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读史有学问-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都是欺人妄语,断不可施行。”但她已阻止不了王莽,只好下诏,让王莽当假皇帝。

王莽为假皇帝后不到一月,刘氏宗室就有人起兵讨伐王莽,再加上农民起义军,一直攻打到了长安。王莽派兵镇压,基本消灭了这次联合进攻,王莽的威德似乎又牢固了一层。这时,王莽又得到了一项符示。原来,梓潼人哀章,狡诈灵滑,看准王莽的心思,想趁机弄个官做。于是,他暗制一铜匣,扮作方士模样,在黄昏时交给了高祖的守庙官。王莽收到后打开一看,其中断言王莽当为真天子,下列佐命十一人,一是王舜,二是平晏,三是列歆,四是哀章本人,五是甄邯,六是王寻,七是王邑,八是甄丰,九是王兴,十是孙建,十一是王盛。

王莽当然知道这是假的,但他正好弄假成真,借此作为篡权的依据。汉孺子婴初始元年十二月一日,王莽率领群臣朝拜高祖庙,拜受金匮神禅,回来后谒见太皇太后,说秉受天命,自己应该当皇帝,太皇太后正要驳斥,王莽已管不了许多,即跑出内宫,改换天子服饰,走至未央宫,登上龙廷宝座,文武官员也一律拜贺。王莽写好诏命,正式颁布,定国号为新,改十二月朔日为始建国元年正月朔日。

刘婴只是立为太子,并未做皇帝,所以御玺一直由太皇太后保管。王莽派王舜去索取御玺,太皇太后不能不予,便狠狠地往地下一摔,这块自秦朝传下的传国御玺,从此便缺了一角。

王莽既得汉朝,便须依照符命所示,尽封十一人官职,其余九人倒还好说,只是王兴、王盛二人,乃是哀章假造出来,取王莽兴盛的吉利之意,到哪里去寻找?好在同姓的很多,同名者亦不少,访得一个城门令史王兴,还有一个卖饼的男子王盛,俱拜为将军。王莽又嫌自己的出身不够堂皇正大,自称为黄帝虞舜的后裔,尊黄帝为初祖,虞舜为始祖,凡姚、妫、陈、田、王诸姓,皆为同宗。这样,王莽既有了渊源,又有了宗族,可谓是天命攸归的真龙天子了。

王莽建立新朝以后,颁布了许多令人莫名其妙而又啼笑皆非的措施。新始建国二年,王莽根据古书《周礼》、《乐语》上的传闻记载,开赊贷,立五均,平物价,抑兼并,发货款。并令凡有田不耕者,城郭中宅不种菜植树者,民浮游无事者,都要交税。采矿、渔猎、畜牧、蚕桑、纺织、补缝、工匠、医、巫、卜、祝、方技、商贩,纳其利的十分之一上缴。并多次改铸货币,尤其是改动地名、官名,改来改去,令人记载不清,书写不明,以致下诏令时需注明原地名才能看明白。

当时天下官吏不得俸禄,为生活所迫均从奸利所出,王莽追查建始二年以来贪污致富的人,没收其财产的五分之四,并命令下级揭发上级、仆人揭发主人。这样做的结果,不仅没能制止住贪污,反而使贪污更甚。新朝天凤六年,王莽又宣布每六年改元一次,自言“当如黄帝升天”,其目的是欺骗百姓,但百姓受欺已久,不再上当。

新朝地皇元年(公元20年),王莽再次宣布自己是黄帝的后人,造九庙,黄帝庙高十七丈,工费数百万,造庙士卒徒隶多为迁徙而死。

由于政治极其腐败,王莽新朝的诸多措施根本不符合实际,所以王莽政权遭到了从官吏豪强到普通百姓的一致反对。从新朝十多年开始,刘氏宗族及各地豪强就不断起兵反抗,后遇天灾,绿林、赤眉两军更是声势浩大。

新莽地皇四年,即公元23年,王莽派王邑、王寻率兵四十二万,号称百万,进攻起义军。刘秀等人有勇有谋,以数千人在昆阳破敌几十万人,使王莽的主力军从此崩溃,奠定了起义军胜利的基础。就在起义军进攻长安的危急时刻,王莽仍相信天命,他居然率群臣至长安南郊,号哭祭天,凡哭得哀痛者都授以官职,官吏及平民因哀哭而封官的有数千人之多。公元23年九月,起义军攻入长安,王邑等战死,王莽率大臣入渐台,被起义军围攻,王莽为商人杜吴所杀。

