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读史有学问-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当年楚汉相争之时萧何留守汉中一样,为朱元璋去掉了后顾之忧。值得一提的是,李善长既接受了其他军队的教训,又接受了朱元璋的忠告,极其注意调和文官、武将及百官们的关系。一般说来,文官在内,武将在外,文官谋士虽对战事的成败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但往往爱犯一个毛病,就是爱说左右将士的坏话,爱猜忌怀疑,弄得将帅离心,前后掣肘,很容易造成前线的失利。对这一点,李善长极为重视,他十分注意发挥将领的主动性,维护他们的团结,即使在治理地方时,他也采取了这种方式,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公元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正式宣布登基,国号大明。李善长主持了整个仪式。至此,李善长由刀笔小吏而成为开国功臣,封为开国辅运韩国公,同时赐以铁券,可免死罪两次。在封赏的诰命上,朱元璋对李善长的功劳作了如下的评价:“东征西讨,目不暇给;尔独守国,转运粮储,供给器杖,未尝缺乏;专繁治剧,和辑军民,各靡怨谣。昔汉有萧何,比之于尔,未必过也。”

综观李善长之从朱元璋,有三件大功:一是他一进军门即讲刘邦的故事,为朱元璋树立了理想的榜样;二是他能竭心尽力,治理后方,保障供给;三是他能调和众人,维系人心。有此三功,虽少有智计创见,也足可称道了。

但李善长毕竟和萧何、张良不同,甚至连刘基也远远不如,这倒不是说他对明朝开国的贡献不大,而是说他见识不高,且不能免俗,终招致杀身之祸。

也许是李善长被赐死的缘故罢,《明史·李善长传》对他多有贬辞,对其性格上的缺点说得较为苛刻,说他外表宽和,内实狭隘,性格执拗,爱记恨人等。这些话虽不能全信,但从李善长开国以后做的一些事也确实可以看出他的许多缺点。开国以后,李善长曾任丞相,势力很大,其亲信中书省都事李彬犯有贪污罪,当时任御史中丞的刘基调查这件事,李善长多次从中说情、阻挠,最后,刘基还是奏准了朱元璋,将李彬杀死。李善长怀恨在心,就阴设计谋,令人诬告刘基,自己还亲自奏劾刘基擅权,结果刘基只有回家避祸。参议李饮冰、杨希圣对他有冒犯之处,李善长就罗织罪名割了杨的鼻子和李的胸乳,结果是一残一死。这倒还罢了,他培植淮人集团的势力,将一个知县出身的胡惟庸一手提拔为丞相,后来胡惟庸擅权不法,贪污受贿,弄得朝野皆怨,引起了一些正直朝臣的反对。由于朱元璋用法残酷,胡惟庸恐怕被杀,就秘密组织了一场谋反活动,企图把朱元璋骗出宫来杀掉。谋反败露后,胡惟庸一党被株连杀死的有三万多人。李善长既是胡惟庸的故旧,又是他的推荐者,还与他有亲戚关系(李善长之弟跟胡惟庸是儿女亲家),本当连坐,朱元璋念他是开国勋旧,便免死贬谪。后来还是以星相之变须杀大臣为借口赐死了李善长。李善长死年七十七岁。所有家属七十余人,也尽行赐死。

李善长以功始而以罪终,这在中国历史上是极有代表性的,别说朱元璋对开国功臣大加杀戮,就是换一位“仁慈”的开国皇帝,像李善长那样居功自傲、擅权自专,也必定是多行不义必自毙。自古以来,善始者多,善终者少,或是由于自己的原因,或是由于其他原因。总之,善始善终的人实在是凤毛麟角。古人说:“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就是这个意思。历史的确有许多惊人的相似之处。如果有人不理解历史,就请看看现实吧,上推一下,就可豁然开朗,下延一下,也可茅塞顿开。 


12被千刀万剐的民族英雄

一位著名的小说家借一位盲艺人之口对历史作了谶言般的感慨:

无官方是一身轻,伴君伴虎自古云。

归家便是三生幸,鸟尽弓藏走狗烹。

子胥功高吴王忌,文种灭吴身首分。

可惜了淮阴命,空留下武穆名。

大功谁及徐将军?

神机妙算刘伯温,

算不到:

大明天子坐龙廷,文武功臣命归阴。

因此上,急回头死里逃生。

君王下旨拿功臣,

剑拥兵围,绳缠索绑,肉颤心惊。

恨不能,得便处投河跳井;

悔不及,起初时诈死埋名。

今日的一缕英魂,昨日的万里长城!

