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危机时刻的大国领袖-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因此,让我们在今后的五天里一起开始一次长征吧,不是在一起迈步,而是在不同的道路上向同一个目标前进。这个目标就是建立一个和平和正义的世界结构,在这个世界结构中,所有的人都可以在一起享有同等的尊严;每个国家,不论大小,都有权利决定它自己的政府形式,而不受外来的干涉或统治。全世界在注视着。全世界在倾听着。全世界在等着看我们将做些什么。这个世界是什么呢?就个人来讲,我想到我的大女儿,因为今天是她的生日。当我想到她的时候,我就想到全世界所有的儿童,亚洲、非洲、欧洲以及美洲的儿童,他们大多数都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出生。我们将给我们的孩子们留下什么遗产呢?他们的命运是要为那些使旧世界受苦受难的仇恨而死亡呢,还是他们的命运是由于我们有缔造一个新世界的远见而活下去呢?

//


第十章中国牌(6)



我们没有理由要成为敌人。我们哪一方都不企图取得对方的领土;我们哪一方都不企图统治对方。我们哪一方都不企图伸出手去统治世界。
毛主席写过:“多少事,从来急;天地转,光阴迫。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现在就是只争朝夕的时候了,是我们两国人民攀登那种可以缔造一个新的、更美好的世界的伟大境界的高峰的时候了。
本着这种精神,我请求诸位同我一起举杯,为毛主席,为周总理,为能够导致全世界所有人民的友谊与和平的中国人民同美国人民之间的友谊,干杯。
(这一篇讲话的译文系采用新华社1972年2月21日播发的通稿。)

//


第十一章零选择方案(1)



他不同于他的几位前任,他不想延长苏联帝国的生命,相反,他认为美国应该尽一切可能促使它崩溃。
罗纳德·里根与苏联
1983年秋天,苏军中校斯坦尼斯拉夫·彼得罗夫在距离莫斯科仅55英里的一个绝密监视站掩蔽部内监视卫星活动,忽然听到警报响声。他放下茶杯,注视电脑屏幕。看来像是美国刚刚发射了一枚核导弹。彼得罗夫坐在那里愣住了,两手发抖。这毫无道理。
但这也许有理。几个月前,美国总统罗纳德·里根已开始更加起劲地谈论军备竞赛。他把苏联叫做“邪恶帝国”,令俄国领导人愤怒。里根削减国内的开支,却将资金灌注于军备。按照他提出的军费预算。到1985年五角大楼每个小时用于防务的开支将会高达3000万美元以上。最近,美国已开始将一批中远程核武器调进欧洲。苏联领导人担心这是为入侵提供掩护——俄国自己的核战争紧急行动计划就包括这种部署。
还有一件事进一步加剧了紧张局势,那就是3个星期以前苏联军方击落了一架韩国客机,使机上269名乘客丧生,其中包括61个美国人。
彼得罗夫应该采取行动。他知道苏联的方针是一旦美国发动核攻击,苏联就应当立即以自己的核武器进行反击。但这肯定会触发美国的大规模报复。几分钟之内,东西两半球就会有千千万万的人死亡。
彼得罗夫与地面雷达核对,雷达却没有显示导弹来袭。但地面雷达是较老的设备,发现目标比电脑要慢几分钟,而彼得罗夫的电脑所监视的卫星系统是一年前刚启动的新式设备,很难说雷达比卫星更可靠。
3分钟过去了,仍无动静,那警报信号一定是失误。彼得罗夫想,美国人总不会只用一枚导弹发动进攻。可是警报又响了,电脑屏幕出现闪光,像是第二枚导弹升空。后来信号又出现第三次,第四次,直至第五次。这时彼得罗夫真害怕是最糟糕的事情发生了。但是他知道只要他一报告,就会引起无法扭转的事件链。他的任务是将重要信息按照指挥系统上报,那信息会立即上报给苏共总书记尤里·安德罗波夫。安德罗波夫无疑会发动反击。彼得罗夫没有上报,而是沉住气再看一看。
各个系统似乎都运转正常,但彼得罗夫总觉得是出了毛病。他向上级报告说出现了虚假警报。倘若他判断错了,那么15分钟左右俄国的主要城市就会一一毁于蘑菇云烟尘之下,而克里姆林宫未事先警觉的责任就全在他彼得罗夫身上了。他焦急万分地听着时钟秒针滴滴答答的声音。
4个小时过去了,毫无导弹来袭的迹象。从莫斯科来了一个调查小组。彼得罗夫和他的几个同事被扣留了3天接受讯问。最后,调查小组终于发现那虚假警报的起因在于阳光在一个未曾预见到的角度被云层反射了过来——一个统计上的畸变造成了美国发动核战争的假象。在冷战时代,和平是脆弱的,设备上的这么一个小失误就差一点引发了一场核浩劫。
3年后,美国总统罗纳德·里根来到冰岛首都雷克雅未克一座小型政府宾馆霍弗迪宫,再过7分钟,他就要在这里会晤苏联领导人米哈伊尔·戈尔巴乔夫。
里根身穿一件所有的扣子都扣得紧紧的皮毛翻领大衣走了进来。观察家们注意到袖子太长——这是一件老式大衣,观察家们想,准是他从自己衣柜最底层翻出来的。一年前,在11月一个异常寒冷的上午,里根曾在日内瓦会见过新的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那一次他只穿了一套西装,那是有意做戏:当时已74岁的里根要表现他顶得过比他小20岁的戈尔巴乔夫。当身穿大衣、围着围巾的戈尔巴乔夫及其随行人员哆哆嗦嗦走进来时,精神抖擞而又充满自信的里根迎上前去,形象压倒了戈尔巴乔夫。摄像机闪光了——俄国人知道了他们在第一次形象战中吃了大亏。这一次,里根穿上了大衣,大概是一种有礼貌的姿态吧。
戈尔巴乔夫比预定的会见时间提前一分钟到达霍弗迪宫,仍是身着大衣,围着围巾,戴着他一贯戴的浅顶呢帽。里根走出大门迎接他,说了一下时间,戈尔巴乔夫瞅瞅他的手表,耸耸肩膀。
双方都有意不让人们对雷克雅未克最高级会晤抱过高期望。这是一次非正式会晤,里根说这是一次“私人会晤”。可是雷克雅未克的人们却把这当做一次历史性事件。街道两边商店都在出售印有美苏两国领导人头像的毛衣,一头织有星条图案、另一头织有锤子镰刀图案的围巾,甚至还有纪念这一事件的金质烟灰盘。一座中学的体育馆被改装成一个可容纳两千名记者的新闻中心,里面有当地的一些美味食品,包括鲱鱼、熏羊肉和蜜香酸奶等等。对于雷克雅未克的人来说,这样的大事一辈子只会遇到一次。世界上两个彼此竞争的超级大国的领导人将在这中立的地方谈判我们星球的未来。

