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使力足扫荡河北,岂肯中途停顿?可见袁绍的兵力也还足以自守。不但如此,当袁绍未败之时,还分兵给刘备去攻略汝南(汉郡,治平舆,今河南汝南县)。汝南降贼龚都等就做了他的内应。可见袁绍对于扰乱曹操的后方,亦很注意。不过大军既败,此等游军就无甚用处罢了。
曹操既不能扫荡河北,就回兵许都。旋又出兵南征。刘备就逃奔刘表,龚都等都逃散了。这是建安六年(201)冬天的事。七年(202)春天,曹操又进兵官渡。这一年五月里,袁绍病死了。手下的人立了他的小儿子袁尚,因此和袁谭兄弟失和。然而曹操进攻,还没有能够竟把他打平。到建安八年(203)五月,曹操已把攻取河北之事,暂时搁起,回兵许都,八月里,出兵南征刘表了。
袁谭和袁尚,却因曹兵退去,自相攻击。袁谭被袁尚打败了,派人求救于曹操。曹操见机会不可失,才再回兵攻取河北。从建安九年(204)二月里攻击袁尚的根据地邺城(汉邺县,今河南临漳县),到八月里才攻下。袁尚是本来在外面的,逃到中山(今河北定县)。此时袁谭已乘机占领了冀州的东部,就去攻击袁尚,袁尚逃到故安(汉县,今河北易县东南)去,依靠袁熙。曹操突然又和袁谭翻脸了。建安十年(205),在南皮县(今河北南皮县)地方把他攻杀。袁熙、袁尚逃入乌丸。
乌丸亦作乌桓,乃是一种异民族,在现今热河、辽宁境内的,屡次侵犯边界。建安十一年(206),曹操筹划出兵去征伐他,在现在河北的东北境辟了两条水路,以便运粮。十二年(207)七月里出兵,因沿海大水,道路不通。先是刘虞被公孙瓒所杀,他手下的田畴,立意要和他报仇,就带着宗族,入居徐无山中(在今河北遵化县西)。避难的人民依附他的很多。田畴替他们立起章程,申明约束,居然很有条理,北边都很信服他。曹操出兵时,把田畴也招罗在军中。田畴说:旧北平郡之北,本来有一条路,出卢龙塞到柳城去的(这是从今遵化向东北出龙井关的路。柳城,汉县,在今辽宁兴城县西南)。从后汉以来,路绝不通,然而还有些痕迹。倘使从这一条路出兵,攻其不备,一定可大获全胜的。曹操听了他的话,就从这条路出去。果然一战而杀了三个乌丸的酋长,剩下来一个,和袁熙、袁尚逃到辽东。当时的辽东太守是公孙康,也是要据地自立的,袁熙、袁尚的资格岂能服从他?所以有人劝曹操进兵辽东,曹操就逆料他们不能相容,径从柳城回兵。果然公孙康把袁熙、袁尚的头送来了。到此,袁氏才算全灭。
袁绍和曹操的战争(5)
从建安四年袁曹交兵至此,前后共历九年,和曹操的破陶谦、吕布、袁术等,前后不过两三年的,大不相同。所以说袁绍确是曹操的一个劲敌。
吕著三国史话 4
相赤壁之战的真相(1)
赤壁之战,是三国史事的关键。倘使当时没有这一战,或者虽有这一战而曹操又胜了,天下就成为统一之局而不会三分了。所以这一战,实在是当时分裂和统一的关键。
成都武侯祠内的刘备塑像要知道赤壁之战的真相,先要知道当时曹、刘、孙三方面的形势。
刘备是个有领袖欲的人,他是不甘心坐第二把交椅的。所以当他和曹操联合破灭吕布之后,他很可以依附曹操,做一个资深望重的大员了。他却不肯甘心,又和董承勾结,反叛曹操。到被曹操打败了,则始而投奔袁绍,继而投奔刘表。这时候,他和曹操业已成为不可复合之势。简单明了些说,他若再投降曹操,曹操必不能容他,而他也决不会是真心的。所以他对于曹操,无论兵势如何,总是要抵抗到底的。
至于孙权,情形就大不相同了。我们要说到孙权,又得先说到他的哥哥孙策。孙坚有四个儿子:大的唤做孙策,第二个就是孙权,第三个唤做孙翊,第四个唤做孙匡。孙坚是和袁术联合的,他死了之后,他的儿子自然是依靠袁术。孙策也是个轻剽勇敢的人,大有父风。袁术看他不错,就把孙坚手下的人都还了他。他曾替袁术打过好几次仗,都是胜利的,袁术是个赏罚不明、不能用人的人,派他出去打仗时,允许他战胜之后如何酬劳他,后来都不能实践。
