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饼,谁都想能走着走着,扑通一下掉到地宫里,那不是一下子就发了吗?不可能的。我们上一集介绍过,现代考古通过物理勘探,通过传统的洛阳铲的挖掘,已证明地宫不可能被盗掘过。
我们知道,秦始皇陵里面,《史记》记载放了很多水银。水银是一种容易挥发的金属,秦陵如果被人盗掘了,水银这种金属早就顺着墓道挥发了。但是这次科考检验的结果证明在地宫里边,包括地宫的封土上面都有大量的水银,汞的含量远远高于其他地方。既然水银还没有被挥发完,或者说水银大部分没有被挥发完,那说明什么?说明《史记》记载得准确,确实用水银制作了江河大海,同时也说明陵墓没有被盗。假如被盗了,水银早就挥发光了。这里,我们还可以再补充一个说法,就是在中国古代还有一种非常古老的学科,叫“金石学”,大家可能不太熟悉,它就是我们今天考古学的前身。金石学是研究什么的呢?它研究的对象一个是铜器,一个是石刻,凡是在社会上流传的铜器和石刻,它要一一地记录下来,这就是金石学研究的内容。假如秦始皇陵被盗掘过,秦始皇陵中的宝物一定会在社会上有所流传,一旦流传,金石学家就会有记载,这件石器或这件铜器出自秦陵。但是我们翻遍了中国的所有的金石学的记录,找不到一条有关的记载。说明什么?恰恰证明秦始皇陵从来没有被盗掘过。假如它被盗掘过,它就一定会有一个东西流传到社会上。不可能保证所有的东西都被人收藏了,而不流传;你这一代收藏可以,你能保住你儿子以后不拿去卖吗?你儿子不卖,你能挡住你孙子去卖吗?中国有一句古话,叫“君子之泽,五世而斩”。你家祖宗收藏的东西绝对过不了几十代,一定会要流落的。
我看到很多的古代文献被人收藏,每个收藏人都在上面盖有自己的收藏章,我们从收藏章上可以清楚地看到,它经过哪些人收藏过。所以说,如果秦陵被盗,秦陵的古物——那个铜器跟石器在金石学上一定会有记载,但是我们现在看不到任何一条记载。这就是非常奇怪的一个现象。这只能说明秦陵没有被盗,秦陵的所有的铜器、石刻没有一件流传到社会上。所以,我们认为盗陵说也好,毁陵说也好都不可靠。当然,我所讲的这些只是一种推测,我讲的很多例子都是推测性的,是逻辑推理的分析。这些东西讲完以后,我觉得应当对秦陵的地下文物的存留抱着一种可信的态度,就是相信它没有被破坏。当然最终的结论还必须由考古来验证,待到秦陵真正打开的那一天就可以说明这些问题了。谢谢大家!
王立群读史记之秦始皇44:汉儒评秦
'画外音' 秦始皇奋六世之余烈建立泱泱秦帝国,然而这个帝国只传了三世,历经十五年就灭亡了!汉朝离秦朝最近,而且有很多人是看到秦朝灭亡的,所以汉朝人对秦朝的速亡是很关注的,那么汉朝人究竟是如何评价秦始皇和秦朝的灭亡的呢?
