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森林。林平山到这里来实习安装和调试,感到这个核电站真美。
核电站的核系统称为核岛,汽轮发电机系统为常规岛,还有电厂配套设施。核反应堆就建在核岛的反应堆厂房中,反应堆的核燃料在中子轰击下裂变,产生的热能加热汽轮机系统的循环水,使它变成高温高压蒸汽,推动汽轮机转动,带动发电机发电,发电功率可达百万千瓦。
为了取得全面的经验,他先后在各专业处挨个参加他们的工作。
二号机组即将进行核临界实验前夕,国家核安全当局来检查。执行检查的是一位头发花白很有经验的老头儿,他邀请林平山跟他一起检查。
林平山跟他一起换上白色连体服,进入弥漫着电绝缘受热发出浓烈气味的核反应堆厂房里边。他笑着说:“你很荣幸,是法国第一位被允许在这个时刻进入反应堆安全壳的外国人。”
为了防止放射性物质外泄,核反应堆厂房内部的空气压力比外边低,他们要像潜水艇一样通过双重密封的过渡闸室,把空气降压再进入安全壳内。老头儿在厂房内,向林平山指点各个重要部位必须注意的问题,使他受益匪浅。
核电站的现场指挥马洛,是个大大咧咧的人。他心宽体胖,办事干脆果断,有点儿抓大放小的大将风范。开会时,把要点一二三四理完安排停当,随即宣布散会,一句话也不多说。他对林平山讲:“建设现场要跟时间赛跑,一分钟都不要浪费。”
为了让林平山体验一个指挥员怎样工作,他叫林平山坐在他的办公室里看他工作。他的太太来电话,他就把音量放大让林平山听。他说:“指挥员也有老婆,听听他是怎样细心关怀自己的家人,尽管他已经忙得头发要着火了。”
核反应堆临界实验,负责指挥是弗芒公司的一个女工程师。她每宣布一个指令,都要事先查一次程序,一个人在旁边监督她。林平山问马洛:“是不是她的经验不足?”
马洛立即说:“不,任何人都必须这样。只凭脑子是不科学的,必须经过验证才能发令。”
林平山参观了西欧的第一个核电站。
参观中,经主人介绍才知道,他们把军用核动力反应堆进行改造以后,建成了第一座核电站。听了这些,他内心受到很大触动,想起八二六模式核反应堆风雨飘零中寂寞地卧在石寨沟的山谷里,成为一堆废铜烂铁的悲哀下场。当时,他们也曾建议把它改造成一座小型核电站,人微言轻,无人重视。
想到中国核动力二十多年扑朔迷离的斗争,长期以来用搞政治运动,组织短兵突击作战的办法抓工程项目,没有长远规划,不重视科学研究基础工作,最后落到向同时起步搞核动力研究的法国买核电设备的局面,难言的悲哀和愤慨,久久难以平息。
这时,听说国内核电建设已经开工,他归心似箭,想尽快回去投入工作。就在他结束国外培训准备归国前夕,从国内传来消息,现场发生了重大质量事故。
回国前最后几天,林平山住在巴黎的东港核电公司驻欧人员宿舍。让林平山惊喜的是,未来的现场土建处处长竟是梁建业,他正在这里参加设计审查。
岁月不饶人,梁建业瘦削的脸上已经爬了许多皱纹,那思虑的目光仍然让人感觉到他内在深沉的智慧。
林平山在梁建业的房间刚落座,老梁就对他说:“东港核电公司人际关系复杂,不必让人知道我们是松山老乡。”
第一章 战略转移(12)
听了这话,林平山有些不以为然。
梁建业见他的神色,接着说:“我前不久看了一本书上说,世界上的三大古文明,对待人际关系的特点很不一样。”
林平山知道必有典故,问:“有什么不同?”
“一个是古希腊文明,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我若是不如你,就想办法在科学技术上做出更多成绩,超过你。”
林平山点头:“这样可以促进科学进步。”
“中东文明是研究人与神的关系。”
“只能越研究越玄深。”
“是的,”老梁说,“可咱们中国人千百年潜心研究的却是人与人的关系。”
“那又怎样?”林平山感觉大有文章。
“我要是不如你,就想办法让你搞不成,不就超过你了?”
