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漠涛海未了情-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大车,就招呼老梁搭上大车,乘夜色离开了农场。   
第二章 风云年代(14)   
连长见缺口已经打开,突然问道:“冲击档案室,你干了些什么?” 
郑品吾一听这话,慌忙说:“我只是跟着跑的,没做什么。” 
指导员说:“你把当时的过程谈一下吧。” 
他想了想,说:“我在兵团时负责联络设计所的造反派。那时,梁成海已经分配到设计所工作。所内两派对核动力发展路线和体制争论很激烈。梁成海说,为了弄明真相,必须查阅当时的有关文件。这些文件都保存在部档案室,他就领着几个人去部大楼。我正好在,也跟着去了。 
“经过国家计委大楼,看到门口站岗的解放军战士,我就有些犹豫,开始放慢脚步往后边靠。走到离部大楼不远,我悄悄离开他们进了旁边的小胡同。往下他们怎样,我就不知道了。” 
连长让他回忆出当时还有哪些人后,就让他先回班里去了。 
大田锄草完,开始整党和撰写自传。 
林平山夜夜反思文化大革命的过程,特别是那开头半年的反反复复,令他始终处于困惑之中。 
十 
那还是在一九六六年的春天,林平山从北王庄回校,担任分团委的宣传委员。那时,报纸上已经有批判“三家村”一类文章发表了。他们不清楚这场论战的背景,只是按照学校的布置,准备宣传栏,组织批判文章。 
两个月后,听到传达说让同学们给学校提意见,一些大字报开始出现了。林平山脑中很快联想到了一九五七年的反右,就谨慎对待事态的发展。党总支要他们几个干部注意大字报的动向,对一些比较重要的大字报做一下记录。他们就按领导要求拿着笔记本,在大字报棚间转,有什么特别突出的意见,就记下来。 
这种局面持续了几个星期。一天下午,忽然听到同学说校长是反党分子,校党委是修正主义的,他跟几位同学赶紧朝礼堂方向跑。看到在广场东边的楼门口挤着一些人,他使劲儿往门里挤,看见一个长相清秀的中年男子脸上流着血,被人们围着在做检查。听旁边的人低声说,这人是校长的秘书。看样子他挺忠厚,流着眼泪说,以前中毒太深了,没能看清修正主义分子的真面目。 
他脸上的血还在流,却没理会它,只是一股劲儿检查自己。林平山看不下去了,从人堆里挤了出来。他在礼堂周围转了一圈,铺天盖地的大字报已经出来了。这时,他开始意识到文化大革命并不是原来所想像的,只是舞文弄墨写几篇文章。一夜间好像整个天都翻了过来。 
很快,系里、专业教研室的领导都受到冲击。他的本家,工地的分团委书记林心田也挨批斗,班里的党支部书记被勒令检查。最后,他自己因为担任宣传委员,忠实执行领导指示,也被贴了大字报。 
跟农村“四清”一样,工作组进校了。工作组的领导是级别很高的官儿,后边还有中央一级的领导为背景。 
同学们觉得也许是轮回报应,他们几个月前还是农村工作队的成员,这时却被校工作组按三六九等分类排队,限定哪些报告能听,哪些会议不准参加。一时间,校园内草木皆兵,在工作组眼里,似乎跟接管一座刚解放的城市没啥两样,校园笼罩着冷飕憋闷的浓云迷雾。 
有讽刺意味的是,仅一个多月,天又变了,工作组灰溜溜地卷起铺盖离开了校园。形势发展让人越来越糊涂,到底谁对谁错?看到清华附中红卫兵神气地唱着“拿起笔做刀枪”从西操场边走过,他想,这帮孩子究竟有什么背景?为什么会这么神气?后来学校对立的两派红卫兵成立,根本无法判断谁是谁非。 
以一些高干子女为核心,一帮学生打出了“清华大学红卫兵”的旗帜,另一批人不甘示弱,针锋相对打出了“毛泽东思想红卫兵”的旗帜,很快两派人马就唇枪舌剑难解难分斗了起来。满校园大字报争吵着谁也说不清问题,大礼堂里、大操场上,几乎夜夜都有辩论会。 
学校的领导和一些老师在他们的争斗中成了可怜的牺牲品。为了显示自己的革命坚定性,这些“革命小将”把领导和老师当成了射击比赛的靶子。一天晚上,林平山在二校门前看到了一个惊心动魄的场面。一些人突然袭击了部分领导的住所,鞭打脚踢之后,推出来游街,有的女同志还被剃成阴阳头。 
