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爸,统二十万,兵分两路,杀气腾腾,直奔楚国而去。要提起这主帅李信,那可真是:年轻有为,英勇威武。曾仅领数千之兵,就敢追燕太子丹到衍水,逼其自戕,为我们始皇帝挽回了好大的面子。所以当我们始皇帝问:灭楚需兵几人啊?李大人胸有成竹铿然答道:二十万人足已。王翦踌躇半日竟然吐出:六十万人差不多。哎,廉颇老已,不能饭也。王翦还算是识时务,告病还乡,回频阳老家,就今天陕西蒲城西,颐养天年去了。革命的重担就落到这位年轻人的身上了,要不怎么说长江后浪推前浪呢。
公元前225年的楚国再也不是那个可以问鼎中原的楚国了,不但国土沦陷大半,连古都郢都已改姓秦了,三十年河东河西啊。李信心想凭我强秦之天下无敌之军队,只需在楚国的破门框上再踹上一脚,我就可以裂土封侯了。年轻人到底气盛,制定的会战方针也是特有气魄。命蒙武领偏军出陈邑,攻商水,下寝地(今河南沈丘县东南),抵城父(今安徽亳县东南),以图吸引楚军主力前来会战。自己则帅秦军主力,走汝水,经舞阳,攻平与(今河南平与县北),然后挥师向东,抵城父,完成战略包围,聚歼楚军。
开始一彻顺利,李信就有点得意忘形了,轻兵冒进,迎头撞上严阵以待的楚军主力,这个出乎意料。李信还是蛮机灵的,急忙修改计划,立刻东奔城父与蒙武会师。定下神来一瞧,楚军兵多将广,数倍于我。更为糟糕的是,战线太长,后路不保,有被包围的可能。李信当机立断后撤后撤。退至陈邑,还好一路平安,楚军也不知道跑哪去了,大概已经被我远远甩在后面了,在此先喘口气,写封求援文书,等待援军,君子报仇十年不晚。
遗憾的是这楚军司令项燕是个久经沙场,诡计多端之主。悄然率领楚军奔袭三日昼夜,一声呐喊,如晴天霹雳,攻入秦军营垒。李信只得硬着头皮接招,结果七名都尉战死疆场。秦军是狼奔彘突,抱头鼠窜地跑回国境。这是自打李牧死后,秦军吃的唯一败仗。
秦始皇听到这个消息,大为震怒,亲自乘车奔往频阳,赐死王翦?那是袁绍这种成不了大器的主才干的。我们始皇帝是哪位啊,面子不重要的。一躬到地,展开自我批评:我由于没有听取您的建议,使秦军蒙受了耻辱。现在听说楚军一天天向西逼进,将军虽然染病,难道真忍心抛弃我吗!瞧瞧,楚军西进,不知道从哪听说的,声泪俱下倒是挺感人滴。
王翦也是老谋深算,帝王眼泪,那可是鳄鱼流的,不能上当。推辞说:老臣病弱疲乏,昏聩无能,希望大王另择良将。明哲保身,还是我们王大帅理解得透彻。秦始皇眼珠一转:好啦好啦,将军尚且能饭哪!王翦知道帝王的面子也得给一给,不然自己项上的东西就没的吃的了,条件当然得提了:兵六十万!始皇这回大气了,满口答应说:“为听将军计耳。”
于是王翦将兵六十万,我们始皇帝亲自送到灞上,就是举行鸿门宴的地方。这王大元帅还趁机勒索我们始皇帝,有权不用过期作废多可惜,并振振有词道:“今空秦国甲士而专委于我,我不多请田宅为子孙业以自坚,顾令秦王坐而疑我邪”,同韩信的十八字名言“走狗烹”相比,文采差得远去了,效果却强上了万倍,抓住耗子就是好描吗。
公元前224年,李信丧师的第二年,王翦挂帅出了函谷关,副帅依然是蒙武。故轻车熟路,下陈地再取平与,就这么一条大道通楚都寿春(今寿县西南)吗。楚王明白这是生死一战,不敢掉以轻心,於是尽发国中之兵,任命项燕为帅御之。
项燕带着楚国的全部家当,保守估计得有四、五十万,想借东风,凭上次会战赢得的士气,一鼓作气击破秦军。王大帅蹬上平与城头一瞧,但见楚军旌旗蔽日,人喊马嘶,来势汹汹。再回头一望自己的部队,大家都大眼瞪小眼盯着自己,明白了。於是王大帅就玩起猫腻了,筑垒挖壕,学一代耗子,不出洞,孙子教导过了吗“避其锐气”。任凭楚军鼓角相闻,带娘连妈的,咱们秦军修养好,是打不还手,骂不还口。
