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历代名女 名妓卷-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我有相思千点泪,夜深和雨滴红桥。
其三:
残灯暗影别魂消,泪湿鲛人玉线绡;
记得云娥相送处,淡烟斜月过红桥。
其四:
春衫初试淡红绡,宝凤搔头玉步摇;
长记看灯三五夜,七香车子度红桥。
其五:
一襟拥恨怨魂消,闲却鸣鸾白玉萧;
燕子不来春事晚,数株杨柳暗红桥。
其六:
伤春雨泪湿鲛绡,别燕离鸿去影遥;
流水落花多少恨,日斜无语立红桥。
其七:
绮窗别后玉人遥,浓睡才醒酒未消;
日午卷帘风力软,落花飞絮满红桥。
想也红桥,思也红桥,梦也红桥,醒也红桥,林鸿的七首诗中就一连

提到七处红桥,似乎红桥已刻骨铭心地留在他的生命中,这使张红桥为自己
的痴心苦盼感到一丝慰藉。

然而,当她细细品味那阙“摸鱼儿”时,总觉得开头那句“记得红桥,
少年冶游,多少雨情云绪”中透出几分轻漫的心思,似乎把她张红桥当成了
路柳野花,聊取一时之乐。

张红桥本是大家闺秀,命运摆弄,使她不得不随姨母曾经周旋于宾客
之间,有了似妓非妓的身份;正因为这种特殊的生活经历,就造就了她特殊


的心态,她怕别人误把自己认作是随意抛撒春情的风尘女子,所以当初她倾
注感情时是慎而又慎的。对林鸿,她付出的是一片纯真的痴情,在付出感情
的同时,她也幻想着把自己的一生都系在了他的身上。

现在,从林郎的诗词中,她把握不了他的想法,似乎满是相思,却又
只字不提他们的前景,是不是打算就此而止,一切不再有后文?张红桥陷入
了深深的迷惘之中,各种可怕的结局在她脑海中回旋,心乱如麻,茶饭不思,
不久就忧虑成疾,倒卧床榻,数月之后,竟然芳魂飘散,长逝不归。

林鸿到京城后,在昔日岳家的提携下,谋得了一官半职。岳家见其孤
身一人,就劝他在京续弦,林鸿只好把在闽县钟情张红桥的事情,前前后后
讲述了一遍。岳家根据他的描述,认定张红桥属于迎张送李的烟花女,不宜
娶为官家妇,因而规劝林鸿剪断这上情缘。林鸿受人言左右,曾也一度想忘
却张红桥,只把闽县那段甜蜜的日子当成是一枕香梦。无奈春去春来,红桥
的影子总是萦绕心头,那份爱的确刻骨铭心,无法忘怀。于是,在春暖燕回
的时候,他又踏上离别一年的故土。

林鸿心喜意切地来到红桥西畔的张家,只见院门紧闭,门庭寂静。急
忙叩门,迎出来的只有满脸悲沧的红桥姨母,寻问之下,才知伊人己在一月
之前因相思之苦而病故。

林鸿惊悲失色,捶胸哭泣,然而一切都为时已晚,留下的只有自责和
永远的悲哀。
检点红桥的遗物时,忽见她床头的玉佩上系着一封信缄,折看一看,
里面有一副诗笺,上面写着半阕“蝶恋花”:
记得红桥西畔路,郎马来时,系在垂杨树;漠漠梨云和梦度,锦屏翠

帽留春住。
下半阕似乎已不敢写下去,后面接着只有七首绝句:
其一:
床头络纬泣秋风,一点残灯照药笼;
梦吉梦凶都不定,朝朝望断北来鸿。
其二:
井落金瓶信不通,云山渺渺暗丹枫;
轻罗泪湿鸳鸯冷,闻听清宵嘹唳鸿。
其三:
寂寂香闺枕簟空,满阶秋雨落梧桐;
内家不遣同陵去,音信何缘寄塞鸿。
其四:
玉筋双垂满颊红,关山何处寄书筒;
绿窗寂寞无人到,海阔天空怨落鸿。
其五:
衾寒悲翠怯秋风,郎在天南妾在东;
相见千回都是梦,楼头长日妒双鸿。
其六:
半帘明月影瞳瞳,照见鸳鸯锦帐中;
梦里玉人方下马,恨他天外一声鸿。
其七:
一南一北似飘篷,妄意君心恨不同;


他日归来也无益,夜台应少系书鸿。

张红桥的七首诗,一字一泪地倾诉着她的痴情与幽怨,时时挂牵着林
“鸿”,鸿却高飞天际,只留下痴心怨女空闺写愁。林鸿睹诗,大为伤感,
想起伊人楚楚可怜的苦盼模样,他的心一片一片地碎了。自己抛开有情人整
整一年,竟然还想弃她不顾,如今伊人象一缕青烟己飘散得无影无踪,才知
道到自己的心也已随她而去。泪眼婆婆中,他把一腔悲戚融成一首“悼亡”
诗:

