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考古的故事(世界卷)-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巨石阵围成一个院落,在两根石柱之间是进出口,大小可通过比较大的猛兽,在洞口正上方,有用木棍撑起的大石块,叫“警戒石”。当野兽触碰到木棍时,石头便落下来砸在野兽身上,同时向院内之人发出警告。    
    院子里面还准备了第二道防线,即悬挂一块“打击石”。当猛兽闯进来时,站在高处的人用手一拉操纵绳,巨石便会准确地砸向野兽。    
    院内的中间地带还建了一座二层小楼,是由圆木和一些巨石柱围建而成的,楼板铺在巨石柱的上面。它的目的在于监视大院及周围的情况。    
    这种狩猎工具也并不是在原地等待野兽自投罗网,一般是在其中放置一些引诱物,如利用野兽幼仔叫声作为诱饵。因此,猎手们把捉来的小兽拴在院子里,让它不停地叫唤,以引诱母兽到来。兽群在听到幼仔的叫声后,会不顾一切地拼命冲入院内。即使野兽没有被巨石砸死,高处的猎手们也会向其投掷石块,置它们于死地。    
    获取野兽后,他们便把猎物拖进小楼进行加工,把兽皮、肉等晾干并贮藏,而把其他无用之物扔到院内作为引诱物。每次狩猎后,他们又会重新恢复设置狩猎工具,以有利于下一次狩猎。    
    多数学者把巨石阵视为古人举行祭祀的宗教场所。    
    在最早叙述巨石阵的《中世纪编年史》一书中,作者认为是亚瑟王的谋臣默林用魔法把巨石阵从爱尔兰移到英格兰做墓地。学者们把巨石阵的石桌看作石棺,把高大直立的石条推断成重大事件和人物的纪念碑。如果人们从空中俯瞰巨石阵时,能清楚地辨认出巨石阵是极有秩序地排列成了蜥蜴、鹰等动物的图案,据推测,这些动物图案可能被古人们视为心中的图腾。    
    就英国南部的斯通亨治巨石阵而言,它既有明显的宗教意图,又有严密的天文功能。在石阵表面刻有不少蛇、月亮、太阳等图案,而平面石阵的布置,又体现了相当复杂的天文计算功能。这个巨石阵占地极广,巍峨耸立,显得庄严、肃穆,从而迫使古人们向神灵顶礼膜拜。斯通亨治巨石阵是人类最早的祭祀建筑之一。    
    更有一些学者把巨石阵视为一种文化标志。他们认为古人们崇尚巨石般的坚硬刚毅,向往巨石般的高大威猛,所以巨石阵所体现的恢宏磅礴的气势正是古人心中理想所在。巨石文化一方面表现了古人们对自然伟力的崇拜精神,另一方面也蕴含着他们追求生命永恒的观念。不同形式的巨石结构所营造和渲染的空间氛围,似乎具有一种超越自然与生命力的恒久永存。    
    巨石阵遗迹究竟是谁建造的?它是进行祭祀活动的宗教场所,或是天文观测仪器,还是古人们狩猎的工具,甚至是其他别的东西?目前这仍旧是不解之谜,也许永远也找不到答案。但如此雄伟壮观的巨石建筑,所体现出的勇气和智慧不能不令我们深为叹服。更重要的是,巨石结构以其所体现的宗教精神和科学意识确立了自身的价值意义,因此,它成为人类精神最远古的纪念碑。    
    


第四部分:克里特岛上的 米诺斯迷宫伊文思揭示克里特文明

    从1871~1882年,德国考古学家亨利·施利曼根据荷马史诗中的一些记载,在小亚细亚西海岸的喜萨力克山冈发掘出了特洛伊古城,获得了大批珍贵文物。当沉埋在地下3000年的特洛伊古城重新展现在世人面前时,整个世界都为之震惊了。在此之前,许多人都对荷马史诗所述事件的真假产生了疑问,而施利曼却对其坚信不移,他对希腊、土耳其进行了考察,还在希腊本土发掘了迈锡尼、太林斯等古代遗址。他的成功告诉世人:古代传说中的“特洛伊城”并非子虚乌有,盲人荷马的不朽诗作描述的确实是真实的历史。无独有偶,30年后,亚瑟·伊文思在克里特岛又为世人揭示了另一个早已为人类淡忘的文明,使这个卓尔不群的文明得以重见天日。    
    1851年,亚瑟·伊文思诞生于英国一个名叫纳希·米尔斯的地方。他的家庭有着异常浓厚的学术气氛,其父是一个著名的地质学家、文物爱好者及收藏家。还在很小的时候,伊文思便承袭了父亲好学的旨趣,并养成了收集文物的习惯。他对研究古代钱币非常感兴趣,而他父亲则喜欢收藏石器时代的工具、武器。    
