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到了列宁格勒就该有白夜了。我想起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和根据小说改编的电影《 白夜 》来了。
俄罗斯可真奇妙。
冬天呢?相反,可以想象,冬季这里的黑夜是怎样漫长得可怕。
早七点起床,绕旅馆一周,欣赏了莫斯科河上的桥梁与立交桥的风光,旅馆北面的古教堂金碧辉煌,据说圆顶上涂着的是真金。
早饭吃玉米奶糕、果汁、鲜番茄等。
饭后在红场一带照相,并逛了克里姆林宫对面的宏大的百货公司。百货公司是旧俄时期法国人建造的。苏联当局很注意保持红场一带的旧观,不轻易更动这里的建筑格局。
百货公司里的工艺礼品中颇有一些金属材料的浮雕,虽重量大一些,但还都比较耐看耐用,价钱也不贵。丝袜子都较厚,没有香港、西方国家那种透明或半透明丝袜。也许因为这里地处高寒地带,需要穿得厚一些吧?广告画倒是千姿百态,不但有“媚”的而且有相当“性感”的。服装价格昂贵,风雨衣式样很好,每件二百到三百卢布,最好的皮大衣每件五千到七千卢布,就是说,需要人民币一两万块了。电视机倒不贵,二十四英寸彩电五百到六百卢布。
在俄罗斯饭店会客厅闲坐时遇到同样来参加塔什干电影节路经莫斯科的朝鲜同志,他们当中有两位中国话说得很好,与我们热情交谈。一位叫做小金的,幼年生活在沈阳。他对我说他已经九访神州了。就是说,他到中国来过九次。
在会客厅里还见到了日本著名电影演员栗原小卷,她与我们团的老王相识。
下午去地下铁道参观。
下午五点半托罗普采夫来接,出席他的家宴。他的妻子尼娜·勃列夫斯卡娅,亦是在远东研究所工作的汉学家,个子不高,亲切大方,二目有神。女儿叫喀秋莎,九岁,极乖。给我们唱了《 喀秋莎 》并弹了钢琴。
这顿晚饭吃得很愉快。一踏上苏联的土地便已感受到了苏联人民、苏联知识分子的友好情谊。
5月22日
早晨托罗普采夫领来了一位来自里加的拉脱维亚诗人,由于我马上要出发去塔什干,只在饭店大门外与他交谈了十几分钟。他懂得土耳其语,并从而掌握了乌兹别克语,我懂维吾尔语,而把维吾尔语的某些词的前元音改成后元音并调整一些词尾以后,就大致上成为乌兹别克语了。我们用乌兹别克语交谈得十分有趣。他提了一系列问题,其中包括风格、手法的多样性,小民族的文学的地位和前途等,希望我作出回答,在拉脱维亚发表。
八点多钟离开饭店到达另一机场。手续繁多缓慢,一次又一次地验护照、验机票。一位波兰女士一再摊手、摇头,为这里办事缺乏效率而发出无可奈何的叹息。直到十一点才登上了飞机。十一点二十分飞机起动。飞机上供应饮料两次,是酸苹果汁。在飞机上吃了午饭,鸡肉很好吃,不像西方国家那些机械化饲养的鸡松乏无味。甜点则很差,最低档的桃酥之类而已。
莫斯科时间下午四点半,塔什干当地时间六点半( 仅与北京时间相差一小时 ),到达了塔什干。飞机降落时便看到了机场的欢迎人群,彩旗招展,乌兹别克少女穿着鲜艳的民族服装,挥动花束。她们的连衣裙是用真丝花绸做成的,这种花绸盛行于我国新疆和田地区,称“衣得里斯”绸,所以我看着很亲切。
在机场上举行了载歌载舞的欢迎仪式。长柄唢呐伸向天空呜呜地吹,手鼓与敲鼓砰砰敲响,主客同时跳起舞来,每个客人都得到了一枝鲜花。许多摄影机对准了这盛大的欢迎场面。
半个多小时后抵达乌兹别克斯坦宾馆。宾馆呈凸形,楼窗外有类似窗棂的水泥条块组成的装饰图案,宾馆正面悬挂着巨大的椭圆形电影节会标与电影节口号:“为了和平、社会进步与各国人民的自由”。宾馆门前与进门后的大厅里,挂满了苏联电影的宣传画,是有点气氛了。
为办理住宿手续又等了两个多小时,直到精疲力竭、气都喘不上来之后才得以进入房间洗把脸,这时离开莫斯科俄罗斯饭店已经十三个小时了。天气又热,真是头晕脑胀的一天。