柔肠百结泪悬河,掩玉埋香可奈何!
明月也知留佩玦,晚来长怨画青蛾。
仙魂己遂梨云梦,人世宣传薤露歌;
自是忘情惟上智,此生长抱怨情多!
王偁听说张红桥含悲离世,也特地赶到红桥西畔的张家吊祭,恰好碰

上有折花损玉之嫌的林鸿,满是怨愤地将他数落一顿,深责他不知惜香怜玉,

并且也作了一首诗表达悼念之情:
湿云如醉护轻尘,黄蝶东风满四邻;
新绿只疑销晓黛,落红犹记掩歌唇。
舞楼春去空残月,月榭香飘不见人;
欲觅梨云仙梦远,坐临芳诏独伤神。
同时,当地的另一位“闽中十才子”之一的周元,闻讯也作了一首五

言绝句凭悼张红桥:
梦逐梨梦远,歌传薤露愁;
只吟桥上水,亦作断肠流。

杨玉香玉碎香凝只怨天

明宪宗时期,虽然京都早已迁至北京,但金陵故都依旧繁华似锦。自
古秦淮河畔多名妓,此时最有名的要算比邻而居的姊妹花——邵三与杨玉
香。邵三与杨玉香都是自立艳帜的诗妓,邵三主持瑶华馆,杨玉香深居琼华
馆,两馆紧邻,两位姑娘也关系密切,情同姊妹。

虽然她们同操一业,又是好友,而性情风格却迥然不同;邵三年十八,
性情温婉娴静,善解人意,待客十分殷勤;杨玉香虽仅十六岁,性格却清雅
孤高,喜好诗书,不苟言笑,平日待客总是一副冷冷淡淡的神情,只对个别
品端才子才略显热情。两人也有共同之点,就是卖艺不卖身,主要以诗文弹
唱酬客。邵三因为性情宜人,颇受人青睐;杨玉香则由于色艺绝伦,也吸引
了不少有才有胆的客人,两人都是金陵城中出类拔萃的风尘女子。

宪宗成化十四年冬天,闽县世家子林景清奉命送贡品入朝,返回经过
金陵,少年性起,颇想领略一番秦淮风月的旖旎风光。经人介绍,他来到了
瑶华馆,邵三见是一位年轻貌俊的文雅之士,招待得十分用心,设华筵为客
人洗尘。主客相欢,酒到微酣之际,林景清诗兴大发,要了纸笔题下一首赞
美诗:

/珠翠行行间碧簪技,罗裙浅淡映春衫;


空传大令歌桃叶,争似花前倚邵三。

他已被邵三温柔娇艳的风采迷住,甚至以为超过了当年书圣王献之的
爱妾桃叶,他笑王献之的多情,自己却醉倒在邵三的石榴裙下。

第二天,邻馆的杨玉香到瑶华馆来看望邵三,无意中发现了林景清随
手搁在茶几上的诗笺,她拿过来品赏,不由得击掌赞叹,认为写得颇有意趣。
看着看着,她觉得技痒,忍不住拿了笔,在诗笺背面题了一首七言绝句:

一曲霓裳奏不成,强来别院听瑶笙;

开帘顿觉春风暖,满纸淋漓白云声。

诗中明明透露出她的倾慕之情,邵三把她的一举一动看在眼里,十分
理解她内心中的寂寥和期盼,因而在一旁凑趣道:“妹若对诗主有意,姐姐
可为你们牵上姻缘。”杨玉香被人窥破了心思,羞怯难当,顿时红晕飞上两
颊,一时不知何言以对。

就在这时,林景清突然来访,他昨日一番交往,对邵三念念不舍,故
今日再度登门。

见来了客人,尴尬之中的杨玉香连忙抽身告辞,匆匆从偏门离去,连
邵三追上来唤她也不及理睬。已踏进门来的林景清己隐隐看见了杨玉香云鬓
花颜,婀娜身段,惊鸿一瞥,真疑为蟾宫仙子。不由得怦然心动,望着佳人
消逝的背影发呆。邵三见他有意,便解释说:“那是我的妹妹,隔壁琼华宫
的杨玉香。”林景清恳切地请她介绍相识,邵三顺水推舟地应下来,却告诫
说:“我妹妹孤洁成性,眼高于顶,就怕得罪了公子。”

林景清只说无妨,央求邵三带路往琼华宫拜访佳人。邵三觉得这两人
倒是颇为般配,当即引起林景清,从侧门进入琼华馆,刚一进院,就听得铮
铮琵琶声从楼阁上传来,一会儿又起唱腔,音韵哀怨幽婉,似乎满怀悲切。
此时也许佳人正心情不畅,邵三轻轻对林景清说:“今日气氛不对,可改日
再来。”林景清深以为然,觉得不宜在这时打扰人家,两人在院中花丛边静
立了片刻,就悄悄返回了瑶华馆。心有所感,林景清当即又写下一诗:

倚案何事敛双蛾,一曲琵琶带恨歌;

我是江州旧司马,青衫染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