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的书生皇帝就这样结束了他的一生,死时六十九岁。

古代一位大诗人曾经写了这样几句诗: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

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

的确,王莽处心积虑地想篡夺西汉政权,想过过皇帝瘾,这是无可否认的事实;他利用太皇太后王氏对他的信任,一步步地攫取权力,树立威信,利用弄虚作假、矫情作伪的手段收拢人心,这也是事实。但是,作为今人,我们要探索的,不是王莽该不该篡权,汉朝和王莽的新朝究竟谁是正统,也不是去评价王莽的道德品质,因为这些对我们来讲并无多大的意义,我们要探索的重点是,王莽是不是一个纯粹的骗子,纯粹的野心家,身上是否连一点文人学士的影子都没有。

公平地讲,王莽身上还是有着浓厚的书生影子的,在托古改制问题上,他一方面确实是在拉拢人心,另一方面,也不能否认他对古代有深厚的感情,真诚的向往,否则,他明知仿效古制并无多大收拢人心的作用,为什么还要坚持那样做呢?在相信符命问题上,他确有借此登基做皇帝的目的,但在他内心深处,他还是有些相信的,否则,每到紧急关头,他总是求助于神灵,怎么没有奋起抵抗或是另求他法呢?所以,在王莽的身上,既有虚伪、奸诈、残忍的一面,又有书生善良、真诚、教条、死板的一面,只是作为一个篡位皇帝,他这一面很难被人发现罢了。

周公辅成王画像石

在一些政策法令和对待起义军的态度方面,更显出了书生本色。他本以为古礼对百姓也会像对他那样有效,所以仿效周代,企图建立一个理想的道德社会,但由于他的十足的书生气反弄得天下大乱,自己也成了桀、纣。至于对待农民起义,他就更像一个稚气十足的小学生了。

中国的书生就是如此,中国的许多古书也就教人如此。正如开篇所说,书生只能摇旗呐喊,不能亲为开国皇帝,只能为完善道德而做潜移默化的工作,不能直接发号施令,这就是书生的品格,书生的本色,一旦没有了这个本色,丢掉了这一品格,他就不是书生,就变成了官僚或是政客。 


3“柔道”开国“柔道”治国

以柔胜刚,是中国人处世的理想境界。

柔能克刚,是中国人处世的坚定信念。

柔中含刚,刚中存柔,刚柔相济,不偏不倚,才是中国人处世的正宗。这一理想化的处世方式,一个小小的太极图表现得最为形象。在一个圆圈中有一条白色的阳鱼和一条黑色的阴鱼,阳鱼头抱阴鱼尾,阴鱼头抱阳鱼尾,互相纠结,浑融婉转,恰成一圆形,无始无终,无头无尾,无前无后,无高无下。最妙的是阴鱼当中有阳眼,阳鱼当中有阴眼,相互包容,相互蕴含,相互激发,相互转化而又相互促生。我们曾经对这一处世方式进行过轰轰烈烈的批判,但当我们今天凝神谛视这个小小的太极图时,我们却不能不承认它包含了宇宙中的至理,同时也是我们处理人事的最高准则。必须指出的是,不论在历史中还是现实中,刚者居多,柔者居少,若能以柔为主,寓刚于柔,其表现方式往往就是“柔道”。然而,尽管“柔道”是治国治民、为人处世的最佳方法,却由于贪婪、暴躁、逞一时之快、急功近利、目光短浅等人性中的弱点,人们一般不去施用,或是施行得不好。中国历史上的许多以“柔道”处世,以“柔道”治国的成功事例,早已证明“柔道”比“刚道”更加行之有效,其事半功倍、为利久远之特点,更是“刚道”所远为不及的。

攀天莫登龙

走山莫骑虎

贵贱结交心不移

唯有严陵及光武

唐/李白/箜篌谣

在中国历史上,能够从始至终地贯彻“柔道”的人,当数东汉的光武帝刘秀,他不仅在为人处世上以“柔”为主,在政治、军事诸方面也都体现出了这种精神,应该说他是以善玩“柔道”而取得巨大成功的开国皇帝。

刘秀生于公元前6年十二月,是汉高祖刘邦的九世孙。其父刘钦是南顿县令,在刘秀九岁时病故。在他二十八岁的时候,王莽的“新政”很不得人心,加上天灾人祸,各地的农民纷纷起义,尤其是绿林、赤眉两支起义军,声势浩大,直可与王莽军一较高下。在这种风起云涌的形势下,刘秀借南阳一带谷物欠收,与兄刘谋划起义,得众七八千人。刘秀起义后,逐渐与当地的其他起义军汇合,一度并入绿林军。公元23年二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