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林肯杰作选-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勇敢异常,气势汹汹。    
    它狂吠乱吼,咬住死熊,    
    死劲地摇头摆尾。    
    好像是它撕碎了熊皮,    
    真是得意忘形,又狂吠又撕咬;    
    它在竭力发着狗誓,    
    它已赢得了这张熊皮。    
    自命不凡的小狗崽子!我们嘲笑你,    
    ——可是你千万不要忘记,    
    有不少浮夸的两条腿的狗,    
    也像你一样自以为是。


诗歌、散文卷第6节 关于尼亚加拉瀑布的断想

    尼亚加拉瀑布啊!是何等奇妙的力量诱使着世界各地的千百万之众前来目睹这尼亚加拉瀑布奇观?其实它自身并无什么神秘之处。任何一个熟知其成因的聪明人,不曾深临其境也能料想到它飞流直下的景象。如果一条大河中向前奔流的河水抵达河床百英尺绝壁的地方,激流会顺势连续不断地从那里迅猛地急泻而下。清晰可见的是,急泻而下的水流会碎成泡沫,发出震响,持续地化作浓雾,在阳光的辉映下,浓雾中会永远呈现出缤纷彩虹。尼亚加拉瀑布的自然规律不过如此。可它的确是世界奇观的一个细微的局部。它那引发沉思和情感的力量正是它的巨大魅力之所在。地质学家会举实例说明,水流以前曾在安大略湖急冲而下,渐渐地退缩到现在所处的位置;他还会查明水流现在退缩的速度有多快,并以此为依据,测算出它从安大略湖退缩已有多长时间,最后据此推断出这个地方至少已有14000年的悠久历史。一个观点稍有不同的学者会指出,尼亚加拉瀑布只是这个盆地边缘的缺口,所有降落在这片二三十万平方英里土地上的多余的雨大都要从这个盆地倾泻出去。这位学者会极其精确地估算出约有50万吨水以整个的重量飞流直下,流速为每分钟100英尺——发出的力量相当于在同一空间、同一时间提升同样的重量。他还更深入地想到,这不断飞流直下的巨量的流水,是靠不停地被太阳提升的同等数量的水供给的;他还说道,“如果为这片二三十万平方英里的土地能提升起如此之多的水量,那么为其他每一片同样面积的土地也必定会提升起同等的水量。”他沉思默想着太阳施展着巨大的力量,暗中将水轻轻地提升至空中再化为雨滴落下,并为这种巨大的力量慑服了。    
    不仅如此,它还令人追忆起无尽的往昔。当哥伦布率先发现这片大陆时——当基督在十字架上受难时——当摩西率领以色列人穿越红海时——不,甚至当亚当刚被上帝创造出来之时,那时就同现在一样,尼亚加拉瀑布就在这里震响了。那些已与世长辞的巨人们,他们的遗骸填满了美国的座座坟墓,他们的眼睛也曾像我们此刻一样,凝望着尼亚加拉瀑布。尼亚加拉瀑布和人类同处于一个时空,它比人类的始祖还要古老;尼亚加拉瀑布如今依然雄浑、生机勃勃,与一万年前一模一样。猛犸象和乳齿象早已灭绝,它们那极其巨大的骨骼的残片证实它们曾经生存过,它们也曾瞪大眼睛看着尼亚加拉瀑布。在那漫长的岁月里,这瀑布片刻也不曾止歇过。它永不干枯,永不冰冻,永不静寂,也永不歇息。


诗歌、散文卷第7节 献给罗莎·哈格德的诗

    致罗莎——    
    你青春妙龄,而我渐渐衰老;    
    你前程似锦,而我显得无望——    
    热爱生活吧,趁它尚未变得更严峻——    
    采摘玫瑰吧,趁它们尚未凋谢。    
    教你的情郎唱支情歌吧——    
    阳光即刻就会被阴暗遮掩——    
    今天就像每天一样愉悦——    
    拥有你啊,罗莎,趁你芳容娇艳。


