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造是以后的事,可先不考虑。东平反复强调,要有长远观点,强调从一开始就要从布局、土建、设备安装等方面考虑向独立制造和研发过渡。
东平在强调这一需求的理由时,用非常严肃的口吻告诫与会的全场同志:“众所周知伟大的苏维埃打败纳粹和日本人,取得了无与伦比的辉煌胜利!但是,伟大的苏联人民也付出了沉痛的代价!特别是青壮年的男性兵员!这个你们比我们更为清楚!。如果西方资本主义快速发动第三次世界大战,特别是核大战,社会主义联盟怎么办?伟大的苏联怎么办?”东平顿了顿“好在,在南方,以个4亿的人口大国站在了正义的一方!难道,在未来很可能发生的战争中,您们指望拿着烧火棍的同志加战友保护你们的侧翼吗?!”一针见效且铿锵有力的演讲让全场人很快进入更为务实的谈判状态,特别是朝鲜战争正在爆发的背景下,天知道美苏这把较量会不会真的直接上演。苏联方面也没有过多纠缠帮助中国建立完善的航空工业,第一个问题比较顺利的获得双方认可。
第二就是修理的规模,为了尽快就近支援朝鲜战争,双方很快就此达成了现代空军支援体系:确定1951年修理飞机500架,发动机2000台,主要机种是米格-9、米格-15歼击机、图-2轰炸机,以及雅克-11、雅克-18、拉-9等。并确定先改扩建6个厂。能基本满足目前战争烈度的空军支援体系。
第三个方面即未来苏联援建的工厂的设计在哪里进行。苏方的一口坚持飞机只能在莫斯科设计,之后将图纸送到中国进行生产和组装。或许是苏联人自己都觉得中国人一定会反对,所有在提出这一要求后甚至许诺苏联可以根据中方需求,让苏联最好的设计局米格公司专门为中方设计飞机!中方当然无法接受老大哥的“小家子气”。东平代表中方代表团反复强调这种模式难以符合中国的国情。因为工厂的基建非常复杂,涉及到选址、水文、地质勘探等众多因素,其次配套产业链也不可能完全和苏联一样。
谈判就在这个最关键的议题上被争论了两周,以至于东平不得不动用了“锦囊秘籍”。直接电报主席和总理,要求上峰直接施加外交压力。时值正为中国抗美援朝志愿军发动第三次战役的关键时期,战况对中朝联军有利,所有谈判桌上获得苏联更多的援助也正值时机。所以,总理连夜向主席汇报,主席在即日召见苏联大使,要求苏方向斯大林提出中国方面的需求。电文中特别强调“朝鲜战争所急切需求的空中力量,不应该也不可以因为这些不影响社会主义国家兄弟情意的小问题而被耽误”。最后,苏联方面在斯大林的亲自点头下,放弃了他们的意见,决定派遣苏联最优秀的飞机设计局副总师和200名航空设计和制造业专家到中国进行相关工厂设计。
只到1月30日,双方的谈判基本达成协议。经双方最高当局审议,于2月19日草签了协议书。3月10日,苏联政府原则批准了该协议书。苏联在协议草签之后,由于朝鲜战争吃紧,未等正式签署协议,就即迅速付诸行动。派出修理列车于1951年4月28日达到中国满洲里,5月23日抵达沈阳。6月10日,20名苏联工程建设专家到达北京开展工作。此后,苏联又派出各专业的修理专家、技术顾问、分驻各大修理厂开展工作。
1951年10月30日,经中国政府总理周和苏联部长会议主席斯大林批准,中国驻苏联大使张闻天与苏联外贸部副部长柯瓦利代表双方政府终于正式签署了《关于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给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在组织修理飞机、发动机
和组织飞机修理厂方面技术援助的协定》。这项协定包括苏联援建我国6个修理厂及其所需技术资料、设备、工具、材料和配件等,以及派遣专家、顾问。
值得一提的是,中方额外要求的在华开办飞机设计培训班的事宜也被苏方最终认可。原则上采取一对一帮扶的方式帮助中国建设各种类型的飞机设计局。协议中明确写到米格、伊柳辛、雅科夫列夫等著名设计局副总设计师级别代表团在1955年以前至少来华开办一届为期12个月的飞机设计培训班。
