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一代伟人:刘少奇在建国后的20年-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刘少奇站在高高的天安门城楼上,目睹着眼前一幕幕激动人心的场面,同其他人一样禁不住心潮澎湃:
他从年轻时代就开始投身革命,192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为中华民族的独立、自由和解放饱经革命之火的洗礼,今天终于以胜利者的姿态迎来了这一个日子!
但是,这仅仅是一个新的起点,刚刚成立的共和国百废待兴,任重而道远……

毛泽东访苏,刘少奇主政(1)

毛泽东访苏,刘少奇主政;刘少奇说:“要让富农发展”
革命胜利了,怎样面对接踵而来的国家建设的历史任务,中国共产党人需要在新形势下进行新的思考和新的探索。
刘少奇在历史上就已成为中国共产党的主要领导人之一。在新中国成立的时候,刘少奇作为党和国家的主要领导人之一,担任着党、政、军的重要领导职务:
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他当选为中共中央委员、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在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他又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委员、副主席。
新中国成立后,1949年10月,刘少奇当选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不久又被任命为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身兼数职的刘少奇,满怀豪情投入建设新中国的伟大事业中。
根据刘少奇秘密访苏期间同斯大林达成的协议,新中国成立后,在一个适当的时机,毛泽东要访问苏联。1949年11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作出决定:毛泽东定于12月初访问苏联,在毛泽东访苏期间,中共中央委员会主席职务及中央人民政府主席职务由刘少奇代理,在国内主持党中央和中央政府的全面工作。直到1950年3月4日,毛泽东从苏联回国,刘少奇才结束了第二次代理主席职务的经历。
12月6日,毛泽东离开北京前往苏联访问,准备同斯大林等苏联领导人讨论有关两国的重要政治经济问题。刘少奇在北京主持工作,并同毛泽东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就中苏间的重大问题交换意见。
刘少奇继续主持对新解放区进行土改。新中国成立后,无论是财政经济也好,工商业恢复情况也好,都需要一个时期才能得到根本的好转。而这一系列的根本的好转都离不开一个必备的条件:土地改革。按照中共中央的领导分工,土地改革工作一直是由刘少奇主持的。
毛泽东、刘少奇等人充分认识到继续进行土地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是为了继续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并且为此充分交换意见,吸取苏联方面在建国后进行土改的经验。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根据国内不同地区的情况,拟定了建国后土地改革的一系列方针、政策。
在毛泽东访问苏联期间,刘少奇就新解放区的土地改革问题同他进行电报往来,交换意见。并且,刘少奇对新解放区土地改革的督促工作得到了毛泽东的有力支持,在土地改革的政策方面也是一致的。
1950年1月4日,刘少奇为中共中央起草关于新解放区土地改革、减租减息和征收公粮的长电指示,提出了对新解放区土地改革的部署:“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湖北、湖南、广东、广西、陕西、甘肃十一省应该准备在1950年秋后分配土地。在宁夏、青海两省完全汉人居住的地区亦须准备秋收后进行土地改革,在少数民族居住的地区及汉人与少数民族杂居地区则不进行。在贵州、云南、四川、西康则在1950年还不能进行土地改革,1951年秋后来进行。”另外,刘少奇还明确指出:“必须规定并宣布在没有进行土地改革以前的土地关系。即是说:在土地改革以前地主及旧式富农的土地,仍归地主及旧式富农所有,农民租种他们的土地在二五减租后仍应交租给他们,他们在依法实行二五减租后向农民收租仍是合法的。这种关系,在土地改革以前,即在上述十三省在今年冬季以前、在西南各省在1951年冬季以前确定地不变更,对生产是有好处的。”
