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诚意地支持报纸的宣传,乐于写这类‘遵命文学’的。最使我们感佩,并且经常称颂的是郭沫若同志。邓拓同志也是这样的诗人。他离开报社去当北京市委书记以后,仍然同我们保持经常的联系,有什么要求,写封短简,或者晚上给他宿舍打个电话,一般都是有求必应,按期交稿。元旦或春节的副刊版面,要登一首词,而且最好用《庆春泽》、《东风第一枝》、《春风袅娜》这类不常用的词牌(纯粹因为词牌的名字),按说实在有点违反常情,用现在的话说,不符合文艺创作规律。但是邓拓同志理解我们副刊编辑的用意,从不‘还价’,总是欣然命笔”。(37)这里描绘的邓拓,就接近邓拓的本来面目了。作为一个高度政治化的知识分子,邓拓是乐于写“遵命文学”的。《燕山夜话》和《三家村札记》中的文章,也应作“遵命文学”看。
姚文元等人批判邓拓的文章发表后,全国掀起了批判邓拓等人的高潮。广大“革命群众”对邓拓们喷射出满腔怒火,必欲食肉寝皮而后快。对“革命群众”的这种情绪,邓拓表示了极大的理解:“群众是对的。既然宣布我反党反社会主义,那就是敌人,他们当然理应表示憎恨。群众从来是相信党、相信党报的。”(38)当过10年《人民日报》掌门人的邓拓,在批《武训传》、批胡风、反“右”等运动中,一次次地签发过批判材料和文章,并一次次立竿见影地激起过“革命群众”对批判对象的愤恨。如今,“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了,对那副刀俎的厉害,他倒比别人多一分理解。
在写给中共北京市委的遗书的最后,邓拓呼喊道:
作为一个共产党员,我本应该在这一场大革命中经受得起严峻的考验。遗憾的是我近来旧病都发作了,再拖下去徒然给党和人民增加负担。但是,我的这一颗心,永远是向着敬爱的党,向着敬爱的毛主席。
我要离开你们的时候,让我们再一次高呼:
伟大、光荣、正确的中国共产党万岁!我们敬爱的领袖毛主席万岁!伟大的毛泽东思想胜利万岁!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伟大事业在全世界胜利万岁!(39)
我相信,这是邓的心声。
2004年2月11日
注释:
(1)此处指邓拓在《燕山夜话》中发表的《为李三才辩护》一文。但原文中并无“余难自抑,欲以帛百端尽述余之苦”一类的话。
(2)以上关于邓拓的评述,J。R。麦克法夸尔和费正清编著的《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949——1965)》,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468——472页。
(3)P。特里尔:《毛泽东传》,河北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340页。
(4)见P。特里尔《毛泽东传》中“出版者的话”,河北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5)见P。特里尔《毛泽东传》中作者写的“中文版序”,河北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邓拓的本来面目(10)
(6)(17)王均伟:《书生之外的邓拓》,载《南方周末》2003年7月24日。
(7)见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下卷,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年6月第一版第806页。
(8)指所谓“深翻土地”,当时认为深翻土地可大增产。
(9)高淳、奉贤的情形,见宋连生《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始末》,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1月版第289页。
(10)以上所叙信阳地区的情形,见宋连生《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始末》,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1月版第298——300页。
(11)见罗平汉《农村人民公社史》,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年1月版第193页。
(12)见罗平汉《农村人民公社史》,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年1月版第194页。
(13)这期间的政策制定情况,参见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下卷)中有关叙述,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年6月第一版。
(14)彭真的发言和毛泽东的自我批评以及薄一波的评说,见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下卷,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年6月版第1026——1029页。
(15)见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下卷,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年6月版第999页。
(16)邓拓:《从天安门到全中国》,原载《新观察》1958年第19期,收入《邓拓散文》,人民日报出版社1982年版。
(18)见韦君宜《思痛录·“反右倾运动”是反谁》,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8年5月版。
(19)丁一岚:《忆邓拓》,载《新闻战线》1979年第1期。
(20)见丁一岚《致“三家村”作者亡灵的祭文》,收入《书生累》一书,海天出版社1998年7月版。
(21)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下卷,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年6月版第1045页。
(22)见《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7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
(23)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下卷,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年6月版第840页。
(24)见罗平汉《农村人民公社史》,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年1月版第211——212页。
(25)见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下卷,中共中央党校出版1993年6月版第903页。
(26)见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下卷,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年6月版第905页。
(27)见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下卷,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年6月版第933页。
(28)此文于1963年11月发表于《光明日报》,收入《邓拓散文》,人民日报出版1980年11月版。
(29)(38)(39)见袁鹰《玉碎》,原载《报告文学》1986年第5期,收入《书生累》,海天出版社1998年7月版。
(30)见韦君宜《思痛录》,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8年5月版第131页。
(31)苏双碧:《沙滩问史》,广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5月版第10页。
(32)吴冷西:《十年论战》,中央文献出版社1999年5月版第587——588页。
(33)此文收入《邓拓散文》,人民日报出版社1980年11月版。
(34)(36)李莉:《李琪在“文革”发动前后的日子里》,载《百年潮》2003年第8期。
(35)苏双碧:《沙滩问史》,广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5月版第29页。
(37) 见《邓拓诗词选·附录》,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
哪得夕阳无限好:朱自清的不领美国救济粮
朱自清的不领美国救济粮(1)
小引
朱自清的家喻户晓,不仅因为《背影》、《荷塘月色》这几篇散文1949年后长期选入中学课本,更因为曾受到毛泽东的表扬。知识分子,尤其是朱自清这类“旧知识分子”,有幸受到毛泽东表扬者,可谓凤毛麟角。受到毛泽东表扬与文章被选入课本,又有着逻辑联系:正因为受到了毛泽东表扬,文章才被选入中学课本;不然,像朱自清这种被称作“自由主义者”的作家,不被从现代文学史上彻底抹煞就算万幸了,还敢奢望成为培养“无产阶级接班人”的材料。
1949年8月5日,美国政府发表了《美国对华关系白皮书》,其中详细叙述了抗战后期至1949年美国政府对华政策及其逐步失败的过程。中共中央认为,这“白皮书”是一份极好的“反面教材”。对这样的“反面教材”,毛泽东从来不会放过。于是新华社连着发表了六篇对“白皮书”的评论,除了《无可奈何的供状》外,其他五篇,《丢掉幻想,准备斗争》、《别了,司徒雷登》、《为什么要讨论白皮书》、《“友谊”,还是侵略?》、《唯心历史观的破产》,都出自毛泽东之手。这著名的“六评”,宣告了建国后向苏联“一边倒”的外交政策,也奠定了建国后全民性反美仇美的政治和情感基调。
在毛泽东执笔的五篇文章中,《别了,司徒雷登》也曾长期选入中学课本,因而也最广为人知。正是在这篇文章中,毛泽东对朱自清点名表扬:
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许多曾经是自由主义者或民主个人主义者的人们,在美国帝国主义者及其走狗国民党反动派面前站起来了。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唐朝的韩愈写过《伯夷颂》,颂的是一个对自己国家的人民不负责任、开小差逃跑、又反对武王领导的当时的人民解放战争、颇有些“民主个人主义”思想的伯夷,那是颂错了。我们应当写闻一多颂,写朱自清颂,他们表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