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公元1615年,努尔哈赤将满、蒙、汉族力量编成八个旗,分别用正黄、正自、正红、正蓝、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八种色旗作标志。这就是八旗军”的由来。
清统一全国后,又以汉人为基础组成了“绿旗军”(以绿旗为标志,又名‘绿营兵”)。兵员时有增减,最多时达到六十多万人。
作品相关 中国古代——著名战例篇
更新时间:2007…11…13 7:27:12 本章字数:6066
中国历史上,为实现国家统一,反抗外来侵略、民族压迫及统治暴政,各民族、各政治集团之间曾发生过无数次战争。其中许多关键性的战争,往往决定或影响某阶段历史的演进和某些民族、王朝及政治集团的兴亡盛衰。指挥这些战争的人物,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经验。
这里选取秦赵长平之战、汉匈之战、赤壁之战、淝水之战、唐朝反击突厥之战、宋金和尚原之战,
作为中国古代的典型战例进行一些分析。这几个战例,在中国古代的战争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长平之战不仅是决定秦能否统一的关键,而且在战略决策、用间出奇、战术调整等军事行动方面具有典型意义。汉匈之战,标志着骑战成为战略手段,而且创造了农业民族打败游牧民族的奇迹。赤壁之战和淝水之战都是以少胜多的战例,并对中国后来的政权格局有着决定作用,但二者又有较大的差异,曹魏输在战技战法上,前秦输在人心向背上。唐朝反击突厥之战,是长途奔袭的典范。宋金和尚原之战,则充分体现了守御战中奇兵出击的配合作用。
秦统一战争中的关键性战役是秦赵长平之战。赵国自武灵王胡服骑射改革军政制度后, 民富库实,迅速强盛起来,成为秦国东进中原、统一天下的主要对手。周赧王五十五年 (公元前260年),秦军在王翦的统率下进攻居于赵国势力范围内的长平(今山 西高平西北)。赵国老将廉颇坚壁清野,筑城固守,准备待秦军师老兵疲之际予以歼灭性的打击。秦军攻势受阻,无可奈何。秦王为尽快实现自己的战略意图,采纳范雎的计谋,派间谍用重金收买了赵国的权臣,四处散布流言,说秦最为畏惧的是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赵王本来就不满意廉颇的作战方略,于是改由赵括指挥赵军,秦国见反间计成,即刻改派白起为主将,准备与赵军决战,并传令全军严禁泄漏白起为主将的消息。
赵括上任后,马上改变原来正确的固守疲敌的作战方略,并大举更换支持这一方略的中高级军官,引发赵军中不满情绪。赵括下令大举进攻,秦军佯败,赵军追至秦军营垒前,受阻。此时,白起派两支奇兵包抄赵军后路,一支切断赵军退路,另一支在赵军侧翼进行骚扰攻击,赵军被分割包围。秦王得知赵军被围的消息,征发15岁以上男子,全部开往长平前线,这实际上是全国总动员。秦军以优势兵力切断了赵军的援军和粮道,赵军在长平被围40余日,粮尽援绝,多次组织轮番突围,但均告失败。最后赵括亲率精兵突围,阵亡,赵军40万人投降白起。白起为彻底消除统一战争的这一强大对手,震慑并瓦解六国意志,将降卒全部坑杀 。
长平之战是秦统一战争中规模最大的一次战役。秦国胜利的原因是:首先,秦国正确地选择了战略进攻的主攻对象。在战国晚期,六国在军事上能与秦相抗衡的只有赵国。击败赵国,就等于扫除了秦统一六国事业军事上的最大障碍,对六国军心士气的打击具有重要的意义。其次,秦充分利用反间、示弱等手段,诱使赵国决策者决策失误。再次,任命最有实战经验的白起为主帅,正确判断出赵军的作战意图,利用赵军求胜心切的心理,采取诱敌出击,分 割包围,聚而歼之的作战部署,一举消灭了赵国的有生力量,基本上摧毁了赵国赖以抗衡秦国的军事力量。
匈奴是自殷周至秦汉一直活跃于中国北方的一支游牧民族,楚汉战争时,匈奴乘隙进入富饶的河套平原,力量空前强大。西汉初年,汉高祖不得不采取和亲政策,企图以汉室公主和大量物质财富换取和平。到文、景时期,此项政策行之70余年,结果没有也不可能阻止匈奴的袭扰。汉武帝时,汉朝国力强盛,武力反击匈奴的条件已经成熟。元光六年(公元前129 年),汉军出师,从此大规模反击匈奴的战争拉开序幕。
