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曹子建身边。为此.曹丕深感遗憾,但这又不是用手中的权力所能攫取的
东西。
黄初二年甄妃悒郁而死,曹丕为之闷闷不乐,虽然后宫粉黛如云,但
却没有一个能让他动情的。这时他听人说起江南有一绝色美人薛灵芸,不但
姿色秀美,而且擅长女红,所绣花鸟栩栩如生,所缝制的衣物更是贴身合体,
人们誉之为“针神”,从而向往不已。
说起薛灵革芸,乃是浙西常山赞乡地方的一位乡野姑娘,她父亲薛业
是赞乡亭长,虽然官职不高,但因为人善良厚道,在当地颇具声望;她母亲
是一个心灵手巧的妇人,她的纺织、刺绣都在当地堪称一绝。
赞乡是一个偏远落后的地方,民风质朴,文风不盛,当地人很少读书
识字,亭长家里也不例外。当地盛行养蚕缫丝,所以丝织和刺绣都十分发达。
因受母亲影响,薛灵芸从小就学会了绣花,十岁时她所绣的牡丹花,便能引
来成群的蝴蝶围着花儿上下翻飞,甚能以假乱真。穷山僻壤的山水居然把薛
灵芸养育得灵秀动人,她个头高挑,皮肤白晰,双眸如山泉一般清澈明亮。
夜里,薛灵芸常和母亲一道,坐在昏暗的蒿火旁,就着篙火的光亮纺
丝和刺绣。因她的艳名在四乡里传扬得甚广,于是几乎天天都有好奇的少年
借着夜色,从门缝或窗棂间偷看火光下忙碌着的薛灵芸,因为她引人入胜的
美貌,和她工作时专注怡人的神情,使得那些窥艳的少年常常要痴痴地看到
薛家灭了灯火,才恋恋不舍地离去。但因薛家的声望和薛灵芸的洁身自好,
这些少年谁都只敢在外面偷偷倾慕,无人敢起不安份的念头。
薛灵芸的美名就这样一传十、十传百,越传越广,最后竟然连魏都洛
阳都有人知道常山出了一个绝世美人,并把这事传到了魏文帝曾丕耳中。曹
丕听到传闻后,心中暗暗一动。为什么堂堂一位得意天子,会为遥远山乡的
一位山村姑娘而动心呢?因为这时曹丕失去了爱如至宝的甄妃,感情上出现
了一片空白,正需有真挚的温情来填补,而这时北方因为连年征战,早已残
破不堪,妙龄少女所剩不多,即使幸存下来的,心灵也往往受到重创,多一
份冷漠而少一份真情,倒是江南的僻野未曾经过重大战火的波及,女孩的心
里应是保留着一种天然的纯真之情,多情善感的曹丕幻想着要在杏花春雨、
尊飞草长的秀丽南国,物色一位来经雕琢的亚璞玉。如今薛灵芸的情况正合
他的心意,怎么不让他心动呢?
然而,当时虽然曹丕称帝,但整个中国并不全在他的掌握之下。魏国
主要占据了北方地区,西蜀则有刘备,东吴有孙权,薛灵芸的家乡常山郡,
正是孙权的势力范围,曹丕心有所往,但却鞭长莫及。
正当曹丕陷入懊恼时,恰好江东孙权于黄初二年八月底遣国使奉表前
来投魏,曹丕大为高兴,一方面为他的政权,一方面也为了他能获得吴国境
内的薛灵芸。于是,曹丕派使节往吴国,拜孙权为大将军,封吴王,并加“九
锡”之礼。可见他内心的兴奋是不可抑制的。
既然魏文帝如此看重,孙权着实非常感激,除了把大批的贡品送到洛
阳外,还风闻曹丕对于常山郡中一位薛姓美女十分向往,就急忙命令常山郡
守谷习着力办成这件事。
谷习受命后,以郡守身份亲访酂乡亭长薛业,薛业受宠若惊,但听说
是要送他女儿薛灵芸到洛阳去作魏文帝妃,心中又有些犹疑,他想:一个乡
野俗女到了皇宫,怕是难以伺候好皇帝,那样,小则女儿受冷落,大则牵连
全家遭秧。这样想来,他便婉言推辞,谷习放下身份,百般劝导,好说歹说,
总算获得了薛业的首肯。于是留下千金聘礼,准备择吉日赶行程,送薛灵芸
往魏都洛阳。
生长在僻乡的薛灵芸,从来就不曾离开过故乡一步,也从未曾离开过
父母的羽翼之下;如今即将远离故土,进入皇宫深院,还不知怎样的命运在
等待着自己,因此心中倍感惶恐和无助,在临行前的几天里,日日泪水洗面。
及至登车上路,她的眼泪更象启闸的泉水,哗哗直淌,随从递上五唾壶给她
承接泪水,只见流进壶中的泪水都带着血红;等到抵达洛职,玉唾壶中已盛
满了血泪。
