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铁血帝国(月兰之剑)-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细审阅,一丝一毫都马虎不得。

随着1906年英国“无畏”号战列舰和中国的“北岳”号战列舰相继竣工,8…10门单一大口径305毫米主炮、蒸汽轮机动力、21…22节航速、全面重装甲防护,全新概念的无畏型战列舰使得当时各海军强国的上百艘各类型战列舰立马过时,世界主要国家的海军进入了光辉灿烂的无畏舰时代!

至1908年10月,英国皇家海军已拥有“无畏”号战列舰(18110吨,10门305毫米主炮,21节)和3艘已竣工的“柏勒罗丰”级无畏型战列舰(技术诸元与“无畏”号相近),以及3艘装备4座双联305毫米炮、航速达到26点5节的“无敌”级大型装甲巡洋舰(后改称战列巡洋舰),另有3艘性能更完善的“圣文森特”级战列舰在建。

同年,两艘德国的“拿骚”级无畏型战列舰(18720吨,10门280毫米主炮,航速19点5节)先后下水,另有两艘“拿骚”级在建。

根据1906年德国议会通过的第三号海军法案,德国将在三年内建造9艘“无畏”型战列舰。

美国拥有吨位较小、航速较慢的2艘“南卡罗来纳级”(16000吨,8门305毫米主炮,航速18点5节),2艘配备10门主炮“特拉华”级在建。

中国拥有2艘“北岳”级战列舰(19200吨,8门305毫米/45倍径主炮,航速22节),2艘“北岳”级的改进型“东岳”级(21590吨,8门305毫米/50倍径主炮,航速22节)已下水。

桌子的另一角展开着一份备忘录,标头是“1905海军案主力舰计划”,正文如下:

一、简叙

帝国自1904年将俄罗斯海上力量驱逐出太平洋后,确认海上主要对手已转为太平洋对面的美国。根据确切情报,事实上美国也同样把帝国做为了主要对手,制订了称为“橙色计划”的作战方案。

在总参、镇洋舰队和海大联合进行的一系列兵棋推演后,计算得出帝国及其联盟需要拥有美国70%以上的实力,才能达到止兵的效果。此时的美国方面的目标是组建一只拥有28只战列舰的舰队。于是帝国决定组建一只20条战列舰的舰队,其中日本4艘。

要求海军主力舰队战舰数量压倒美英德法四国太平洋舰队总数,以保证西太平洋上帝国的特殊利益与地区间军事力量平衡。当然平衡是不等值的,西欧强国未来若是倒向美国,考虑欧洲海军强国主力战舰的建造数量,可能派遣到太平洋的战列舰数量将十分可观。

由于对帝国有优势的平衡只限于和平时期,战时依旧将处于下风,部分决策者认为按此计划建造的战列舰数量仍不足以满足需求,但由于战后经济危机的蔓延,预期财力不足以支持更大规模的建造计划,最终暂时达成了一致。

由此制订的海军计划为“1905计划”——计划方针为未来20年内,每2年完成一款战舰,每款战舰造2条。盟国依据经济情况组建主力舰队。

二、计划表

1907年完成:A——A1,A2(即“北岳”级,已完成)

1909年完成:B——B1,B2(即“东岳”级,已下水)

1911年完成:C——C1,C2(配备350毫米主炮的“龙威”级,已完成设计)

1913年完成:D——D1,D2(舰政本部战舰第十六号案,设计中)

1915年完成:E——E1,E2(预设计中)

1917年完成:F——F1,F2(未设计)

1919年完成:G——G1,G2(未设计)

1921年完成:H——H1,H2(……)

1923年完成:I——I1,I2

1925年完成:J——J1,J2

另:

1914年完成:为日本建造“D”级2艘——D3,D4

1918年日本自建:“F”级2艘——F3,F4



在这里,潘国臣陷入了沉思

第一百五十四章 连横合纵(七)

帝国海军此时正按部就班地执行“1905计划”,已完成的主力舰性能也在列强之上:“北岳”的级舷侧火力不亚于装备10门305毫米主炮的英国战舰(“无畏”号与“伯勒罗丰”级每舷只有8门主炮能同时开火),胜过装备12门280毫米主炮的德国战舰(拥有6个主炮塔的“拿骚”级每舷同样只能同时使用8门主炮),火炮威力和射速方面强于同样装备4座双联305毫米主炮的美国南卡罗来纳级。