好一个“今日的一缕英魂,昨日的万里长城”。这既是对历史的愤懑,也是无奈的叹息。

明思宗崇祯三年(公元1630年)的一天,北京菜市口刑场人山人海,万头攒动,他们要争相看看这个被他们骂做“大汉奸”的人是什么模样,又是怎样被处死的,有人还怀着一个希望,那就是若能买到这个大汉奸身上的一条肉吃,施行凌迟时的情景

就能表明自己是真正的炎黄子孙,是地地道道的正人君子,还能治疗自己的胆小病,产生降妖伏魔的力量。这个“大汉奸”终于从囚车里被推了出来。他被判的是凌迟处死的刑罚。所谓“凌迟”,就是要割一千刀,在最后的一刀才将犯人杀死,如果多一刀或少一刀,行刑的刽子手就要以自身来抵罪。

刽子手先从剥皮开始,而不能伤及血管,否则受刑者一下子就死了。从他身上剥下来的皮肉,民众争相哄抬价格,一钱银子才能买到一片,他们吃一口骂一声“汉奸”,到了第三天上,“大汉奸”才被最后杀死,其内脏也被众百姓哄然抢光。

这位被千刀万剐的“大汉奸”,就是明末著名的抗清将领、民族英雄袁崇焕。

也许,就是因为袁崇焕的被杀,清军才能长驱直入山海关前;也许,就是因为袁崇焕的被杀,中国北方才失去了真正的长城,满族人才能迅速推进到南方,才能建立近二百多年的满清王朝。这些都是“也许”,但袁崇焕被杀给明朝东北边防带来了毁灭性的打击,却是不容置辩的历史事实。

那么,袁崇焕何以被当作“大汉奸”,而遭了千刀万剐之刑呢?这还得从头说起。

明万历初年,满清在东北崛起。公元1583年,努尔哈赤以祖父遗留下的十三副铠甲起兵,经过二十几年的征战,征服了整个女真族,建立了后金政权。公元1618年,努尔哈赤把明朝对满族人的欺侮总结成“七大恨”,以“七大恨”告天,向明朝发起进攻,次年攻占了辽东重镇抚顺,连败明军。终日纵情声色、万事不理的明神宗着了慌,急忙让辽东经略杨镐带领十多万大军分四路迎击,结果又全军覆没。明朝又派熊廷弼去辽东办理军务。

正在这时候,神宗死去,他的儿子光宗也只做了一个月的皇帝,就因误服药物而一命呜呼,皇位由光宗的儿子朱由校继承,历史上称他为熹宗,年号天启。

熹宗做皇帝时还只是一个十五岁的孩子,他性格十分软弱,不愿多事,只好嬉游,他有两大嗜好,一是与小太监捉迷藏,一是干木匠活。尤其对于木工制作,极为沉迷,他自己动手盖的房子和制作的机巧器物,还真有点水平,由此可见,他是一个天生的木匠。这样一来,他就把政事交给了在他做太子时就服侍他的太监魏忠贤。魏忠贤专权以后,无恶不作,大肆杀害正直朝臣,广结私党,祸乱国家,形成了中国历史上最大的“阉党”。在这样一个朝廷的统治下,边境防务是可想而知的,熊廷弼在辽东也就难施手脚。

熊廷弼到辽东后,苦心经营,勉强稳定了局势,但朝中某些官员对他横加指责,朝廷又将他革职查办,改用袁应泰做统帅。袁应泰是一流的水利工程人才,但对军事一窍不通,他轻率出战,结果遭到惨败。朝廷只好重新起用熊廷弼。但这时兵部尚书张鹤鸣与熊廷弼意见不合,他叫熊廷弼的属下王化贞不要听熊的调遣,结果由于好大喜功的王化贞失误,明军又遭大败,朝廷不分青红皂白,将王化贞和熊廷弼一起逮捕,并将张鹤鸣免职。

在这种历史条件下,袁崇焕登上了抗击满清进犯的历史舞台。

袁崇焕

袁崇焕是广东东莞人,祖上原籍广西梧州藤县。他为人慷慨,富于胆略,喜谈军事,年轻时就有志于处理边疆事务。明神宗万历四十七年(公元1619年)袁崇焕中了进士,被派到福建邵武去做知县。

明熹宗天启二年(公元1622年)袁崇焕到北京来述职,在和朋友们谈论时发表了一些对辽东军事很中肯的意见,引起了御史侯恂的注意。侯恂向朝廷荐举他,朝廷于是升他为兵部职方司主事,处理防务事宜。

明代就像宋代一样,信任文官而不信武官,皇帝害怕武官权力大了要造反,因此派文官指挥战役,再加上多方的牵制,所以往往失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