夜晚在宾馆附近散步。街上悬挂着“光荣归于苏共”之类的大幅政治标语,有许多草坪和花坛。在一私人汽车存车处,遇到一位很喜欢说话的鞑靼小伙子,他是夜班看车的,可能正觉得寂寞,见着我们便攀谈起来,滔滔不绝地谈他对国际问题的看法——不出苏联官方宣传的范围。这种类型的小伙子,我在乌鲁木齐、在伊犁见之多矣,热情、卖弄、有时候为谈话而谈话,为表达忠诚与口才而演说,不管听者爱听不爱听。
5月23日
上午九点三十分,集体去列宁广场列宁雕像献花圈。献花圈时,奏起庄严的音乐,来自利比里亚、头戴红色金饰帽子的一位政府部长穆德先生,一面肃立致敬,一面掏出手帕揩去眼角的泪水,然后去无名英雄纪念碑——为纪念卫国战争中的牺牲者而燃起的“圣火”旁献花致敬。
之后,去乌兹别克共和国成就展览馆与艺术宫参观,一些丝织品及地毯花色丰富,有特
色,还有些木板浮雕也很别致,令人难忘。
在展览馆,管理人员向客人们分发俄语、英语的说明书,我想要一份乌兹别克语的说明书,他们找了半天。我说没有就算了,他们说肯定有,希望我多等一会儿。十分钟后,他们告诉我,没有了。
午饭分“两套节目”,食者任选。一种是西餐,一种是中亚型的。后者包括馕和羊肉包子,羊肉馅里有孜然( 一种调味品,我国新疆居民极喜用 ),吃起来如回到了新疆。下午六点出发,登主席台,参加电影节的开幕式。奏苏联国歌与乌兹别克国歌,各国女演员为电影节升起会旗,加上几个讲话,共半小时。半小时后各就各位,又等了一会儿,在热烈掌声中当地领导人们姗姗来迟,拉幕,演出开始。
第一个节目,男孩子击鼓,女低音诵唱乌兹别克民歌旋律,很像清真寺里伊玛目们诵《 可兰经 》。民族舞蹈,天幕上出现了巨大的椭圆形电影节会标,然后垂下一白色银幕,分五个画面同时放映历届塔什干电影节的盛况。
其后节目各式各样,有传统的“民族大团结”歌舞,各族服装的演员分别跳几下本民族的舞蹈,然后一起共同欢舞。有古典的男、女声独唱,《 赛维利亚的理发师 》《 茶花女 》选段。有当地民族歌舞,但加强了打击乐器、加强了节奏感。最后是三个披肩发女演员,在迷灯变幻的背景前联唱一些歌曲,其中有《 西巴涅 》,有越南歌曲与非洲歌曲,最后是《 喀秋莎 》。唱时一会儿戴草帽,一会儿摘草帽,一会儿系上某种腰带,一会儿解下,以代表各国。开始,我对能把《 喀秋莎 》唱成这种摇滚风格有点惊异,后一想,《 喀秋莎 》的节奏感强,容易“改造”,容易“现代化”,似亦不足为奇,无可厚非。但它毕竟多少破坏了我对《 喀秋莎 》的纯真、美好的印象。
节目结束后,在塔什干就学的外国留学生挥舞着拳头从观众席中走上舞台,表示要反对帝国主义的战争政策,保卫和平。
晚十一点半,举行盛大招待会,长桌如龙,摆满水果、蔬菜、饮料,端上了刚烤好的羊肉串。宴会分三摊进行,乌兹别克、俄罗斯、迪斯科三种风格迥异的音乐舞蹈,一直玩到凌晨两点方归。
两天来,已结识了不少来自朝鲜、民主德国、加拿大、也门等国的新朋友。电影节给我们派的联络员兼翻译是一位哈萨克妇女,名嘎丽娜,在大学教授中文,人很质朴。还有一位英语翻译,名铁木耳,留着小胡子,性格十分活泼,他是撒马尔罕人,向我们一再宣传撒马尔罕的美丽,并一再表示“时刻准备为您效劳”。嘎丽娜也与他首次结识,问他结婚了没有,他的回答是:“太忙,没时间结。”使嘎丽娜大笑。
还认识了几位当地的电影工作者,有影协主席、苏联人民演员马立克·克尤莫夫,伏龙芝电影厂导演谢米施·巴洛德(《 白轮船 》便是他导演的 )和他的妻子、演员阿衣吐尔安。阿衣吐尔安的母亲是维吾尔人,父亲是吉尔吉斯人,她出生在伊犁,与我一见如故,认了老乡。还有一位留着三绺长须的塔什干电影厂导演,他最近与印度电影工作者合拍了一部电影《 爱情的传说 》,据说颇有影响。
几天的实践证明,我完全可以运用我的维吾尔语知识去与乌兹别克人交际,听、说全无问题,所以很快与他们相识并建立了友谊。他们争着给我介绍新朋友,并对我能讲维吾尔…乌兹别克语十分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