汉匈河南、漠南之战,是反击匈奴的第一回合。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匈奴兵犯上谷(今 河北怀来东南)、渔阳(今北京密云西南)。武帝避实就虚,派卫青率大军进攻久为匈奴占据 的河套平原(当时又称河南)。卫青引兵北上,突袭匈奴,收复河南地,设朔方、五原郡,移民十万屯田戍边,为进一步反击匈奴奠定了基地。
此后,匈奴右贤王欲夺回水草丰美的河套平原,屡攻朔方,武帝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卫青率军北出朔方,进入漠南(今内蒙古南)反击右贤王。李息兵出右北平(今内蒙古宁城西南),牵制单于、右贤王,策应卫青。卫青以三万铁骑出塞外六七百里,夜袭右贤王庭,击破匈奴有生力量。次年,卫青率大军十万再出塞北,于定襄(今内蒙古和林格尔西北)重创匈 奴,匈奴损失惨重,退往漠北。
河南、漠南之战,为汉朝彻底消除北部边境的战乱之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其军事特点有三:其一,河南水草丰美,是汉匈战略要冲,双方对此争夺激烈,以前一直是匈奴进犯中原的前进基地,所以收复河套平原,是汉反击匈奴战争的良好开局。其二,收复河南后,汉军随即主动出击漠南的右贤王,扩大战果,将匈奴主力逼离汉境,并切断了匈奴左右部的联系,以便分而制之。其三,匈奴左部(左贤王)势力强大,所以汉军在东部虚晃一枪,以主力攻取其力量相对薄弱的河南,正应了兵法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的原则。
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汉骠骑将军霍去病兵出陇西,目的是断匈奴右臂。霍去病越焉支山(今甘肃山丹),西入匈奴境内千余里,歼敌万余。次年,霍去病兵出北地(今甘肃庆阳西 北),越居延泽(今内蒙古居延海),西攻至祁连山,大破匈奴,俘三万余人。河西匈奴部损失惨重,浑邪王率所部四万人降汉。
河西之战,
汉军胜在战略进攻方向选择正确。汉军在取得漠南战役胜利后,匈奴主力被迫转入漠北,而来自东部、西部匈奴的威胁相对增加,但二者之中,西部较弱,且因汉立国关中,所以威胁更大。汉军选择西部作战略进攻方向,既歼灭了匈奴河西势力,扩大的漠南战役成果,又一举消除了其对关中平原的威胁。从战术上讲,汉军河西之战充分运用了连续出击与迂回包抄相结合的战法,使敌防不胜防,最大限度地完成了战役任务。
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汉武帝决定对匈奴采取更大规模的军事行动,派兵深入漠北(今蒙古共和国境内),寻歼匈奴主力。大将军卫青、骠骑将军霍去病各率五万骑兵为主力,另以步兵数十万,战马十万匹配合行动。二人分东西两路北进,决心在漠北与匈奴会战。
卫青兵出定襄,北进千余里,与匈奴单于相遇。经激战,击破匈奴军,歼敌近两万人,追至蜫颜山(今蒙古共和国境内杭爱山脉一支)。霍去病在东路出兵,深入两千里 ,与匈奴左贤王接战,歼其精锐,追至狼居胥山(今蒙古共和国乌兰巴托东),歼敌七万,胜利凯旋。
漠北之战,汉军采取了远途奔袭,寻歼匈奴主力的战略方针。针对匈奴流动性大、机动力强的特点,汉军以骑兵大军团远途奔袭和大迂回战法,深入敌境,利用匈奴认为汉军不敢深入漠北的心理,出其不意,疾驰穷追,一举荡平之。
东汉末年,中原动荡。曹操因势而起,逐渐扫平群雄,统一了北方。建安十三年(208年 ),曹操率军南下,夺取荆州,进而准备攻取江东,实现全国的统一,遭到刘备与孙权联合 抵御,双方在长江中游的赤壁进行了一场大战。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军自江陵(今湖北荆州)顺流而下,水陆并进。孙权与刘备联军抵抗 ,双方会于赤壁(今湖北蒲圻西北)。当时,曹军拥有20万人,孙刘联军不到5万人。但曹军长途跋涉,疲病之极,正所谓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士气不高。而联军方面,尤其是东吴的水师,一向训练有素,战斗力较强。且因这场战争关乎孙刘两家前途,均是背水一战,故而战斗意志相当坚决,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弥补了军队数量上的劣势。两军在赤壁相遇 ,一经接战,曹军便告不利,曹操引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