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根据陆孝彭在晚年的回忆,测试飞行组主任斯托伊奇科夫在最后总结项目性能时曾经这样评价:“米格-17CH项目共完成了15000发的武器射击试验科目。实验证明它可以在水平飞行中有效攻击地面目标,也就是说它通常在100-200米的高度保持一定的高通场飞行速度,兼顾对低空目标的射击。整个项目达到了设计预期,应被用于对米格-15/17的改进”。
不过,改进后也带来了不少问题。例如在推力没有增加的情况下,“CH”项目的机动能力明显逊色于米格-17的飞行能力。最高速比米格-17原型低60公里/小时,升限下降约500米,而爬至10000米所需要的时间也增加了1。5分钟等。最麻烦的是新的进气口所带来的发动机性能恶化,导致推力下降,还出现共振现象,这已经严重影响了“CH”的飞行稳定性。另外,试验中还发现,在机枪开炮的同时发射大口径火箭弹居然会出现的飞行角度癫颤,这都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攻击精度。当然这些问题在60年代被武器的改进和机载自动化控系统有效解决。但是在1953年这些麻烦够不怎么擅长攻击机的米格设计局喝一壶了。
所以,苏联空军当时的装备审批主管部门——苏联国防委员会并没有批批量装备米格-17CH项目的决定。虽然“CH”项目总体上设计还算成功,只是性能上稍微逊色于原型,但是该项目被下马的原因其实和苏联在喷气时代战术攻击力量的变革有直接关系。苏联空军当时根据喷气时代战斗机在航程和载荷上相较于螺旋桨飞机有着巨大提高的背景判断,直接将喷气战斗机作为战斗轰炸机专用于对地攻击。这实际上从苏联空军的装备构成上直接取消了强击航空兵的编制。所以,“CH”哪怕在后来改进的再出色,也不会多受重视。另外,喷气时代的高速变革导致了苏联国防装备部门不会再犯“米格-9”项目装备较大数量的错误。并且,加上米格设计局在当时正忙于突破音障的米格-19项目的研制。所以“CH”项目的下马就这样顺理成章的得到所有的默许。
作为该项目负责人沃尔科夫最得力的助手,陆孝彭几乎了解到整个项目和未来可能被实现的各种设想改进,沃尔科夫对这位勤奋好学,又不乏天分的中国学生也倾囊相授。这些帮助,对于陆回到中国后,实现600多架米格-17中国版的改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这种被日后被中国定型为“强-4”的攻击机的试验机虽然在苏联已经下马,但它的中国“缘分”才刚刚开始。
。qidian。欢迎广大书友光临阅读,最新、最快、最火的连载作品尽在起点原创!
第9节 门徒(2)
更新时间2011…8…15 0:53:26 字数:1940
除了陆孝彭,在苏的其他中国留学生,在他们自己留苏的4年中,或多或少都学到了不少世界著名飞机设计局和设计师对于飞机设计的真传。
这些设计师在1951-1960留苏10年间,正是全世界航空工业,从战后实用喷气型阶段向超音速喷气型阶段,再到2倍音速阶段的跨越式发展的“大跃进”时期。可以说人类从来没有像这段时间里一样如此快速的解决空气时代的各种难关——高空侦察机、核武器、洲际弹道导弹、大型战略轰炸机,敌人速度更快更高的战斗机,还有空军情报部每天带来的关于敌人不断刷新的世界航空纪录的性能,这些毁灭性的因素交集融合,为美苏两国天才的设计师创造了良好的研发环境。而在苏联国内,此段时间也正是竞选装备最高峰的时间,苏联空军至1939年就开始的原型机对比竞争的形式,即各个飞机设计局分别提供自己的歼击机原型机进行试飞对比,从中选出最佳设计方案,然后进行批量生产。所以,中国的见习设计师们他们或多或少参与的各类项目,都对他们对于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航空竞争发展有着更为清晰认识。