在前面的节目中,王立群教授用了四十四集的篇幅为我们全面系统地讲述了秦朝的兴起和衰亡,但是我们该如何评价秦朝的缔造者秦始皇呢?千百年来人们还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人说秦始皇是暴君,他穷奢极欲,横征暴敛,实行严刑酷法,为当时的人们造成了深重的灾难!但是也有人认为秦始皇是千古一帝,他完成了统一大业,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制集权国家,对后世影响深远!今天,我们就把焦点对准在秦朝废墟基础上的汉朝。为现实政治服务的需要,汉初学者陆贾、汉文帝时期的才子贾谊、汉景帝御史大夫晁错、汉武帝时期的著名思想家董仲舒等等,都对秦始皇及他的秦帝国兴亡发表过评论。在众多的汉儒评秦中,王立群教授认为贾谊的《过秦论》是代表作。那么,王立群教授为什么这样说呢?从贾谊的《过秦论》我们可以看出汉儒评秦的什么特色呢?河南大学教授王立群先生为我们倾情讲述《王立群读史记·秦始皇》之《汉儒评秦》。
很多汉朝人就是从秦代生活过度到汉代生活的,他们亲眼目睹了这个摩天大厦的倒塌,所以给汉朝人的刺激非常震撼。所有的汉朝人都在思考一个问题,这个摩天大厦为什么会倒塌,倒塌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这就引发了许多的汉朝人对秦始皇和秦王朝的评价,所以我们这一集讲汉儒评秦。汉代四百年,对秦朝和秦始皇汉朝人有许许多多的评价,在这里只讲一个人的评价,这个人是谁呢?就是西汉初年的一个洛阳才子叫贾谊,他的名作是《过秦论》。为什么把贾谊的《过秦论》当做汉人评秦的代表作呢?三点原因:第一,《史记·秦始皇本记》的后面引用了《过秦论》的全文,这在司马迁的《史记》中唯此一篇,绝无二例。司马迁的《史记》在引述别人文章的时候,一般引用的都是传主的文章,比如说司马相如传,引用了他的《子虚赋》、《上林赋》,因为这个传的传主是司马相如,所以在他的传中引用了他的赋。但是《史记》在这里很奇怪,在《秦始皇本纪》后边全文引用的是贾谊的《过秦论》,而且把我们后人称之为贾谊《过秦论》的上篇、中篇、下篇全引用了,一个不落地引用了。我们读《史记》讲秦始皇,既然是读《史记》,《史记·秦始皇本纪》后面为什么会附了贾谊《过秦论》的全文呢?很明显,它是一个组成部分,这是回避不了的第一个原因。第二,《过秦论》从司马迁的《史记》引过以后,就被历代经典文章总集所选,特别是它的上篇,从南北朝梁代萧统的《昭明文选》,一直到晚清重臣曾国藩的《经史百家杂抄》,再到我们今天的中学语文课本,都选贾谊的《过秦论》,这就叫经典之作,所以我们也不能回避这个经典之作。第三,代表性强。贾谊的《过秦论》完全代表了汉朝人评秦的主要观点,所以我们不能回避贾谊的评论。那么贾谊是谁呢?但凡读过中学的人都知道贾谊是西汉初年汉文帝时期的一个著名的文人、政论家、词赋家。他是洛阳人,被称为洛阳才子,他年轻的时候受到洛阳当地的一个高官的赏识。洛阳在秦代的时候称之为河南郡,汉代建国以后它仍叫河南郡,这个河南郡的郡守姓吴,历史记载他叫吴公,这个吴公不是一般的人,他是一个赫赫有名的人的弟子。他的老师是谁呢?就是秦国的宰相李斯。郡守吴公非常欣赏贾谊。汉文帝时期吴公因为政绩好,被调到中央政府去做廷尉,就是当时最高的司法官。吴公调到中央政府后,就向汉文帝推荐了少年才子贾谊,然后贾谊也被调到中央去任职了。这个时候贾谊多大呢?十八岁,十八岁就当了博士。汉代的博士是个官,我们讲过秦代的博士也是个官,不是学位。一年以后汉文帝把贾谊从博士提升为中大夫,提拔得很快。
'画外音' 贾谊从小就刻苦学习,博览群书,先秦诸子百家的书籍无所不读,青少年时期他就写过《道德论》、《道术》等论著。他酷爱文学,尤其喜爱战国时期的伟大诗人屈原的著作。贾谊十八岁的时候就因为能背诵《诗经》、《尚书》和撰著文章而闻名于河南郡。他在被任命为博士和中大夫的两年内,就向朝廷提出了很多极有远见的建设性奏疏。贾谊以他的真才实学,震动了当时的政坛。
贾谊的迅速提拔引来了一批老干部的反对,这一批老干部都是跟着刘邦打天下的人,是刘邦建立汉朝之前就跟着他打天下的,所以我们称之为建国干部。这一批人反对贾谊,认为他这个年青干部提拔得太快了。在老干部与青年干部的冲突之中,汉文帝毫无悬念地站在老干部一边,就把贾谊放逐了,放到哪儿?放到今天的长沙,做长沙王的太傅。所以后来贾谊被称为贾太傅,后来又被改任做梁怀王的太傅,梁怀王骑马的时候摔死了,贾谊觉得自己没有尽到太傅的责任,非常自责。按我们的今天的话说就是极度郁闷,心情很不好,三十三岁病死。贾谊英年早逝这是很值得惋惜的。
'画外音' 虽然贾谊只活了三十三岁,但是他几乎已经成为中国历史上的传奇人物。贾谊的卓越才能和坎坷经历反差强烈,使他成为中国古代文人怀才不遇的典型。后世的文人一旦怀才不遇,志向得不到施展的时候,就常常在诗文中借用贾谊的典故。同时贾谊的短暂一生还为后世留下了很多不朽的文学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