诗歌、散文卷第8节 献给林尼·哈格德的诗

    致林尼——    
    我曾聆听过一支甜蜜而又哀愁的歌,    
    我猜想这支歌从她芳唇边吐出——    
    但愿爱情像歌儿唤起的那般纯真,    
    将来不再给她带来更多的烦忧。    
    下面这段思想独白所包含的思想极少有人想到,而林肯写下它时正值乱世,所以它也就越发显得珍贵。人们可以从中窥见他的内心,一个哲学家的内心。没有自以为是,没有对敌人的谴责,甚至也没有了解上帝意志的自诩,这就是林肯晚年称之为命运的东西。但文中丝毫没有痕迹可以说明他信仰人为创造的上帝或是上帝的儿子耶稣,相反,他的宿命观却使他相信,或许命运有着其他的不为人所知的理由,否则它为什么不制止这场战斗呢?整篇文章都仿佛在叙述一个问题,它的答案并非找不到,而是天意不愿向人们透露而已;文中字里行间却流露出他对周围所发生的以及现在为之奋斗的一切所持的怀疑态度。有两次,他都用“but”打断了自己的思考,这是林肯自青年时代以来在作文和说话中所惯用的,这种方式就仿佛是大调三和弦总是被掺到小调区域里一样,时不时就会落到他的忧郁伤感中。    
    就在说了这第二个“but”之后,他马上又重新振作起来,因为无论是所谓命运的意志也好,战斗的思想也好,对他来说,有一点是确定的,那就是,奴隶制是不合理的,应该予以废除。取得安提塔姆胜利后的第五天,他在事先没有通知会议内容的情况下,召集了内阁开会。林肯,在听到战场失利或是首都受到威胁的消息时坐在惊慌失措的部长们中间曾经是那样的镇定自若,而今,虽然战争前景看好,是的,就在一个普普通通的九月的早晨,他却变得心急如焚;他要把那份伟大的宣言公之于众,同时也向尚不了解他内心思想的同仁们敞开自己的心扉!


诗歌、散文卷第9节 沉思天意

    天意难违。在一场波澜壮阔的较量中,对垒的双方都宣称自己是在遵照上帝的旨意行事。或许双方都有过错,但必定有一方是犯了过错的,上帝不会对一件事情同时既恩准又反对。就眼下的内战而言,极有可能上帝的旨意与每一方的意图都有点出入——不过人这种工具,虽说我行我素,却能完全领悟上帝的旨意并满足上帝的宏愿。我几乎要声称这一点是勿庸置疑的了——是上帝定要进行这场争斗,并希望它目前仍继续下去。其实单凭他那无形的威力,就能左右正在角逐的人们的意志,无需人与人殊死相拼他也能拯救或是摧毁这个联邦的,可是战争依然爆发了。既已爆发,上帝便会在任何时候将最终的胜果赐予交战的任何一方。可是战争仍未停息。


书信卷第10节 序

    林肯迫切需要一个人来组建与训练军队,研究制定进攻南方的战略。林肯决定试一试狂傲、不可一世的乔治·麦克莱伦。    
    麦克莱伦有极高的声望和出色的组织能力,从这一点来讲,林肯不可能找到一个更合适的人了。但麦克莱伦的一个致命缺点掩盖了他军事生涯中的所有优秀表现,那就是他总是瞻前顾后,一筹莫展,习惯于过度地思考分析问题,而不肯采取行动,他根本就不愿意去战斗。    
    上任将近3个月过去了,麦克莱伦仍然没有采取任何行动,林肯只能一次次督促他行动。1862年1月27日,林肯发布了一道总统命令,希望借此来鞭策麦克莱伦投入战斗。命令中说,2月22日“美国地面和海上军队将对叛军展开总攻”。林肯独自起草了这道命令,没有征求任何人的意见。他以这种前所未有的方式,决定自己一人承担起战争的指挥重任,以使联邦摆脱这种僵持的局面。    
    但是,战斗的命令尤如石子投入大海,没有得到任何响应。直到1862年3月,麦克莱伦仍然按兵不动。内心的失望加上来自国会和内阁的压力,迫使林肯毅然决然采取措施来改变这种不利的局面。3月11日,距任命麦克莱伦为联邦军总司令仅四个半月,林肯不得不剥夺了麦克莱伦的部分职权,同时还增设了两个新军区,即密西西比军区和山地军区,由亨利·哈勒克将军任密西西比军区指挥官,弗里蒙特将军为山地军区指挥官。    
    事实上,直到这一刻,林肯仍然希望以此来激发这位将军的斗志,但总统的期待再一次被无情地击碎了。麦克莱伦继续拖延进攻,甚至还要求给予部队更多的补充以应付被他错误高估的敌军。1862年4月9日,林肯只得再一次地给麦克莱伦写信督促他采取行动。    
    但是,在林肯发出此封信之后的一个月,麦克莱伦的军队继续延误战事,林肯只得在陆军部长斯坦顿和财政部长蔡斯的陪同下亲临前线督战。而麦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