林平山非常丧气:“这岂不是瓦解生产力!”他才明白老梁为什么会有那个意见。
梁建业点点头:“当然,这些看法有些偏激,也只能提供参考而已。”
林平山向老梁了解质量事故的详情。他叹了口气,沉默片刻才说:“安全壳打第一层基础混凝土,把混凝土标号抄错了,标号偏低。混凝土实验室出第三天实验结果就发现强度不够,第七天结果还是如此,这才引起重视,赶紧查找原因。最后发现,搅拌站出货单上混凝土标号与图纸不符,才知道把标号抄错了。这里有一份材料,你拿去看一下就清楚了。”
林平山问:“现场现在怎样?”
“听说已经停工,等候处理。”老梁说。
林平山满脸忧色:“看来现场的管理存在问题。不然,一人看错数据也不至于出现这么大的问题。”
“老林,我要再过一段时间才能结束这里的工作,这回就看你了。希望你能尽快把局面扭转过来。实际上,我今后也只能帮你把把技术关。”
“你知道我经验不足。这回单枪匹马去现场,谁知道结局会是什么。”
回到国内施工现场,他要接一个进度已经大大延误的工程。工期延误一天,工程的贷款利息损失上百万美元,还未接手,肩上已经压上了千斤重担。几千万美元的损失如何挽回,今后的路子怎么往前迈,一点儿底儿也没有。
“事情还要复杂呢,”老梁说,“听说工地现在有四个处级干部,谁也不买谁的账,拉山头。他们听说你要去现场都不服,说一个吃洋面包的能管好工地?光是在工地吃的苦就准让他卷铺盖走人。”
林平山笑了:“比吃苦,我倒不怕。”
老梁见他还笑,就说:“还不只这些呢。一个叫丁宏显的处长说,他在工地都滚了二十多年,你照他的经验差远了。”
林平山听了,点点头:“他有二十多年工地经验,我是不如他,得跟他学。”他仿佛对老梁的读书心得,有了更深一层理解。
第二章 初战报捷(1)
一
林平山回国当天,东港核电公司的领导们在会议室开紧急会议,讨论现场的重大质量事故。
椭圆形的会议桌围坐着一圈人,人们心情沉重情绪低落。一开工就出现这么大的质量事故,往后的路子就更难了。初次接触这种特殊要求的高技术工程,一时间分不清东南西北。核电工程的下马威,把大家镇得只有抽烟发愣,静默无语等着听事故处理报告。
墙上挂着核反应堆厂房安全壳基础的设计图纸,设计处长指着图纸分析事故后果,向与会的领导们报告国外设计部门对质量事故的处理意见:必须把基础全部打掉重新做过。
为防止放射性产物扩散到外边,核反应堆厂房安全壳设计很特殊。它的内壁为密封钢壳,高六十米直径四十米的圆筒形钢筋混凝土墙,用层层叠叠一百多吨预紧力的钢缆约束住,能抗住八级地震情况下发生最严重核事故的内压,施工技术相当复杂。它的基础是厚度五米直径四十米的钢筋混凝土。
听完设计处报告核反应堆厂房基础的分析和结论,郑品吾阴沉着脸说:“强度不够只好打掉重来,没有第二条出路。”他不懂土木建筑,这事故是蓝焕成手下人的责任,照设计方意见办天经地义,没必要留情面。
张天伦点了点头:“工期肯定要拖了。质量第一,这是原则。”
卢书记看见坐在另一端的林平山,就问:“林平山,你刚从国外回来。根据你在国外见到的情况,有什么看法?”
林平山是刚接到通知,赶来参加会的,他已被任命为现场经理。没想到卢书记点自己的名,他看了看大家,小心谨慎说:“我刚回来,怕说不准。”
“就因为你刚从国外回来,才要你发表意见,旁观者清嘛。”卢书记说。
林平山看了看卢书记和张总,试探着说:“我回来之前看了资料,今天又到现场去转了一下。我觉得,工程必须除了返工之外,还存在着一个管理问题。为什么一个人搞错就会造成那么大的事故,设计人员、质检人员都没有起到作用,说明我们没有一个有效质量保证体系。因此,应当对现场进行整顿,建立健全的管理制度。”
郑品吾歪一下脑袋说:“技术上偶然搞错的事情有的是,不要小题大做!”心想,林平山以前也没干过核电站,刚回来就抡!不行,要凭自己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