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唐帝国政界往事-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酌酒与君君自宽,人情翻覆似波澜。 
白首相知犹按剑,朱门先达笑弹冠。 
草色全经细雨湿,花枝欲动春风寒。 
世事浮云何足问,不如高卧且加餐。 
这首诗不为很多诗集所收,尤其是现在的诗集。可能与诗中的消极情绪有关吧。可是这实在是一首好诗,读来十分顺畅,当然这对深谙音律的王维来讲做到这点并不难。诗中对于人情翻覆有着愤懑,有着不满,可是你只能从读后的心理感受来了解这一点,而诗的表面却是极平和的。而且到最后,更是“世事浮云何足问”,这也是他一贯的处事和处世方式。 
《诗人玉屑》中评王维是:秋水芙蕖,倚风自笑。 
实在是很好的评价。王维一生清高宁静,正像芙蓉一样出污泥而不染。他的诗也是一样,澄清精致,贵在于洁。王维的诗中神往着淳朴,更有着雍容的气度,是他作为士大夫的风雅与自矜。 
闻一多先生曾说:王维替中国诗定下了地道的中国诗的传统,后代中国人对诗的观念大半以此为标准,即调理性情,静赏自然,他的长处短处都在这里。 
公元761年,王维悄悄地离开了人世,然而,他的诗还有他的故事,却令后人说也说不尽—— 
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   
盛世歌者谪仙人(1)   
盛世歌者谪仙人 
我拿起笔,又放下,然而又拿起来……虽然我知道,这个人曾被无数人赞叹过,歌颂过,但我耐不住心灵的感召,终于写下这篇文字。 
【追月】 
李白像 
公元前二百多年,在一条江的江畔,一位老人望着滚滚向东逝去的江水,沉吟着。他想到了自己的贬谪,也想到了国家的命运……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他苦笑着,听到渔父在说:“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哦,他是在劝自己应该变通。 
然而,志高洁者,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于是,他又听到了渔父来时唱的歌: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 
他抱起一块大石头,向江中的清流望了望。然后,闭目——那一刻,他与清清的江水融为一体,他再也不必担心世间的尘埃会玷污他的圣洁,他再也不必为自己孤独寂寥而抑郁。 
那一天,是阴历的五月五日,那一条江,被称作汨罗江。 
千百年后,我们在这一天,仍然在江上划着龙舟,并向江水中撒下一种名为“粽子”的食物。然而行舟江上,已不是为救投江的诗人,投下粽子也并非为果江鱼之腹。 
这一切,都只为那个熟悉并感动着我们二千多年的名字——屈原。 
是啊,屈原,中国第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一位爱国的诗人,他开创的楚辞至今为人传诵。这已经足够值得我们怀念了。 
在屈原投江的一千年后,在另一条江的岸边…… 
一位老人独自酌酒。甘醇的美酒顺着喉咙而下,一杯复一杯。身体泛起一阵暖意。一阵清风吹来,有说不出的凉爽与惬意。 
站起来,觉得一阵头晕……大概是有些醉意了。但他知道,自己的意识还清醒,这种似醉非醉的情形,无疑是饮酒的最佳境界——他曾经乘着随酒兴如泉水般汩汩涌出的诗兴,伴着朦胧的醉意,写下无数篇佳作。 
抬头望见了明月。他举起手中的酒杯,对着月亮,笑道:“老朋友,今晚我们又可以在一起喝酒吟诗了。” 
于是,他翩翩然起舞,口中随意唱着脑海中泛起的诗句——即便只是随意而成,竟也是令人倾倒的佳作,或者说,“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没有刻意雕琢的诗才算天成。 
吟着,舞着,忽然间看到地面上那个随自己身形而动的影子,竟似在随着自己的韵律而伴舞。他笑着指向它说:“哈哈,差点把你也忘了。老朋友,来,敬你一杯。”说着,将杯中清冽的酒洒向地面。 
吟够了,也舞够了,身上泛起了微汗。觉得十分尽兴,于是轻轻拭去额上的汗,迎着清风,走到了离江咫尺的岸边,硬撑起迷离醉眼,懒懒地张望过去。 
