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春秋乱世风流-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诸所杀。
专诸
一作设诸,春秋时吴国堂邑(今江苏六合西北)人。吴公子光(即吴王阖闾)欲杀王僚自立,伍子胥把他推荐给公子光。公元前515年,公子光乘吴内部空虚,与专诸密谋,以宴请吴王僚为名,藏匕首于鱼腹之中进献,当场刺杀吴王僚,专诸也被吴王僚的侍卫杀死。公子光自立为王,是为吴王阖闾,乃以专诸之子为卿。
楚国资料
    楚,又称荆、荆楚,中国历史上春秋战国时代的一个诸侯国,国君为芈姓,熊氏。最早兴起于古荆州之地的楚部落,灭于秦国。辖地大致为现在的湖南、湖北全部、重庆、河南、江苏部分地方。
楚是三苗人在长江中下游建立起,它在周朝初期曾参加了周武王伐纣的战争。楚国由周成王封熊绎于楚地开始,居楚地丹阳(今湖北秭归),从一个附庸小国逐渐变成春秋战国时代的一个强国。前704年,楚君熊通为武王,有地千里。因其地处中国南方,故而楚国与中原的华夏各诸侯经常发生战事。通过战争,楚庄王成为春秋五霸之一。楚国先后吞并了四十五个较弱小的诸侯方国。
楚武王(约前740年至前690年)
楚文王(前689年至前675年六月庚申)
楚王堵敖(约前674年至前672年)
楚成王(前671年至前626年冬季十月)
楚穆王(前625年至前614年)
楚庄王(前613年至前591年秋季)
楚共王(前590年至前560年)
楚康王(前559年至前545年九月或以後)
楚王郏敖(前544年至前541年冬季)
楚灵王(前540年至前529年五月)
楚平王(前528年至前516年九月)
楚昭王(前515年至前489年秋季七月或以後)
楚惠王(前488年至前432年)
楚简王(前431年至前408年)
楚声王(前407年至前402年)
楚悼王(前401年至前381年)
楚肃王(前380年至前370年)
楚宣王(前369年至前340年)
楚威王(前339年至前329年)
楚怀王(前328年至前299年)
楚顷襄王(前298年至前263年秋季)
楚考烈王(前262年至前238年)
楚幽王(前237年至前238年)
楚哀王(前228年)
楚王负刍(前227年至前223年)
昌平君(前223年)
楚怀王孙心或楚义帝(前208年至前206年)
西楚霸王项羽(前206年至前202年)
楚庄王芈侣
楚国位於江、汉流域,向被视为南方之蛮夷。其先熊绎在西周初曾被成王封为子爵,但楚国对周室时服时叛,不受封建之约束。春秋初年,王权衰微,楚君熊通索性於前七四零年自立为王(即楚武王),欲与天子分庭抗礼、较一长短。不久其子文王定都於郢(今湖北江陵西北),国势进一步强大起来。春秋初期,强楚实乃中原诸国之心腹大患,而霸政之『尊王攘夷』也往往以抑楚为其主要目标。
楚早就有窥伺中原之志,故长期以来,一方面并吞周围小国一方面不断向北推进。但它先在齐桓公时被阻於召陵,继而在晋文公时战败於城濮,使北进图谋一再受挫。晋文公死後,楚又重新投入逐鹿,特别是到了楚庄王的时候(前六一三年--前五九一执政),其势更加嚣张。前六零六年,楚庄王伐陆浑之戎(在雒邑西南),
竟观兵於周郊,饮马黄河,派人向周天子问九鼎之轻重,故楚国代周之野心昭然若揭。前五九八年,楚破陈国之都。次年,又兴兵围郑,迫郑降,晋闻讯派兵救郑。晋、楚两军於前五九七年大战於邲(今河南郑州北),时晋国将帅不和、政令不一,故晋军被楚所败
。此後,陈、蔡、许、郑俱从楚。前五九四年,楚军又围宋,宋人告急於晋,晋不能救,宋只好与楚言和。这时中原各国除晋、齐、鲁等外,全部尊楚庄王为霸主。
邲之战後,楚庄王虽称霸於一时,然晋国犹不可忽视。此後一段时间,晋、楚双方势均力敌,难分胜负,结果形成南北对峙、各霸一方之。公元前五四六年,宋国执向戌倡议弭兵,他奔走拉拢晋国执政赵武和楚国令尹子木,使晋、楚、宋、鲁、郑、卫、陈、蔡、曹、许、齐、秦、邾、滕等十四国在宋国召开弭兵大会。结果由前述十国签订盟约,规定除齐、秦等大国外,小国须既朝晋又朝楚,向两国同样贡献,承认两国为共同霸主。於是霸权乃由晋、楚二强平分。史称『向戌弭兵』。
