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读史有学问-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政变的目的起初并非为了推翻武则天,仅是为了杀掉张氏兄弟。宰相张柬之等五位朝廷的重要人物,联络羽林军将领以及太子李显、相王李旦、太平公主等一大群势力,乘武则天卧病不起之机,攻占了玄武门,突入宫中,在武则天的迎仙宫搜出张易之、张宗昌,就地处死,完全控制了武则天。事情既已至此,就顺便把武则天请下皇位,迎立中宗。政变的第二天,武则天下《命皇太子监国制》,第三天,武则天宣布传位太子,第四天中宗宣布复位,武周政权即告结束。

公元705年十一月,八十二岁的武则天在洛阳上阳宫愤恨而没。死前遗嘱:“去帝号,称则天大圣皇后。”第二年,其子唐中宗不顾众人的强烈反对,为母亲举行了隆重的葬礼,护灵柩回长安,与唐高宗合葬乾陵。

武则天称帝十五年,前后专政近五十年,在她掌握政权期间,为中国历史的发展作出了相当的贡献。她首先重视发展农业,推行均田制,抑制豪强和土地兼并,奖励垦荒,做得很有成效。在她统治期间,全国人口由三百八十万户增长到六百一十五万户。其次是发展科举制度,并亲自主持考试,选拔了一大批庶族地主出身的优秀人才,并开“武举”科,选拔有军事才能的人。唐太宗在位的二十三年间,共取进士二百零五人,而在唐高宗和武则天统治的五十五年间,取进士一千多人。她还极其重视文化教育事业,倡导编纂了许多文化典籍。她还重视加强边防,改善同少数民族的周边关系,对于维护国家统一、巩固边防、发展商业等都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当然,武则天晚年生活靡费很大,让她的侄子武三思及男宠张氏兄弟把持朝政也造成了政治的混乱,尤其是她纵容女儿太平公主争权夺利,做了许多坏事。另外,她任用酷吏,大杀宗室大臣,李唐宗室近支被杀尽,除自己的亲生儿子李显、李旦以外,唐高祖、太宗、高宗的子孙被全部诛除。十四年间的五十八个宰相,被杀被贬各有二十一人,占百分之七十二以上。武则天终于落下了一个“千古忍人”的恶名。无论如何,武则天还是像一颗流星划过中国漫长的封建历史苍穹,闪烁着夺目的光辉,引发着后人无限的思考。她所有的意义,就在于她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一位女皇。

的确,她想把李唐王朝变为武周王朝的企图是失败了,后人谈起武周时期,只是把它当做唐朝的一个小插曲,或是唐朝的一个组成部分,根本不把它看成是一个独立的朝代,更何况武则天临死之前,还政于李氏,仿佛本来就是李家的政权,自己只是代为管理一段时期而已,连自己都不承认有独立的皇帝资格。

当然,武则天更没有把中国变为一个“女儿国”,没有把中国的男皇制改为女皇制,尽管她不服,尽管她采取了许多畸形的手段进行抗争,她还是失败了。她所争取到的最大的荣誉是能与高宗合葬,这或许是一种象征,象征着她有着同皇帝平等的女皇地位,但要想压倒男皇,那是无论如何也办不到的。然而,已经够了,武则天以崭新的姿态出现在皇帝宝座上,给门阀士族势力以毁灭性的一击,使这块板结的土壤开始松动;也给黑沉沉的男人世界以沉重的一击,使中国的男人们终于被迫正眼看看女人;也重重地当众打了中国宗法观念一记耳光,让中国男人从此不敢忘记中国女人的威力。 


9“杯酒释兵权”

在封建专制社会里,权力就是一切。因此,怎样有效地控制权力,一直是帝王将相乃至志士和野心家所关注的问题。得权者想永久地控制权力,无权者想得到权力。于是,二者之间就出现了无休止的斗争,中国的古代社会,就在得权—失权、无权—争权的痛苦轮回中走完了自己的历程。

据说农民起义能够推动历史的发展,对于这一宏辞阔论,在此先不予讨论,农民起义能够促进权力的转换倒是无可否认的历史事实。当政治腐败、沉渣泛起、浮在社会上层的尽是卑鄙无耻的小人的时候,农民起义了,把社会渣子给沉到底层,把一些精英分子泛到社会的上层。但过了不久,原来的那些精英开始蜕变发霉,变成渣子了,农民就又起义,再把他们沉下去。这样一来,农民起义是不是像历史的车轮,先不必说,倒确实像置于历史长河上的一架老水车,不断地转动,在转动中把倒干了水的水筒转下来,把饱装了水的水筒提上去。使有权者失权,无权者有权,农民起义真是一部权力转换的机器,是社会转动的润滑剂。

