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我的抗战-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小孩并不知道,过了没多久,将有一位二十九军的士兵拿着这把刀冲上战场杀敌。
这就是1937年的夏天,这就是北平老百姓的记忆,他们记得南苑兵营师部门前影壁上写的〃奋斗〃二字如猛虎下山,他们记得二十九军士兵守在北平,个个武艺高强,他们记得士兵们身后背着的大刀,明亮锋利,就如天空的月牙明月。
二十九军兵营围墙后面,曾经是很多北平少年心系的地方。他们想去参军,听说加入二十九军就能成为武艺高强、身背大刀的战士。
如果你去过南苑,你就会知道,那里上了年纪的老百姓都记得二十九军。老人们说,里面有个旅长,马术精湛,经常和他的副官赛马。士兵们个个身体结实,不仅武艺好,还都是体育健将。
每当士兵训练的时候,总会有很多小孩围观。
老人们说,那天训练结束,他们看见一个士兵连翻了二十几个跟头,好像在打什么赌。他们个个身体都棒,若是活在现在,肯定会成为武打明星。
只可惜,是一场惨败击碎了他们心中的梦。
为什么会惨败?
老人们至今想不明白。
许多年过去,南苑兵营的师部变成了文物,它并不对外开放,门前也长起了荒草,只有门前影壁上的〃奋斗〃二字依然如猛虎下山。
忆。
马鸣声嘶。
南苑泣血。
孩子连,大刀队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后,日本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到1935年,日军已占领了热河(今分属河北、辽宁、内蒙古),在与国民党签订了《何梅协定》后,中央军退出平津,只剩下二十九军成立稽查政委会在平津一带驻防。至1937年,步步紧逼的日军已来到了北平城外,控制了北平的东、北、西三面,守卫平津的二十九军三面受敌,能够和后方联系的只剩南方一线。
                  第8节:卢沟晓月(2) 
为了应对突发情况,1937年7月1日,北平开始举办学生军训总队,二十九军专门为这些学生安排了位于北京南苑的一个兵营,时为北平志城中学学生的阮捷成就是其中的一员。很快,这些学生兵就成了附近老百姓眼中的焦点。当时,南苑镇的居民都管这些学生兵叫小孩连,只要碰到他们,总是会多看几眼。而这些学生兵眼中的焦点,则是二十九军士兵们身后背着的大刀。
二十九军原属西北军,由于武器装备落后,军长宋哲元购置镔铁,为每位士兵打造大刀一把,并请来西北武师传授刀法。二十九军的将士们都有一个背包,三斤来重的大刀被他们插进皮鞘,捆在背包里,背在背上。遇到敌人时,大刀能够很容易地抽出来和插进去。1933年,二十九军在长城喜峰口夜袭日军,肉搏战中,将士们手中的大刀砍死日军五百余人。从那以后,二十九军的将士们就成了大家心目中的英雄,而他们手中的大刀,也成了二十九军的标志。
二十九军很多老兵都说,在二十九军中,刀法最厉害的当属一三二师师长赵登禹①,同时他也是杀死日寇人数最多的。〃他是刀砍和枪打并用,别人杀三十个,他可以杀三百个。〃当时作为二十九军一三二师特务团工兵营战士的张可宗,现在说起赵登禹师长,还满是崇敬。
在学生兵的眼中,师长赵登禹自然是一个传奇人物。每天训练结束后,他们总要围在老兵身边,听老兵讲述赵登禹师长在喜峰口战斗②的故事,说到高兴时,他们就一起高唱军歌。这样的日子,美好而惬意,但在那个动荡的年代,却只是奢求而已。
1937年的7月8日凌晨,睡梦中的阮捷成被枪炮声惊醒,此时,北平城的百姓们也纷纷走出家门,惊恐地望着西南方向,因为枪炮声是从那里传出来的。 
北平城突然变了一个样。
事隔多年,当时还是个学生的刘良惠老人还能清晰地记得当时的景象。他说:〃外边隐约听到枪炮声,当时市民们惊慌失措。街上没有人了,巡警也没有了,空空的。〃而身在军营的阮捷成也感受到了不一样的气氛。8日早上,他和同学们起来做早操时,一个传令兵骑马过来向总队长报告,总队长听完以后,把总值日官叫到跟前交代了几句,就匆匆忙忙地走了。阮捷成回忆说:〃总队长这一走之后,我们再也没看到过。后来才知道,他是到前方指挥战事去了。〃