林平山很难受,看不下去了,悄悄离开围观的人群,默默往宿舍走去。心里庆幸刘静宜已经回她学校去了,没看到这非人性的一幕。 
事后,林平山听同学讲,一位校领导患脑血栓行动不便,那天晚上听到外边有动静,急中生智爬出窗外伏在窗户下的草地上。红卫兵冲入住所,竟然没发现他就在窗下的黑影中,躲过了这次劫难。听同学讲这事儿,林平山感叹不已,辩证思维在这场合也能让人逢凶化吉。 
刘静宜对这些是是非非一点儿兴趣也没有。她看林平山愁眉不展,就夜夜陪他坐在西南校门的树下,听大喇叭转播礼堂中大辩论的实况。 
林平山怕她着凉,脱下外衣披到她的肩上,她把衣衫展开,两人一起披着。林平山就势搂着她的肩。嗅到她身上的幽香,他热血上涌。他知道她的羞怯,不敢有进一步举动。刘静宜在他的温热气息笼罩下,心怦怦跳着,听不到大喇叭叫些什么。 
林平山对这两派红卫兵都不满意,哪一派也不想加入,又不甘心在这场斗争之外,一直关注这些人的动向。   
第二章 风云年代(15)   
一天下午,他听人说造反派在揪一位高级领导回校检查,正在中央某机关的大门前呢,就推走刘静宜的自行车,独自骑到城里去。 
到了机关大门口天已经很黑了,见人们在大门外转圈小跑着,边跑边呼口号,他就在路旁的树影里站了下来,观察他们。不一会儿,造反派头头出来了,向他们讲述刚才与中央领导见面的情况。林平山就挤了进去,越来越往前,一直挤到了人圈的中心,竖起耳朵听。不料有人发现他有些面生,就喊:“他不是我们的人!” 
林平山脑袋嗡了一声,心想这下完了。 
忽然听到右边不远有人在叫:“是我们的人。” 
他转过脸一看,原来是冯学顺。暗里松了口气,好悬啦。 
北京的同学们在一场天翻地覆的折腾之后,把目光转向了外地。有人说外地还是死水一潭,那里的当权派应该冲击,同学中有人往外地走了。鲁忠平他们因父辈受到冲击,待在校内哪儿也不去,林平山被本省同学拉着回省闹革命去了。 
刘静宜要跟他们一起去,林平山怕有危险,而且旅途非常劳累,就劝她留在北京。这时全国性的大串联还没开始,林平山跟几个伙伴戴上红卫兵袖章,凭学校红卫兵总部的介绍信上了火车。把挎包往行李架上一扔,提起列车员的茶壶,轮流给旅客们送开水,拿着扫把挨个车厢扫地,在列车上站着熬过三千多公里的行程。 
他们到达省城时,这里已经汇聚了一二百名北京南下的学生。尽管他们在校分属于各个派别,到了这里立即变成了一个战壕的战友,临时打出了“北京学生南下串联队”的旗帜。他们看到这里贴着一色歌功颂德的大字报,政府机关的工作人员戴着红袖章布岗巡视,立即断定这里的群众还没发动起来。各校代表商量之后,集体到省委门前要求省委书记接见。 
省委书记在体育馆接见他们,他们用背得滚瓜烂熟的文化大革命“十六条”和毛主席语录考他。书记当然背不下来了,“革命小将”们非常愤慨。书记把毛主席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的一句话说成是“革命不是绣花针,不是新娘子出嫁”,同学们更愤怒了,口号声此伏彼起。 
晚上,同学们在体育场组织了“炮轰省委”的万人大会。这群学生中,自然地出现了一种分工。高年级的同学主要负责大会的组织工作,低年级同学就在台上抛头露面进行表演。 
那天晚上,一位北大中文系三年级的同学口才极好,不用讲稿在台上作了一个多小时关于文化大革命“十六条”的生动演讲。他把“十六条”的精神给说活了,引用的毛主席语录非常贴切非常适时,以致他讲完后,一位当地的大学生立即上台痛哭流涕说:“我们第一次听到了毛主席的声音!” 
这个城市被搅和乱了,他们又兴致勃勃地瞄向了另一座城市。…… 
到了柳树飘絮的季节,他们离开了军垦农场。林平山和刘静宜坐在火车上,火车经过辽河大桥。他从车窗往外望着远方农场的庄稼,想道,到军垦农场来的收获是什么呢?     
大漠涛海未了情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