看来,不论大权与小权,想“传之子孙”,把住不放,是不大可能的,用今天话说,叫作“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

然而,掌权者还是梦想永远掌握权力,他们总是不愿相信自己有朝一日会失去权力,尤其是那些帝王们,谁愿意承认自己的王朝也像前代一样是历史过客呢?谁不认为自己的王朝是人类最后的王朝或是最后的归宿呢?于是,他们想尽办法集中权力,巩固王朝。

其实,办法也不多,经过广大帝王们的反复实践,也只能总结出这么几条经验:

一曰诬陷杀头。对于掌握大权的臣下,尤其是功臣,特别是开国功臣,最突出的是开国武将,一定要斩草除根,否则,他们手握大权,日久必生二心。其办法倒是简单,就是罗织构陷,说他谋反,或是心怀怨望(就是今天所说的不满情绪),就足以将其杀死甚至灭族,而且灭族一定要灭干净,否则后患无穷。例如,春秋时期晋国的权臣屠岸贾灭了赵盾一族,但由于赵盾的家臣公孙杵臼和程婴舍死相救,总算藏下了一个赵氏孤儿,就是这个赵氏孤儿,长大以后向屠岸贾复了仇。所以,中国历代帝王多接受教训,决不心慈手软。

二曰结纳笼络。在漫长的中国历史中,几乎每一个开国帝王都要杀戮功臣,独东汉的光武帝刘秀不然,他的开国功臣皆得善终,实属难能可贵。刘秀的“柔道”玩得炉火纯青,把人玩得一个个筋酥骨软,俯首贴耳,乃至整个民族,自东汉以后,都失去了不少阳刚勇武之气。历史上,刘秀对待开国功臣,不是杀戮,而是和他们做儿女亲家。好在皇帝儿女多,与开国功臣们差不多能供求平衡,使得满朝文武,都与皇上成了儿女亲家。在刘秀看来,这一决策实在英明,不是“妻子岂应关大计”,而是妻子可以安天下,谁再造反,那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不可能成功了。但历史的发展实在太爱跟人开玩笑,你刘秀来软的,我大臣也来软的。大臣们的确没有通过造反这种强硬的手段去夺取权力,但其“和平过渡”的方式,实在是太微妙了,当权力送来的时候,想不接受都不行。这其中的道理很简单,历来皇帝多短命,所以多立年幼的皇帝,大者十数岁,小者才数月。儿童皇帝不懂事怎么办?靠太后,太后靠谁?靠娘家的父兄,父兄是谁?自然是开国功臣的后代,于是,这权力还是落到了开国功臣的手里。东汉一代的大半个时期,不是外戚专权,就是宦官专政,几乎没有正常过。最后,还是何氏外戚与宦官十常侍争权把东汉给灭亡了。这恐怕是刘秀所始料不及的。

三曰武大郎开店。最保险的做法是用白痴、傻子,不用贤能之士。让手下人全觉得你是文曲星投胎,武曲星转世,崇拜畏惧尚且不及,哪里还有人来夺你的权?只是这样一来,也有问题,对内权力可谓无忧,对外却就有忧了。尤其是外敌入侵或是内生变乱,何人可使?何人可用?即使亲自出马,一帮土偶木梗还是不能成事,最终还是要失去权力。这类例子太多了,几乎每个封建王朝的后期都是如此,贤人远引,小人毕至。朝廷之上的一群小爬虫,如果不是出于无能而真诚地待奉君主,那更是包藏祸心或为一己之利而陷君于不义乃至祸国殃民了。

赵匡胤似乎没有用上述的办法,而是创立了一种新方式:权力和平过渡。虽避免了以上方法的缺点,但这方法的副作用更大:武备松弛,边防不固,积弱不振。

赵匡胤是宋太祖,是宋朝的开国皇帝。据说,赵匡胤出生之时,有红光绕室闪烁,异香盈室,经宿不散,赵匡胤也体罩金光,三日不变。但无论后人怎样附会,他还是人,还是肉胎俗种。

赵匡胤生于后唐明宗天成二年(公元927年),祖籍涿郡,其父赵弘殷,是后周的一员高级将领。虽然如此,赵匡胤也只能读上几年的书,无力继续深造。不过,这也不是什么遗憾,因为赵匡胤本不喜欢“子曰诗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