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波斯柳条盾'
波斯人较普遍使用的盾牌。盾为长方形,立在地上能达战士的下巴或鼻子,宽度50,,70厘米。盾用树条编成,将树条狂人以皮板条为基架的切口里,使之相互连接,上下两端用横板条加固。这种柳条盾可能是仿效了亚达人的柳条盾。波希战争中,波斯步兵曾用这种盾连成屏障,从后面射箭。
'波斯椭圆盾'
波斯国王近卫军装备的质牌。尺寸很大,从肩到腿的中部,盾两侧有椭圆形开口。盾牌为木制,包以皮革或青铜片。
'古罗马大盾'
古罗马军团重装步兵使用的盾牌。罗马人初期使用圆形小铜盾,高卢战争后;被大盾所代替,一直沿用到帝国时代。大盾为半圆,筒形,高1·;25米,宽0·;8米。盾为木框架,包戴皮革,铁皮镶边,里面中间部分衬有铁片。作战中;有时排列在战斗队形正面。侧面使用,有很好的防护作用。
:六响枪兵器谱 系兵器
'戈兵'
中国古代对系兵器的统称。最早特指带绳子可收回的箭为戈兵。飞钩、飞挝、流星锤、套索等均可称为代兵。
'飞锤'
又名流星锤。古代系兵器的一种。铁制,多棱,以绳索系之,用以打击敌人。
'飞钩'
又名铁鹏脚。古代系兵器的一种。其形如锚,有四个尖锐爪钩,用铁链系之,再续以绳,侍敌人蚁集在城脚时,出其不意,投人敌群中,据说一次可钩取2一3人。
'圈套'
捆束、套取敌人或敌装备的兵器。圈套一般用皮条、麻、藤、线绳制作,长短视需要而定,一端有活结套,预设在敌人经过的地面域半空,敌人经过时突然拉紧,捆束或勒死敌人。这种兵器在古代印度、非洲、东南亚等一些丛林国家和地区使用较多。
'轮索'
捆束敌人或装备的兵器。也称套索。其制作材料及方法与圈套大致相同、只是使用方法和对象不同。套索一一般由徒步或骑马者手持,使用时抛出,套住敌人或牲畜加以俘获。勒杀。套索般在亚洲、欧洲、美洲等平原游牧国家和民族中使用较多。据希罗多德著《历史》一书记载,波斯军队中的撒咖尔提欧伊人
(游牧民)提供8000骑兵,他们的武器除一把匕首外,只用草纽、皮革编成的轮索,与敌人遭遇时投出轮索套敌人的人或马,并拉紧套圈将其绞死。
'罗网'
笼罩敌人的网状器具。罗网由原始社会捕鸟、兽、鱼的网沿用、发展而使用于格斗申。它多是用绳、革编成的大网,突然撒出罩住敌人,使其失去战斗力。古代各国普遍使用。
:长兵器
'戈'
中国古代击刺勾啄长兵器。其特点一般为在端首带有横向伸出的短刃,刃锋向内,安有长柄,用以勾割或啄刺敌人。最早的戈由石刀、石斧、石镰等原始工具发展为石戈、青铜戈等。戈的形制尺寸多样,据《考工记》记载,戈的规格是:戈广
'宽度'
2寸,内长七寸,胡长6寸,援长8寸,重1斤14两。柄长6尺6寸。但实际上戈的尺寸并不一律。标准的戈,由戈头、柄、铜尊三部分组成。
'1'
戈头,分为援、内、翻三部分。援:就是平出的刃,用来勾啄敌人,是戈的主要杀伤部。长约8寸,宽2寸,体狭长,多数体中有脊棱,剖面成扇菱形。援的上刃和下刃向前弧收,而聚成锐利的前锋。内:位于援的后尾,呈棒状,用来安装木柄,有直的,也有末尾向下弯曲的。内上面有穿绳缚柄的孔,称为穿。为了邀兔在挥杀时向后脱,有的在援和内之阔设有突起的阑。朗:戈援下刃接近阑的弧曲下延,并沿阑侧增升缚绳的穿孔,这部分称为胡。开始时,胡只是为了增加穿孔而设,龋越长穿孔越多,柄和戈头缚绑得更宇圃,所以胡部就越来越长。两周时期将胡身加刃,增加了戈的勾割能力。瑚的长度一般为戈刃的三倍,即6寸,到了战圃时期,胡的长度又有所增加,成为长胡多穿式戈。
'2'
柄:即木柄。为了便于前砍后勾,多用扁圆形柄,以利于把持。戈柄的长度不一样,根据实战需要,步战用的柄短,车战用的柄长。
'3片尊:早期的锤9只是为了便于使戈在不用时插在地上,不致斜,所以在柄的尾端加上一个铜制蹲,并不能杀伤敌人。
也可能用于刺击。戈盛行于中国商朝至战国时期,具有击刺、勾·;啄等多种功能。它的缺点是易掉头,转头。使用不够灵活。随着兵器和战术的发展,戈被逐渐淘汰,后一度成为仪仗兵器。