魏文帝曹丕对这位江南美女似乎特别用心,他听到薛灵芸一行动身的
消息,就赶紧准备了十辆“安车”,派大批兵马护送。直到长江北岸迎接送
亲的队伍。
所备“安车”,是曹丕发明的一种华丽而舒适的交通工具,车篷上镶满
了各色金玉珠宝,车轮车轭全用粉丹画上漂亮的花纹,前车装饰着龙凤图案,
整个车看上去就象一座金碧堂皇的小宫殿;车身四周还安有百子铃,车行之
际,叮咚和鸣,令人心旷神怡;驾车的牲畜是尸涂国进贡的青毛骈蹄牛,行
走起来快如马又稳似驴。迎亲的大军在长江边接到了薛灵芸一行,薛灵芸换
乘上“安车”继续北行,一路上,魏文帝下令各地人在路旁燃烧香草,沿途
香气氤氲,缭绕不散,据说可避疫疾。
曹丕之所以要把迎亲之事办得这样铺张气派,一方面是为了倾慕已久
的薛灵芸,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宣扬魏国的实力,更重要的是借以说明对吴土
一乡野女子的尊重,来感化东吴臣民,使他们对魏国心悦诚服。
曹丕还命人在洛阳城外数十里处,筑土为台,台高三十丈,高耸入云;
在台下四周布满蜡烛,名叫“烛台”,预备在薛灵芸到来之际,自己登高等
使之用、薛灵芸抵达洛阳城外正是入夜时分,只因从城郊至城里的沿路上,
排满了粗大的红烛,烛光闪烁,把周围照耀得如同白昼一样,生长的僻乡、
用惯了幽暗惹火的薛灵芙,见到这种场面,是惊呆了,怀疑自己是不是登上
了王母瑶台。
魏文帝乘坐雕玉皇辇登烛台等候她,遥见车马滚滚,尘埃腾空,迤逦
而至,宛如云雾弥漫,因而感叹道:“过去说朝为行云,暮为行雨,今非云
非雨,非朝非暮!”于是又称薛灵芸为“夜来”。及见到灵芸,是她娇羞切切,
纯朴清雅,象一朵远离尘嚣的荷花,美丽中透满了纯洁,使曹丕欣喜至极,
急忙上前握住她的纤纤玉手,同登雕玉辇,进入宫中。
外夷蓄邦听说魏文帝新娶美妃,特派人送来火珠龙驾钗庆贺,这火珠
龙鸾钗乃是域外异宝,白天看上去就象普通的龙凤金钗,但一到夜晚,就闪
烁着晶莹的光芒,亮丽夺目。曹丕拿过火珠龙鸾钗,准备替薛灵芸插上发髻,
可他掂了掂,心觉此钗太重,戴在纤秀的薛灵芸头上恐怕有累佳人,他顿生
怜香惜玉之情,脱口念道:“明珠翠羽尚不胜,况乎龙鸾之重,如何消受得
了。”因命人替薛灵芸收好火珠龙鸾钗,仅作观赏,不必戴在头上。曹丕对
薛灵芸的关爱之情,从这件小事上就可见一斑。
薛灵芸就是一块没有人工雕饰的美玉,以她纯朴、自然、善良的风貌
生活在宫中。
她不懂得宫廷的繁文褥节,也不了解朝廷中的争斗倾轧;她只把曹丕
看成是与自己息息相关的丈夫,以她所能了解的夫妻之情,温柔地、真切地、
委婉地、无微不至地侍奉夫君。薛灵芸的到来,仿佛一股原野里清新的风吹
进曹丕历经沧桑的心田,使他享受到一般的帝王所难以体味到的真挚相依的
夫妻之情。夫妻挚情,在普通的百姓中很容易产生,一般的人也就常常不觉
得特别珍贵;但贵为至尊,富拥天下的帝王与后妃因为有着权势、财富、子
嗣等因素的影响,反而难以产生纯真的夫妻之情。而魏文帝曹丕偏又对这种
纯真之情十分向往,所以薛灵芸对他来说是多么的难得,至此他才算是真正
有了情感的归宿。因为有对薛灵芸的真爱,所以他对薛灵芸生活习惯与宫中
礼制不合的地方也就很能宽容。例如,薛灵芸在家乡已习惯在昏暗的灯光下
缝织刺绣,以便节省灯火;到皇宫后,宫殿灯火通明,她觉得真是极大的浪
费,因此也要求全部熄灭,只剩下一支蜡烛照着她缝织刺绣。曹丕也应允了
她的要求,常常伴坐在一旁,在幽幽烛光下,默默望着忙碌着的薛灵芸,有
时甚至产生幻觉,以为自己与妻子,是一对过着男耕女织生活的乡野夫妻。
薛灵芸心灵手巧,所缝制的衣物,新颖美观,手工精致,自从她入宫
后,曹丕所着服饰,都是由她亲手剪裁缝制,宫女们也纷纷向她学习缝织和
刺绣技巧,人们都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