根据事后诸葛亮式的比较,“北岳”号上的北洋重工305毫米/45倍径主炮穿甲能力比英国人的维克斯MarkX型305毫米/45倍径炮强15%。而且射速更快,达到了2发/分钟,而英国主炮的射速不过1。5发/分钟。德国追赶建造的“拿骚级”的280毫米主炮射速达到3发/分钟,比“无畏”号快一倍。

相较之下,“拿骚”级的一舷最大投弹量是7。25吨/分钟;“无畏”号是4。62吨/分钟;“北岳”级则是6。4吨/分钟。

虽然如此,“拿骚”级口径较小的主炮显然在威力方面不如“无畏”和“北岳”,“北岳”的火力占有绝对优势。

强大的火力,19200吨的排水量与22节的航速,使中国的“北岳”级成为当时最大最快的无畏型战舰,按照部分西方媒体的说法,是英国的“无畏”号与中国的“北岳”号携手开创了“无畏*岳”的海军新时代。

不仅如此,与当时包裹整个舰体的全面防护方式相异,“北岳”级采用了超前思维的重点防护方式。原本像前无畏舰那样覆盖在早期无畏舰艏部和艉部的次厚度装甲被取消了,而是采取细分隔舱、加强水密措施来起到保护作用,因为根据主持设计的集团技术系干部的说法,这里属于战舰上可以放弃的“非致命部位”。而主装甲带和炮塔、炮座装甲却被明显加厚了,同时主水平装甲也被进行了适当的加强。

这一概念的主导思想实质是为了能将战列舰设计中分配给防护的吨位能更有效的发挥作用,也就是说其根本目的在于能使战舰上的装甲在抗打击中能更有效率。

随着“无畏*岳”时代的到来,既然无畏舰上不再安装次口径的二级主炮甚至取消了副炮,那么传统装甲防护体系中厚度只能用以抵御较小口径火炮攻击、却无法抵御主炮打击的次厚的装甲就显得毫无价值了。既然无法有效抵御大口径主炮的射击,而其所防护的艏艉部位在海战中的损伤又并不致命,那还不如干脆将其取消而将宝贵的吨位分配给那些真正重要且致命的部位——主装甲带、炮塔炮座、司令塔。

在另一时空历史上,这种英文名称为All…or…NothingArmor的概念要到1912年美国设计“内华达”级战列舰时才被首次采用,当然,来自21世纪的集团技术人员是不必跟在洋人屁股后面爬行的。

得益于重点防护概念的运用与炮塔的合理配置,在保证火力的前提下,“北岳”级的舯部主装甲带、司令塔、主炮塔和炮座的最大装甲厚度均达到300毫米,超过“无畏”号的280毫米,也优于“拿骚”级的280毫米(主炮塔、炮座、司令塔最大厚度)…300毫米(主装甲带最大厚度)。此外,“北岳”级采用的北洋1905型装甲钢在综合性能上亦吸取了当时“无畏”号上采用的哈维镍化装甲钢与“拿骚”级上采用的克虏伯表面渗碳硬化装甲钢各自的优点。

为防御远射程较高弹道的射弹,“北岳”号还配置了最厚达100毫米的甲板装甲,相较之下,“无畏”号的甲板装甲采用多层布置,最厚处3层共75毫米,“拿骚”级的甲板装甲最厚仅50毫米。

“北岳”号全舰纵向一共划分为21个水密隔舱,其中主舰体划分为18个水密舱,舰尾2个水密舱。各水密隔舱之间使用电气控制的水密门,在有战损的时候可以通过中央控制系统将所有的水密隔舱门全部关闭。水密舱前后隔板(即分隔无防护的艏艉部分,与主装甲带、甲板装甲一起构成舰体装甲盒的前后垂直隔板)装甲厚度为200毫米,与德国“拿骚”级相近,优于“无畏”号。

副炮方面,采取了与德国无畏舰相同的思路,配备12门150毫米炮和16门75毫米炮,前者用于对付较大型的轻巡洋舰、舰队驱逐舰,后者用于对付小型驱逐舰和鱼雷艇。事实上,英国“无畏”号上密密麻麻布置的27门12磅(76毫米)副炮威力不足以应付未来日趋大型化的驱逐舰,虽然在“伯勒罗丰”级以后,以4英寸(102毫米)炮取代了12磅炮,副炮火力还是远不如“北岳”和“拿骚”。

难道这还不够?

已下水的两艘“北岳”级改进型“东岳”号和“西岳”号,以超过两万吨的标准排水量再度打破了世界战列舰的吨位记录,以增加2000多吨排水量为代价,在维持22节航速的前提下,将8门主炮升级为305毫米/50倍径,比此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