//


第十一章零选择方案(2)



自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这两个超级大国之间就一直未曾有过真正的和平。约瑟夫·斯大林和富兰克林·罗斯福在战时结成的联盟一到战后就分道扬镳了,美苏展开了世界范围的较量。从1948年的柏林危机开始,双方较量的场所包括了匈牙利、意大利、中国、希腊、越南、古巴、安哥拉、格林纳达和阿富汗。两国争夺意识形态和战略上的优势,投入了巨大的资金和力量。
核武器的存在加大了战后世界的安危筹码。双方都担心对方的第一次打击和反击的核能力,安排国防计划时考虑的死伤数字均以亿万计。双方都明白核战争一旦爆发,是不会有赢家的。
尽管如此,核武库仍在不断扩大,忧虑日益加深。在20世纪70年代初期,理查德·尼克松和列昂尼德·勃列日涅夫经过谈判,开创了缓和时期,争取缓和紧张局势,加强合作,希望扩大贸易,控制军备和降低彼此之间的敌意。尽管慢慢有些成果,但人们期望的“大突破”并未实现,根本的紧张局势似乎不可改变。
到罗纳德·里根1980年大选获胜时,美苏之间的缓和仍无大进展。武器并未大量削减,苏联还在阿富汗、非洲和中美洲积极扩大其势力。缓和期间达成的美苏贸易协议被美国一些顾问形容为“粮食大盗窃”,因为廉价提供给苏联的粮食被用于支撑俄国摇摇晃晃的经济。美苏之间的贸易让苏联人得以继续将大量的钱投入扩充核武器。
里根就任总统后,决心改弦更张。他不同于他的几位前任,他不想延长苏联帝国的生命,相反,他认为美国应当尽一切可能促使它崩溃。他说:“如果苏联无法一面继续生产它的武器一面又满足它的民众日常生活需要,那就会最清楚不过地证明马克思主义的失败。要停止跟他们做生意。要让他们的制度垮台。”
这种强硬的言辞显然是脱离了美国已奉行多年的方针。过去几任总统都是设法通过核僵持来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