1月29日,刘少奇为中共中央起草关于征收公粮问题的指示,由于民主党派人士陈叔通对家乡政府对他家征粮一事提出了异议,批评了某些地区对地主征粮过重的缺点,指出:“对地主征粮应比农民重一些,但不能将地主之租谷全部征完。必须留一部分给地主,如此,推迟土改时间,才有理由,才可能推迟下去,否则,地主暂时保留土地,我们推迟土改时间,毫无实际意义。”
2月12日,刘少奇又起草了《关于新解放区土地改革和征收公粮的指示》,提出了在新解放区分阶段、分地区实行土地改革的步骤和政策:1950年秋收以后,在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湖北、湖南、广东、陕西、广西、甘肃十一省和宁夏、青海两省的汉人地区,凡是准备工作已经充足、群众的觉悟及组织已达应有水平的地区,由各省人民政府决定开始实行分配土地的改革;广西、云南、贵州、四川、西康、绥远六省,在1951年秋收以后由各省人民政府决定实行;新疆和全国各少数民族居住的地区以及少数民族与汉人杂居的地区,则在1951年秋收以后另行决定;所有新解放区,在实行分配土地以前,应一律实行减租。
同日,刘少奇将这个文件用电报抄送在莫斯科的毛泽东、周恩来审阅修改。
17日,毛泽东、周恩来对刘少奇的这一系列指示发回电报,肯定了他的措施。这一指示发出后,新解放区的土地改革进程就很明了了。各地纷纷掀起减租减息,肃清土匪,打击恶霸地主,建立农会,改造基层政权的运动,镇压反革命的运动也同时进行,对农村中的反革命势力给予了毁灭性的打击,有力地保障了后来的土地改革的顺利进行。
但是,随着全国范围内的土地改革日程的日益临近,已经在解放前就实行了土地改革的老解放区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比较突出的是东北等地区的富农问题。
实际上,在建国初期,许多富农都是在各地区得到解放后出现的,就是原来的贫雇农分配到土地后依靠辛勤劳作和经营有方,逐步地发展了生产并有所节余,实际上开始将其一部分土地出租或雇人来为他劳动。这也就是农村中的农业工人和农业资本家的雏形。实际上,这种现象是农业发展过程中必然出现的,是一种资本主义的因素和倾向。在当时,新中国实行的是新民主主义的经济政策,对有利于生产发展的资本主义是有条件的发展的,是有限制的,但并不是说禁止这种农村中的资本主义的倾向和因素。否则,就是与新民主主义经济的政策和现状相违背的。
因此,刘少奇对这一现象是支持的,是持一种开明态度的,是从有利于新民主主义经济发展的角度赞成富农经济的发展的。也因之,在刘少奇这里,发展富农经济的政策是整个新民主主义阶段的政策,是长期的政策,而非权宜之计。
毛泽东并没有对刘少奇的观点提出异议甚至反对,他更注重于慎重对待富农问题是有利于土地改革的顺利进行这一角度,是一个暂时的政策,是着眼于一个时期的政策,解决具体问题,而不是长期的政策,不是长期的考虑。因之,毛泽东在认为农村中的贫雇农力量发展起来后,就开始向富农经济进攻了,目的是打击和消灭富农经济,进而助长农村的社会主义因素,使中国的农业尽快地进入社会主义。这也是后来毛泽东为什么很快提出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课题的原因之一,也是后来为什么毛泽东不赞成刘少奇关于山西批示的观点,是后来毛泽东批评“巩固新民主主义制度”的观点的原因之一。
因为,富农经济是农村中的资本主义因素,毛泽东更为高瞻远瞩的是,他认为应当在富农经济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后,在其还没有形成大的规模和政治力量时,就将其扼杀在萌芽状态之中,以利社会主义因素的增长。刘少奇之所以主张发展富农经济是从中国的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的角度来看的,是从当时中国的农业状况十分落后出发的,是从中国还没有具备农业社会主义化的必备条件——工业化这一实际情况出发的。
最初的关于富农问题的争论出现在毛泽东访苏期间,比较集中于在1948年就已完成土地改革的东北地区。
东北地区在土改后的经济状况总的来讲是上升的:土改后农民经济生活大部分上升,上升的比例,松江占60%—70%,吉林约占2/3,黑龙江的显著上升户占54%。上升户中一小部分添了车马,有的雇了长工,买进或租进了土地。另有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