,一喜是老教师乔迁,红楼宿舍区建成后,住在斜纹二道街的老教授们都陆续搬进条件较好的新居;二喜是授军衔,大批教师参军,一身戎装,精神气儿十足;三喜是评学衔,年底学院公布了评为讲师的225名教员名单,在盖着“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关防”大红方章下,陈赓、刘居英、刘有光三人签发了这份命令,如此大范围、大力度地选拔人才,足见哈军工领导的魄力和远见。
1956年也有不足之处,“除四害”运动搞得沸沸扬扬,学员们在大院里敲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