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历代名女 名妓卷-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更有以心相交。

李季兰和陆羽还有一位共同的好友,就是诗僧皎然。皎然俗家姓谢,
是大诗人谢灵运的十世孙,出家到梯山寺为僧,善写文章,诗画尤为出色。
皎然本与陆羽是好友,常到龙盖寺找陆羽谈诗,有段时间却总找不到陆羽,
于是写下了“寻陆羽不遇”一诗:

移家虽带郭,野经入桑麻;

迁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

叩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

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

陆羽究竟到山中去作什么呢?经皎然的一再盘问,陆羽才道出是往玉
真观探访李季兰去了。后经陆羽介绍,皎然也成了李季兰的诗友,常常是三
人围坐,相互诗词酬答。

不知不觉中,李季兰又被皎然出色的才华、闲定的气度深深吸引住了,
常常借诗向他暗示柔情;皎然却已修炼成性,心如止水,不生涟漪,曾写下
一首“答李季兰”诗表达自己的心意:

天女来相试,将花欲染衣;

禅心竟不起,还捧旧花归。

对皎然的沉定之性,李季兰慨叹:“禅心已如沾呢絮。不随东风任意
飞。”因而对皎然愈加尊敬,两人仍然是好朋友。


虽然对皎然的“禅心不动”大加赞叹,但李季兰自己都无论如何修炼
不到这一层,她天性浪漫多情,遁入道观实属无奈,她无法压制住自已那颗
不安份的心。虽然有陆羽情意相系,但碍于特殊的身份,他们不可能男婚女
嫁,终日厮守,李季兰仍然免不了时常寂寞。

三十岁过后的李季兰,性格更加开放,交友也越来越多,时常与远近
诗友会集于乌程开元寺中,举行文酒之会,即席赋诗,谈笑风声,毫无禁忌,
竟被一时传为美谈。渐渐地,李季兰的诗名越传越广,活动范围也已不限于
剡中,而远涉广陵,广陵是现在的扬州,是当时文人荟萃的繁华之地,李季
兰在那里出尽了风头。

后来,喜文爱才的唐玄宗听到了李季兰的才名,也读了些她的诗,大
生兴趣,下诏命她赴京都一见。此时李季兰已过不惑之年,昔日如花的美貌
已衰落大半;接到皇帝的诏命,她既为这种难得的殊荣而惊喜,又为自己衰
容对皇上而伤感,大有“美人迟暮”之感。在她西上长安前,留下一首“留
别友人”诗云;

无才多病分龙钟,不料虚名达九重;

仰愧弹冠上华发,多惭拂镜理衰容。

驰心北阙随芳草,极目南山望归峰;

桂树不能留野客,沙鸥出浦漫相峰。

其实唐玄宗要召见的,并非看在她的容貌上,而在于欣赏她的诗才;
可多情的李季兰自己并不这么想,她更看重的是自己随流年而飘逝的芳容。
就在李季兰心怀忐忑地赶往长安时,震惊一时的“安史之乱”爆发了,长安
一片混乱,唐玄宗仓惶西逃。李季兰不但没能见到皇帝,自己在战火中也不
知去向,才也好、貌也好,一切都变得无关紧要了。

霍小玉生死酬情郎

“痴心女子负心汉”。弱女子常把爱情视为生活的全部希望,全心相待,
一旦失去,不惜以性命相酬;而男子毕竟还拥有大千世界,追求功名利禄,
爱情只是生命中的一种点缀,此可彼亦可,负心事由是而出。唐代宗大历年
间,歌妓霍小玉与诗人李益的爱情悲剧,就是对“痴心女子负心汉”的又一
个诠释。

歌妓霍小玉原来出身于贵族世家,父亲是唐玄宗时代的武将霍王爷,
母亲郑净持原是霍王府中的一名歌舞姬。因外貌秀美、歌舞动人而被霍王爷
收为妾。不料,在郑净持身怀六甲的时候,“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
衣曲”,突如其来的“安史之乱”,打破了郑净持安享霍王爷恩爱的美梦。霍
王爷在御敌时战死,霍王府中家人作鸟雀哄散,郑净持带着尚在襁褓中的霍
小玉流落民间,开始了贫民生活。

到唐代宗大历初元,霍小玉已经十六岁了,禀受母亲的资质,长得容
貌秀艳,明丽可人;加上母亲的悉心教诲,她不但能歌善舞,而且精通诗文。
这时,母亲郑净持落难时从府中带出的首饰细软都变卖用度殆尽,为了维持
母女俩的生计,霍小玉不得不承母亲的旧技,做歌舞妓待客。为了女儿的前