孙策心中失望,觉得在袁术手下,一辈子没有出路,就自告奋勇,愿去平定江东。江东就是江苏省里长江以南的地方,现在称为江南,古人却称为江东,而把对江之地,称为江西。古人所说的江南,是现在湖南地方。这是闲话,搁过不提。后汉时,江东西同属扬州。扬州刺史本来驻扎在寿春,就是现在安徽的寿县。这时候,寿春给袁术占据了,扬州刺史刘繇只得寄治在曲阿,在现今江苏省丹阳县地方。虽然兵力有限,也还能和袁术相持,袁术一时不能吞灭他。到孙策渡江而东,情形就大不相同了。孙策是最剽悍善战的,一渡江,就把刘繇打败,刘繇逃到现在江西的湖口,不多时就病死了。于是从江苏到江西沿江一带,全成为孙策的势力范围。孙策就不再服从袁术,袁术称帝时,公然写信和他绝交了。
曹操在这时候,势力还顾不到江东,而且他和袁术是反对的,自然要拉拢孙策。于是表荐他,加他讨逆将军的称号,封为吴侯。
建安五年,曹操和袁绍正在隔河相持,孙策也要出兵渡江而北,不想还没有开拔,就给人家刺死了。你道是为什么呢?原来当孙策到江东时,有个吴郡太守(后汉分会稽郡所置的郡,治所即今江苏的吴县)唤做许贡,密表汉帝,说孙策骁勇,和项籍相像,该把他早些召回中央,不可听他留在江外,致成后患。孙策是立意要割据一方的,听得这个消息,很不高兴,就把许贡杀掉。许贡的门客,有几个潜伏在民间,想替许贡报仇。孙策最喜欢打猎,他骑的马又好,从人都跟随不上。这一次出去打猎,和许贡的门客狭路相逢,就给他们打伤,回来不久就死了。
孙策这一次的出兵,《三国志》本传说:他是要袭击许都,迎接汉献帝的,这也是痴话。曹操是善于用兵的人,虽然和袁绍相持,后方不会无备,上一节中业经说过了。江东离许都,比河北更远,孙策有多大兵力能去攻袭?别说不能战胜,能否达到,还是个疑问呢!孙策也是个善于用兵的人,有这样傻的么?况且挟着一个天子,实际上并无多大用处,前文也早经说过了。然则孙策的出兵,到底是什么主意呢?这里面,却有一段大家不很注意的故事。
相赤壁之战的真相(2)
当时有个沛相(汉朝的郡和王国,是一样的等级。王国治民之权在相),唤做陈珪,他是个归心中央的人,看得吕布和袁术一班人很不入眼。当袁术要想称帝,又替他的儿子向吕布的女儿求婚时,陈珪怕他们两人联合,更难平定,就去游说吕布,把他破坏了。又叫儿子陈登去见曹操,说吕布勇而无谋,反复无常,不可相信,要早些设法收拾他。曹操大喜,便拜陈登做广陵太守(广陵郡,本治现在的江都,此时陈登治射阳县,在今淮安东南)。临别的时候,握着他的手说道:“东方之事,便以相付。”叫他暗中收合部众,预备做个内应。后来曹操攻吕布时,陈登曾带着本郡的兵,做曹兵的先驱。吕布灭后,汉朝因他有功,加给他伏波将军的名号。《三国志·陈登传》注引《先贤行状》,说他在这时候,慨然有吞灭江南之志。孙策的用兵,几于所向无敌,独有两次攻陈登,都是失败的。孙策心中甚为愤怒。他临死前的出兵,《三国志·孙策传》注引《江表传》,说他是想去攻陈登的,这大约是实情。
孙策用兵甚锐,这一次大举而来,假如不死而渡过了江,陈登能否抵抗,自然是一个问题。然而陈登不是像刘繇等武略不济的人,即使一张昭像时失败,必不至于一蹶不振,总还能收合余烬,求救于中央,或者和别一支兵马联合,和孙氏相持。况且孙策善战,陈登未必和他野战,还可用守势对付呢。所以陈登在广陵,确是孙氏的一个劲敌。现在孙策北伐未成,先已自毙,那是中央最好的机会了。曹操却把陈登调做东城太守(汉县,在今安徽定远县东南。此时临时设置太守)。于是隔江之地,就无能牵制孙氏的人,这是曹操的一个失策。到后来,再临江而叹,“恨不早用陈元龙之计(亦见《先贤行状》。元龙是陈登的字)”,就迟了。
孙翊的性质,最和孙策相像。孙策临死时,张昭等都逆料他要把后事付托给孙翊,他却把印绶佩在孙权身上,对他说:“举江东之众,决机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