而在国内,周总理的亲自组织领导下,经过紧张的筹划,1951年4月17日,中央政府革委会和政务院颁发了《关于航空工业建设的决定》,对新中国航空工业建设任务、方针、组织领导等,都作出了明确规定。决定发布的第二天,中共中央电告全国,为适应空军建设,根据中央决定,在重工业部设立航空工业管理局,统一负责飞机的一切修理工作,由段子俊任局长。同时要求各部门应大力给予援助,并及时进行监督指导。当日局机关在沈阳民生路69号开始办公(1952年4月5日迁北京西城福绥境38号)。为什么能在周总理批准当日,航空工业局就开始办公?原来早在这一年的1月2日,周总理就电告中共中央东北局,拟调东北军工部大连建新公司的全部机构和人员为基础,着手组建航空工业局机关。在此3个多月之后,建立航空工业局已经是水到渠成了。
中央的决定得到了一致拥护和坚决执行。1951年4月,空军司令部和重工业部在北京召开移交工作会议,4月26日空军司令部颁发了关于空军16个工厂移交航空工业局的命令,5月11日又与重工业部联合颁发了关于航空器材的决定。5月16日移交工作全面展开,到9月14日移交工作完成,共移交16个工厂,各种设备2269件,人员5453名。
同时,航空工业局关于复制苏联飞机设计和制造模式的规划已经出炉。拟建设沈阳、贵州、成都、南昌、西安、哈尔滨、上海和武汉共8家飞机工业公司。涵盖战斗、运输、民用及特种用途领域。拟邀米格、伊柳辛、雅科夫列夫等著名设计局代表团来华授课,采取北京统一授课+各地实地考察设计的模式,最大限度的获取苏联建设航空业的经验,指导中国工业全套全面建设。
就在抗美援朝的烽火中,新的中国航空工业诞生了。到1951年底,在中央的正确领导和全国各方面的大力支持下,航空工业已拥有工厂13个,事业单位7个,职工1.2万人,厂房面积26.1万平方米。中国航空工业以此为基础,开始了新的发展历程。
第4节 米格走廊
更新时间2011…5…17 12:23:03 字数:3364
1950年12月17日,由336中队队长亨顿中校驾驶一架F-86首次击落朝鲜空军的米格—15,这是与米格—15可以相竞争的同水准机种第一个战果。此后三年间,在朝鲜北方的所谓“米格走廊”空域中,发生于米格-15和F-86之间的喷气机大空战从未停止过,这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持续时间最长的喷气机空战时期,同时也是战争史上迄今未有重现的一次喷气机大空战。正是在这样的特定历史背景,促使了中国空军站在了一个高起点上。
在战争初期,美国空、海军向战场投入14个飞行联队共1100余架飞机,其中包括2个截击战斗机联队,3个战斗轰炸机联队和3个舰载战斗机联队。飞行员中的许多人经历过第二次世界大战,拥有实战经验,有些还是大战王牌,个人飞行时间均在1000小时以上。此外,英国、澳大利亚、土耳其、南非和南朝鲜李承晚政权也有100余架飞机协助美军作战,对当时力量较弱的中国人民志愿军空军构成很大威胁。当时,志愿军空军仅拥有少量的作战飞机可供使用,战斗机飞行员大多是刚刚学成的新手,他们从教练机上下来后,直接驾驶当时米格-15这种世界上最先进的喷气式高亚音速战斗机。面对经验丰富的可怕敌人,其作战难度是可想而知的。
1951年1月21日,志愿军空军的6架米格—15战斗机同美国空军20架F—84“雷电”式喷气战斗机进行了第一次较量。
该编队指挥是飞行员李汉,1938年入伍的老兵,也是东北老航校的培养的第一批学员。别看这位14岁入党的红小鬼出身贫苦农民,但对于航空理论和经验上绝对是中国这个农业国中极少的航空人才。1944在延安的大学学过航空理论,1946年在东北老航校驾驶缴获的日本初级教练机学习飞行。但是由于内战的影响和航空基础条件极其有限,新中国的第一批飞行员都是突击训练出来的,李汉和他并肩战斗的战友们的总飞行时间都在100小时左右,在喷气战斗机上才飞了20几个小时,在技术上还远没有达到参战的水平。特别是人民空军上自最高指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