城濮之战
周襄王二十年(一说二十一年;公元前632),晋、楚两国为争夺中原霸权,在城濮(今山东鄄城西南)地区进行的一次决战。
中国春秋时期,齐国霸业衰落后,南方楚国、北方晋国都趁机向中原扩展势力,两国利益直接发生了冲突。楚国为遏制晋国南下;与靠近晋国的曹、卫两国结盟;使其为抗晋前哨;又以宋国背楚从晋为由,于周襄王十八年冬,出兵围攻宋地缗邑(今山东金乡)。次年冬,楚成王亲率以令尹子玉为主将的楚军及郑、陈、蔡、许等盟国军队,围困宋都商丘(今河南商丘南)。晋国以应宋求援为名,出师中原,力图“取威定霸”(《左传&;#8226;僖公二十七年》)。
晋文公鉴于楚联军势大,晋军孤军作战,劳师远征,于晋不利,便采纳大夫狐偃的建议,决定进攻兵力薄弱的曹、卫;迫使楚军北上救援以解宋围。二十年一月;晋文公率军向卫国借道攻曹被拒绝,即转道卫国南边渡河水(黄河);直插卫内地;攻取五鹿(今河南清丰西北)后,乘虚进占卫都楚丘(今河南滑县东)。楚军救卫不及,继续围困商丘。三月,晋军乘胜攻入曹都陶丘(今山东定陶西北),俘曹共公。晋文公又运用策略,加深齐、秦与楚的矛盾,促使齐、秦出兵参战,形成晋、齐、秦联合攻楚局面。楚成王见形势逆转,急忙率部分楚军从商丘撤退到申(今河南南阳北),以防秦军袭其后方。同时令子玉放弃围宋,避免与晋决战。刚愎自用的子玉,不顾情势变化,执意以曹、卫复国为解宋围的条件,要挟于晋。晋文公用元帅先轸计谋,私许曹、卫复国,使其背楚从晋,并扣留楚使宛春,激怒子玉北上与之决战。子玉忿而北进;直扑陶丘。晋文公为争取主动;令晋军向卫地后撤90里,既履行流亡楚时曾许下“避君三舍”的诺言,又避开楚军锋芒,向齐、秦两军靠拢,并诱使楚军尾追。子玉以为晋军畏楚而退,长驱直入,陷入不利地位。
四月初一,晋、齐、秦、宋联军退至城濮,于附近地域布阵:上军在右,狐毛为主将,狐偃为副将;下军在左,栾枝为主将,胥臣为副将;中军先轸为元帅,溱为副将。楚联军追踪赶至,依托有利地形配置:右军,陈、蔡军,子上指挥;左军,申、息军,子西指挥;中军,楚军精锐,子玉指挥。次日晨,决战开始。先是晋下军副将胥臣率一部兵力;并给驾车的马蒙上虎皮;向战斗力最弱的陈、蔡军发起猛攻,陈、蔡军惊慌溃逃。此时;晋上军主将狐毛在车上竖起两面指挥大旗;佯示主将后退;晋下军主将栾枝在阵后用车拖树枝扬起尘土,伪装晋军后队撤退。子玉不察虚实,令全军追击。楚左军孤军突出,侧翼暴露,晋元帅先轸即指挥中军侧击楚军,晋上军立即回军夹击,楚左军大部被歼。子玉见左、右两军失利,大势已去,只得率中军及左、右军残部退回楚地,不久,被迫自杀。晋文公则于战后得到周襄王策命,一跃而为中原霸主。
此战,晋军“退避三舍”、后发制人、由弱及强各个击破的作战指导和成功的外交配合,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古代的军事思想。
灭楚之战
自公元前279年,名将白起破西陵,占郢都,焚毁楚国在夷陵的先君之墓后,楚国国力大亏,江河日下。先人问鼎中原,均已成光辉故事,剩下的只是怎么自保问题了。可是屋漏偏逢连日雨,国王短命,内讧不止。
楚王负刍刚从弟弟手里抢来王位,椅子还没坐暖,就在第二年公元前226,秦国派王贲为将出武关,伐楚国北部,大抵是河南的南部地区,大败楚军于南阳,诸葛亮火烧博望坡大概就是故伎重演。一下又没了十多座城池,秦国此次的目的是为了恐吓楚国,保障其南翼的安全,以免楚军在其攻魏时,发兵偷袭。说真的楚国采用的是鸵鸟政策,秦国大可不必如此,不过消灭一些楚军,抢点地盘,倒也没有什么不好的。
一年后公元前225年,魏亡的当年,再无北顾之忧的秦国大军浩浩荡荡南下,对楚进行最后一战。此次秦军统帅为李信,副帅蒙武,就是蒙恬他爸,统二十万,兵分两路,杀气腾腾,直奔楚国而去。要提起这主帅李信,那可真是:年轻有为,英勇威武。曾仅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