途,郑氏对待客的尺度把持甚严,仅限于奉歌献舞,为客人助兴消愁,决不
出卖身体。这样竭力保住女儿的贞洁,是为了有朝一日遇到有缘人,能名正
言顺地为人妻,以获取终身的幸福。这样卖艺不卖身的艺妓,娼门中称为“青
倌人”,必须意志坚定的人才能做到。霍小玉虽为“青倌人”,但因才貌俱佳,
照样能吸引一大批清雅风流之客,成为颇有声誉的红歌妓。

这时,有一个青年男子以诗才名满京城,他就是李益。李益是陇西人
士,大历四年赴长安参加会试,中进士及第,他在家中排行第十,故人们又
称他李十郎。中进士时,他年方二十,才华横溢,尤以擅长作诗而闻名。他
的每首诗一脱稿,长安的教坊乐工就千方百计地求来,谱上曲子让歌姬吟唱,
平民百姓也都争相传诵,他所写的“征人歌”、“早行将”等诗篇,还被长安
无数豪门贵族请画工绘在屏帏上,视为珍品。

李益生长在苍凉的陇西,那里曾是汉唐的征战之地,当年西汉名将霍
去病就曾在那里驰骋拼杀,因而留下了许许多多战争遗迹,最著名的要算“受
降城”,它是霍去病在河西走廊接受匈奴投降的遗址。幼年的李益就经常游
览这些古代战争遗迹,凭吊那些曾叱咤疆场的古代英雄。这些生活经历,激
发了李益的诗情,因此写下了大量的怀古诗篇,气势雄浑,苍劲幽远,例如
他的“夜上受降城闻笛”就是这种风格的代表作: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下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除了伤古怀旧的作品外,李益亲身经历了“安史之乱”的战争离乱,
因此也写下了不少有关战争感受的诗,他的“喜见外弟又言别”诗写道:

十年离乱后,长大一相逢;

问姓惊初见,称名怀旧容。

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

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几重!

无限的惊喜与啼嘘、慨叹与无奈,跃然字里行间。霍小玉读到这首诗。
直觉感同身受,大为欣赏。而更令她评然心动的还是李益的那首五言绝句“江
南词”,只用二十个字,却将闺中怨妇无可奈何的孤寂心情渲染得淋漓尽致,
诗是这样写的;

嫁得瞿塘贾,朝朝误妾期;

早知潮有信,嫁给弄潮儿。

多情的女子总盼望与心上人朝夕相守、真心相依;达官贵人、富商巨
贾,倘若时时别离,皆不足取。霍小玉阅历无数名门公子、风流雅士,却一
直不肯轻易以情相许,就因为要寻觅一个象'弄潮儿”那样守信的情人。透
过这首诗,她仿佛看到了一个善解柔情的男子站在诗后,于是在内心深处,
牢牢记住了作者李益这个名字。

后来,经过街坊邱十一娘的穿针引线,进士及第后等待委派官职的李
益,来到崇德坊的霍小玉家。两人相见,都对对方十分钟情,于是落座客厅,
煮酒欢谈,大有相见恨晚之感。两人才情相投,意趣相合,竟有说不完的话
题。这时正值暮春时节,槛外花落遗芳,帘前鸟鸣送爽,气侯乍暖还寒,令
人神清心怡,谈兴更浓。直至夜阑人静,两人仍未有告别之意。霍母郑氏在
一旁看着这一对情意相投的年轻人,心中漾起喜意,心想:“可怜的女儿总
算找到了一个可意的归宿。霍母殷勤地点上两支红烛,重洗杯盘,再添酒菜,
在烛光摇曳中,李益与霍小玉洒酒为媒,定下了终身,并一同对天起誓:“永


结同心,忠贞不二,海枯石烂,相爱不移!”

从此,李益留住在霍小玉家,双双对对,同吃同寝,同出同入,俨然
是一对新婚伉俪。

光阴茬苒,转瞬夏去秋来,李益被朝廷授职郑县主簿,主簿是掌管全
县的行政钱粮的官员,是仅次于县令的父母官。受印后,李益打算先回陇西
故乡祭祖探亲,来年春天东行走马上任,在一切安排停当之后再派人前来迎
接霍小玉到郑县完婚,这一路奔波,估计约需半年时间,也就是说,这对情
侣必须分别半年整。

李益获得官位,霍小玉半是欣喜,半是担忧,她好怕李郎此去,远走
高飞,再也不会回到她的身边。见李益把今后的打算说得头头是道,霍小玉
深恐口说无凭,仍是疑虑重重;李益索性取过笔墨把婚约写在一方素绫上:
“明春三月,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