江面上,月亮银色的光洒了一片。风吹着水面,漾起粼粼细波,打碎了冰轮的倒影。 
“咦,怎么,你原来是在这里啊……哈哈,每次都是我邀你饮酒,这回,你也要请我一次喽……今晚我们不妨饮个痛快!我们还可以赋诗,还可以放歌,还要起舞……”他回首,笑指着地面,“你也跟我一起去吧,我们三人一起作乐该有多畅快……” 
只见他纵身一跳,江面上立刻溅起细浪,月影更加凌乱…… 
那是大唐安史之乱即将平息的前一年的一天。 
追月,投江——他似乎太任性而为了,杜甫不会这样做,王维也不会。似乎只有那个人…… 
对,这里的“他”就是李白,就是那个浪漫到理想的诗人李白。然而这只是个传说…… 
止住心痛,因为不必为他而难过,这对他而言,无疑是个最理想的结局。李白没有死,只是去和月亮一道饮酒赋诗去了,尘世的我们是无法看到他的。 
我愿意相信这个美丽的故事,我愿意相信李白就是这样离开这个尘世。毕其一生都在追求理想的他,终于达成了自己的宿愿。 
我们应该为他高兴…… 
【繁华长安】 
蜀江水碧蜀山青。 
几十年后,白居易凭着想像,用极简洁的文字,描绘出了天府之国的山川之美。正是这梦幻般的山水,养育出了李白这样的诗仙。 
事实上,李白出生并不在中原,而是在碎叶(今吉尔吉斯斯坦北部托克马克附近)——也就是说,李白是个“外国人”…… 
这是我幼时第一次见到李白生平介绍时想到的,不禁有些气馁。想像中,飘逸的李白一下子变成了一个深目高鼻,甚至还留着黄色山羊胡的形象——太可怕了。 
幸好,再大些又知道李白是因为先人在隋末流放到了那里,所以才会在那里出生。于是李白又回到了自己原来想像中的样子。其实他出生在哪里又有何妨呢?李白五岁时来到蜀地,从这时起他便呼吸着烂漫山花的芬芳,感受着青山绿水的怡人,吸收着华夏文明的精萃。 
只是,有人怀疑起李白的身世了。有人说他的先人是李暠——其实人家本来就自称是“凉武昭王暠九世孙”;有说是李贤、李瑗、李伦之后。还有一种说法,非常有意思,说是李建成之后。我看过的一些书、论文中就是这么写的,而有一个游戏,干脆就是这样设定的:李白的父亲要李白去找他们祖上仇人的子孙(当然是指唐玄宗了)去报仇……   
盛世歌者谪仙人(2)   
李白见到了唐玄宗,当然不是去报仇,而是因为李白的诗名太盛了,所以唐玄宗把他召入长安,供奉翰林。因诗而被皇帝直接召见,我想不出还有哪个人有过类似的经历。 
呦呦鹿鸣,食野之萍。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高歌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时年四十二岁的李白,受到了皇帝的邀请,他仰天大笑,意气风发,昂首走进了长安,昂首迈进了皇宫。于是唐玄宗从御辇上走下来迎接他,于是李白坐在七宝床上享受着“御手调羹”的待遇,于是他成为了皇帝的座上客。 
贺知章像 
顾盼神飞、飘逸潇洒的李白,在贺知章一见之下即惊为天人,呼为“谪仙”。忽然想起几十年后,白居易初见顾况时,顾况调侃地说:“长安米贵,居大不易”。然而一旦看到白居易所作之诗,一惊之下改口说:“有句如此,居亦何难?”然而贺知章没有顾况这般“傲慢”,而白居易又比李白多了些人间烟火的味道。白居易是到长安求仕,李白则是在天廷贬谪之下才来到长安。 
鲁仲连义不帝秦,张良辞封万户侯。李白的诗中常可见到此二人。 
李白深信自己也是这样的人——建万世功业,然后拂袖而归。置功名于不顾,所建一切功业不过是为了展示自己的才华,是为了完成自己的愿望,功名于我何有哉!这是李白追求的理想人生。 
然而,世上并不容许这样的理想存在。玄宗也根本没有想过要让李白来做宰相,他看中的是李白的文才。 
事实上,玄宗还是有识人之明的,至少,李白确实不适合政治。一个政治的李白,不会“视万乘如僚友,戏同俦如草芥”,一个政治的李白,不会在宫廷中长袖善舞,不会叫连太子都尊称为“二哥”的高力士为他捧靴,一个政治的李白,不会“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然而李白傲岸着,也郁闷着。 
于是他醉了——既然不乘意,何妨一醉? 
有人来了。名满一时的歌者李龟年,微锁双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