不久,深陷在惊恐中的人们知道了发生的事情。就在1937年7月7日夜10时,日本华北驻军在距北平十余公里的卢沟桥附近进行军事演习。演习结束后,日军诡称有一名士兵失踪,要求进入北平西南的宛平县城搜查,中国守军拒绝了这一无理的要求。遭到拒绝后,日军于7月8日凌晨包围了宛平县城,并向卢沟桥中国驻军发起进攻,驻守在这里的二十九军将士们奋起还击。震惊中外的卢沟桥事变爆发了。
                  第9节:卢沟晓月(3) 
1937年7月8日,远在延安的中共中央发表了《中国共产党为日军进攻卢沟桥通电》,号召全国人民、政府和军队团结起来,筑成民族统一战线,抵抗日寇的侵略。全国各地的人民群众积极响应这一号召,纷纷走上街头进行示威游行,他们高呼爱国口号,为北平的将士们捐款捐物。
刘良惠老人回忆说:〃学生们上街了,好像那个时候,没什么组织,也没什么领导,就是说自动地、自发地、成群结队地给二十九军募捐、演讲,来犒劳他们。〃
此时的北平城已经成为中国人乃至世界人民最关注的城市。
在全国各地,人们群众走上街头进行示威游行时,身处北平城内的将士们也纷纷擦亮了手中的大刀,准备和日军拼死一战。二十九军战士曹延明回忆说:〃当时一天一磨刀,没事就磨刀、擦枪、擦子弹,那个刀削头发都能削断。〃负责守卫南方一路,最重要的南苑兵营也被加高加固,黄成祥老人回忆说:〃二十九军备战,怎么备战呢,就把这个围墙又加高,围墙外面的沟,又加深加宽,他把这三个门的口也挖成了沟。〃
北平附近的老百姓则开始把自己的亲属送往北平城内,城高壁厚的北平城成了人们心目中的避难所。
身在军营的阮捷成第一次感受到了战争离自己是多么的近,当时学生兵和正式部队混住在一起,往往白天看到部队还在,第二天部队住的地方就变成空房子了。为了学生们的安全,军训不得不提前结束。阮捷成心中知道,大战已在所难免。
卢沟桥事变爆发后,冀察当局分别在1937年的7月9日、11日和19日,与日本华北驻屯军进行了三次和谈,并达成了三份协议,但卢沟桥时断时续的炮声证明这三份协议其实只是一纸空文。〃现地谈判〃使日军赢得了增兵华北的时间,却蒙蔽了冀察当局的视线,延迟了二十九军布兵应战的准备,赵登禹的部队27日才赶到南苑。此前,他的部队在大名,冯治安的部队在河北省保定。他们向北平集中时,主要依靠徒步走。阎启志说:〃当时中央的政策是避免冲突扩大,能够化解的就化解,光想着和日本和谈,可日本人调兵遣将,源源不断地往中国运兵。〃7月25日,陆续集结到平津的日军已达6万人以上。
当时,中日双方军事力量相差悬殊,日军武器精良,不但有飞机,还有坦克和大炮。而二十九军将士的手里,除了大刀,只有落后的〃汉阳造〃步枪。北平城已经危在旦夕。
                  第10节:卢沟晓月(4) 
没打过枪的学生兵把日军赶出了南苑③阵地
1937年7月28日,日本华北驻屯军趁二十九军换防之际,突然夜袭了他们位于南苑的兵营。阎启志老人对这一夜的印象格外深刻,他说:〃就在这天夜里3点多钟,日本人的炮就来攻击南苑了。〃阮捷成当时就住在宋哲元司机家附近,害怕不大安稳,就搬到前门的六国饭店。在以后的几天里,阮捷成在六国饭店的楼上,目睹了南苑战斗的整个过程,他说:〃火光都看到了,炮声都听到了。〃
南苑是平原,没有山坡,没有躲避的地方,所以这里并不是有利于中国军队作战的地方。而且,当时的南苑并没有正式的部队驻守,张可宗老人回忆说:〃往南苑攻击的日本兵力比我们多好多。当时,南苑哪还有部队,三十七师在北京卢沟桥,三十八师在天津,一四三师在张家口。〃 
这一刻,南苑兵营已成孤营。
在重炮的掩护之下,日军牟田口联队率先冲入南苑守军的最薄弱处学兵团的驻地。这些学生兵大多没进行过实弹练习,这时却要作为正式的部队来参战。当时,每个学生一支步枪、四个手榴弹、二百发子弹,就开始武装起来。阎启志就是当时学生团的学员,他说:〃看到日本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