    1882年的一天,伊文思带着妻子玛格丽特·弗里曼拜谒了世界著名考古学家施利曼,这一次会晤成了伊文思人生命运的一个转折点。两位考古学家都没想到这次原本为礼节性的拜访竟会为爱琴文明又一次翻开新的篇章,而欧洲考古也将再次轰动世界。    
    施利曼在坑墓中发掘出来的迈锡尼宝石、装饰品和武器等,深深地吸引住了伊文思。尤其是那些镌刻着图案的小小珠印和戒指印章,更令他爱不释手。这些器物使伊文思的视野和想像空间变得开阔起来。他意识到,自己以前的考古发掘是漫无边际、漫无目标的,而这样到最后很可能一事无成。    
    伊文思有着自由、独特和敏感的思想——这极有利于他今后所从事的考古工作。他认为,施利曼所发掘出的迈锡尼器物,似乎要早于荷马时代,因为在风格样式上它们既不太像希腊的,也不太像埃及或东方的——这个所谓“迈锡尼”艺术虽然生气勃勃,却又受到了抑制;不仅具有贵族主义精神,还包含着人道主义。什么才是迈锡尼文化的根源呢?哪种文化跟它有关系呢?伊文思的思维缜密仔细,他似乎预感到了冥冥之中散发出的一种难以捕捉的神秘文化气息。    
    施利曼的考古发掘活动与出土的文物,使伊文思产生出一种直觉:一种古老的文化或文化群肯定曾经出现于爱琴海一带,迈锡尼艺术和特洛伊文明的根源正是这种古老的文化。    
    历史似乎注定了伊文思将与爱琴文明结下不解之缘。施利曼在整理和研究迈锡尼出土文物时,仍然探寻着荷马史诗中描述的克里特岛。他曾多次前往克里特岛考察发掘地点,可始终未能遂愿。一直到他去世前夕,他的心思还在克里特岛上。数年之后,亚瑟·伊文思弥补了施利曼的终生遗憾。    
    1893年,伊文思的妻子玛格丽特不幸去世。这一年是伊文思极为悲伤的一年,也是他的一生发生转折的一年。伊文思转向考古研究,他拼命地对钱币、印章、古董加以研究,沉浸在考古学知识之中,希望能以此减轻悲痛。    
    他又来到了雅典,而他的脑海又被以前固有的那个探索迈锡尼艺术渊源的念头再次牢牢地占据了,他觉得好像已经到了自己做点什么的时候了。而命运也在这时悄悄为伊文思敞开了一座大门。    
    1893年的一天,伊文思在雅典大街小巷的古物货摊前来回转悠,以期能寻找到有价值的古董。突然,他发现了一些三边形或四边形的小石头,这些小石头沿轴穿了孔,一些符号雕刻在上面。伊文思有一双对细节非常敏感的慧眼,这些东西立刻引起了他的注意。    
    这些符号似乎属于象形文字系统,只是不同于欧洲学者惯常见到的埃及象形文字的写法,伊文思将其称作“曲笔乱涂”。这种符号到底是什么呢?    
    透过自己那高度近视的镜片,伊文思敏锐而又仔细地观察着手上的石头。最后,他得出这样一个结论:这是一些刻有文字符号的石质印章。    
    伊文思于是急切而又兴奋地马上向货摊商贩询问这些印章来自何处,商贩告诉他,它们来自克里特。    
    伊文思的脑海中仿佛划过了一道闪电,他似乎明白了什么,可是仔细一想,又似乎什么都不明白,但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克里特决不是个可以轻易忽略的考古发掘地点。    
    那些印章上的文字符号,似乎属于另一个象形文字系统。伊文思想它会不会是埃及象形文字系统在传播过程中的一个地方变种呢?从克里特到欧洲,到亚洲,到埃及的距离都相等,因此它很容易成为一个方便的歇脚地,很可能它在埃及象形文字的文化传播中起到了一个中转站的作用。    
    伊文思陷入了长时间的思考之中。    
    伊文思连续几天都在梦中见到了克里特,白色的沙滩和蓝色的深深的海洋似乎出现在了他的面前,岛上遍布着锯齿形的石灰石山巅,沟壑险峻陡峭,山谷满园碧绿。    
    伊文思明白,冥冥之中,神秘的克里特岛已经开始在呼唤自己,去克里特岛的时候终于来到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