而此时王大帅偏喜爱上了烹调,隔三差五就改善一把,还总让士兵们当评委品尝品尝。还对桑拿特感兴趣,开了个天天洗浴堂,帅不象帅整日同士兵泡池子。士兵们於是吃了就洗,泡了就睡,无所事事地混日子。好歹军中可玩的东西不少,这兵器吗,不打仗时,就是称手的玩具,常人碰都没机会。於是扔个石头、投回标枪、射把箭、摔个跤,反正是精力过剩了。
秦军是过的挺滋,但这楚军天天吊嗓子,弄得是日久兵疲,斗志松懈。项燕一见,这那成啊,我也得找个有险可依靠的地方,养养兵,休整休整。於是领兵向东出发。王翦一看,天助我也,那个孙子写过要“击其惰归”!王翦趁机发兵猛追,追到蕲南(今安徽宿州东南),遇上正准备渡涡河的楚军,一声虎啸,秦军发起了最后的冲锋。队形不整的楚军,立刻乱了套,项燕是喊破嗓子,也没叫齐部队。结果楚军尽墨,连项燕都头点地了。
百战的秦军是乘胜追击,犹如秋风扫落叶,荡平楚国城邑。又一年,公元前223年,王翦、蒙武兵临孤城——寿春,破楚都,俘王负刍,亡楚国。再降越君,设南郡、九江、会稽三郡於楚越旧地。
春秋大事总汇
春秋(前770-前476)
春秋时期,始于「平王东迁」。他得名于鲁史《春秋》。是中国历史上社会经济急剧变化,政治局面错综复杂,军事斗争层出不穷,学术文化异彩纷呈的一个变革时期,是中华古代文明逐渐递嬗为中世纪文明的过渡时期。
在内乱和戎族入侵的交织打击之下,前770年,周平王被迫放弃「镐京」,依仗晋,郑等诸侯的力量迁都「洛邑」。从此王室开始衰弱,周天子号令天下的时代一去不复返。诸侯争霸,大国兼并,大夫专政与夷夏斗争登上舞台。
春秋初年,大小诸侯国见诸经传的有一百七十余个,然其会盟、征伐事迹彰彰可考者,不外齐、晋、楚、秦、鲁、宋、卫、燕、陈、曹、蔡、郑、吴、越等十数国。
平王东迁以后,一些诸侯国经过长期休养生息发展了起来,而王室的力量却逐步衰微,渐渐丧失控制诸侯的能力。强大了的诸侯,不再对周王室唯命是从了,他们有的蚕食周的土地,有的攻伐别的诸侯国。周桓王十二年(前708),周桓王带了军队去讨伐桀骜不驯的郑国,郑伯不仅敢于领兵抗拒,而且打败了王师,一箭射中了周王的肩膀。这说明,这时周王的地位已经严重下降,只是还保存着天下共主的虚名罢了。孔子将鲁隐公元年(前722)到鲁哀公十四年(前481)的历史修成了一部史书《春秋》,后人就把这一段历史称为春秋时期。
春秋时期,见于史书的诸侯国名有一百二十八个,但比较重要的不过十几个,它们主要是位于今天山东的齐、鲁,位于今天河南的卫、宋、郑、陈、蔡,位于今天山西的晋,位于今天北京及其周围地区的燕,位于今天陕西的秦,位于今天河南、安徽南部和两湖的楚,位于今天江苏中南部的吴和位于今天浙江一带的越。这些比较大的诸侯国凭借其实力,用战争来扩充领土,迫使弱小国家听从他的号令,并互相争夺,形成了诸侯争霸的局面。霸,又写作伯,就是诸侯中的老大的意思。
最早称霸的是齐桓公。齐是太公吕尚的封国,其历代君主致力于整顿政治,发挥滨海鱼盐的优势,提倡家庭纺织业,发展商业和手工业,使其国力逐渐发展起来。齐桓公(前685-前643在位)继位后,以管仲为相,整顿国政,废除公田制,按土地的肥瘠,确定赋税,设盐、铁官和铸钱,增加财政收入,寓兵于农,将基层行政组织和军事组织合为一体,增加了兵源和作战能力,迅速成为华夏各国中最富强的国家。然后就打起了「尊王攘夷」的口号,多次大会诸侯,帮助或干涉其它国家,抗击夷狄的侵扰,终于在周僖王三年(前679)成为霸主。周惠王二十一年(前656),齐桓公带领八个诸侯国的联军,以优势兵力迫使楚国服从他,订立了召陵(今河南偃城)之盟,其霸业发展到顶峰。
齐桓公死后,齐国出现争夺君权的内乱,力量削弱。楚国乘机发展势力,先后灭了它北边的几个小国,重新把矛头指向中原。宋襄公(前650-前637在位)以抵制楚人北侵为号召,企图充当中原的霸主。但无论从国力和业绩看,宋襄公都够不上称霸。周襄王十五年(前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