'二里头遗址铜戈'
中国迄今为止出土最早的青铜戈。·;在河南僵师二里头遗址发现,据考古学家测定,其年代距今约五00年。
'曲内戈'
中国商周时期的一种戈。其援和内之间没有明显的分界,没有阑,装上柄以后,容易脱落,商以后被淘汰。
'直内戈'
中国商周时期的一种戈。它开始在援和内之间没有明显界限。商以后,为了防止脱落,增添了阑,后来又增设了胡,不容易掉头。商以后。直内式的戈很流行。在殷墟西区出土的2!件直内铜戈中,11件有胡。
'商勾兵'
中圈商代青铜戈。解放蔚传说保定出土。也有说出于易县或平幽县的,也称易州三勾兵。三戈都是直援,内端饰樊纹。援上铸铭文,分别列祖辈、父辈、兄辈的名字,顺读时戈刃向上。从铭文内容和读法看,这种铸铭的戈应是商代仪仗,不是实用兵器。
'矛'
一种带有尖锐刃器的长直形刺杀兵器。世界上多数民族过去在野猎和战争中曾使用的刺杀武器或投掷武器。出现于旧石器时代。最初的矛是削尖了的棍棒,后来的矛是在矛杆上装上矛头。全长1·;5一5米。在石器时代使用石矛头和骨矛头,从青铜时代开始使用金属矛头。矛使用最广泛的时间是在铁器时代。罗马步兵装备矛头重而长的投掷矛和长矛。中世纪时,骑兵和步兵使用矛。在古罗马,矛是徒步军人和乘骑军人的一种通用武器,军人通常将投掷矛放在铸制的矛简肉携带。15一16世纪,俄国的矛主要使用铁或上等铸剑铜制作的带棱矛头。矛头的头部称为矛尖,套在矛杆上的矛头的管部,称作矛盔。矛杆末端有金撬套箍。矛头和矛盔相连的粳大部分制成球形。一种长杆轻便矛在步兵中一直使用到枪刺的出现,而在骑兵中一直使用到20世纪30年代。在中国。矛又名
、销、镀,后进化为枪。矛由矛劈、骸、柄、韦尊四部分组成。矛劈,就是矛头带刃的部分,中线起脊,有的两旁留有血槽。刃身下口是骸
'釜'
,路呈圆锥形。用来安插矛柄。柄为竹制或木制,长为2丈或2丈4尺。为了防止矛头脱落,两旁常有两个环纽或留出两个小孔,以便用绳索将矛头绑牢在矛柄上,或用钉子钉牢。柄端有
,用来插地。最初用尖形约石块或骨角做矛头,绑在竹木杆上,商周时期,矛头改用青铜制造,分酋矛和夷矛两种。战国以后,改为铁制。由于枪的出现和兴起,矛的作用减弱,晋以后矛逐渐演变为枪。
'酋矛'
中国周代铜矛。史料记载,酋矛柄长2丈
(周制),是步卒使用的武器。中国已出土的春秋、战国步卒用于柄一般在165一220厘米之间,最长者达297厘米。
'夷矛'
中国周代铜矛。夷矛柄长2丈4尺(周制),是兵车上使用的武器,是五兵中最长的一种兵器。湖北随县曾候乙墓出土的战国楚矛,柄长7米以上,折合周尺恰为丈八长矛。
'羽形矛'
一种有矛杆的、矛头比较粗重的矛。羽形矛12世纪出现于罗斯,是一种行猎武器。以后主要装备步兵,16世纪起也装备贵族骑兵。羽形矛矛尖称为撅尖,俗语硬往撅子上碰(挺而走险之意)便由此而来。18世纪初起,羽形矛仅作为猎取大野兽的狞猎武器。
'菱形矛'
长杆上装有扁长铁
(钢)尖头的矛。尖头上饰有图案、徽志等。菱形矛往往长达2·;5米或更长。菱形矛为16世纪德国雇佣兵的武器,17世纪时为君主卫士的武器。在俄国,菱形矛出现于17世纪,并作为军官的荣誉武器保留到18世纪30年代,但不用于作战。菱形矛的变体棗埃斯潘通矛作为俄国军队的武器一直沿用到19
世纪初。
'长矛'
公元前4一3世纪,古希腊 (古马 其顿)及其他一些古国长矛兵的基本武器。起初,长矛约长3米,是一种投掷和刺杀兵器,后来长度
增到6一7米,变成仅作刺杀用的兵器。
'瑞士长矛'
中世纪瑞士人使用的矛。瑞士 长矛由上古时期欧洲长矛发展而来,经不断改进, 到 14一15世纪其长度达20英尺,矛前端3英
尺,用铁制成,以防敌人战斧,砍刀砍断。作战时,方阵正面排4一飞排长矛兵组成的屏障。
'马其顿长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