从事后诸葛亮的角度来说,参与雅克列夫及拉沃契设计局的门徒们,也显然随着这两个设计局的在喷气战斗机方面的日落西山而转向非歼击机设计的领域。不过,他们在一些特定领域,也作出了卓越成绩,例如出师至雅克列夫的于希明为中国第一艘航空母舰设计了J-7MJ舰载机,以及高级教练机方面的歼教-7和歼教-9;楼国耀、周光耀则主持研制空警-1型预警机及其他电子战飞机。另一方面,参加这两个设计局的门徒们由于参与到夜间截击机及全天候截击机的研制,已经开始非常明确的认识到,对于电子及雷达落后的国家来说,机头留有空间安装大尺寸的雷达是多么的重要事情。特别是参加过拉-200研制的王楠寿,这对于他后来参与东风系列歼击机,以及后来亲自研制歼-9和歼-13项目都有重大影响。
此外,作为中国航空工业元老的黄志千及徐舜寿,虽然不算以学徒身份到各大设计局学习,但他们也能经常有机会以中国见习生团领导的身份赴苏,与各大设局的总师交流目前航空工业的进展。所以勉勉强强,也可以算是苏联各大设计局的“门徒”。
黄志千及徐舜寿两位都在美国飞机公司担任过雇员,也曾经参与过西方顶级喷气飞机的研发与制造。合并东西两大阵营的飞机设计理念,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任劳任怨,步步为营的将一个落后农业国的航空工业从无到有的辛力建设起来。从为朝鲜战争修理米格-9/15,到全套仿制和国产化米格-19/21,并发展自己设计制造歼教-1等自行研制的战斗机。与航天的“三钱”一样,徐、黄两位带着一群朝气蓬勃的年轻人,正在为红色之翼的腾飞积蓄力量。
在东平的带领下,吃过洋面包的徐、黄两位非常中肯、稳步和小心的为中国自己获得航空业具备自主建设、研发和制造能力做着艰苦卓绝的努力。在苏学子也在1959年以前,共有32名各类航空设计、力学、气动、材料、总体设计等方面的人才通过见习培养获得稳步成长。
而来华设计师方面,最出名的就是就是苏霍伊。1949年11月27,苏联航空工业部根据部长会议的指示,调整和关闭了一部分了航空设计局,其中就包括大名鼎鼎,但是长期颗粒无收并且不怎么受斯大林待见的苏霍伊设计局。在卫国战争期间颇有名气的苏霍伊设计局就这样令人惋惜的就被解散,还好他的老上司图波列夫知人善用,依然将原苏霍伊设计局的一些主要技术人员集合起来,继续喷气歼击机的研究工作,这也为数年后苏霍伊设计局重建并发展壮大打下了基础。苏霍伊在郁闷中,被图波列夫派到中国当起了教员。1951年,苏霍伊开始了为期2年在华办飞机设计班讲习的岁月。这也是苏联方面承诺斯大林允若马英要派遣设计局副总设计师以上级别专家来华教学的一种形式。中国方面曾对苏方有这样一个评论:“对,苏联人还是比较有信用的,不过,他们总喜欢把过去式当成允诺大方的送给你”。
来华办班的专家年限最长的则是一位在喷气歼击机初期竞争时代昙花一现的阿列克谢夫。这位不怎么出名的设计师所设计的伊-211到伊-216双发夜间截击机最终在1948年开始的航空产品设计局调整撤销潮中惨淡收场。不过,他在中国的教学岁月居然能从1951年到1960年整整10年。当多少年后,中苏关系正常化,他看到他当年所教的各位学员,目前已经纷纷成为中国航空工业的脊梁之后,这位老人在欣慰中悄然离世,遗言中留有对往日学子的祝福和对中国航空工业腾飞的美好寄予。
据统计,苏联10年间共有14位设计局副总设计师以上的航空专家来华讲习。与在苏各大飞机设计局见习的中国留学设计师一道,这些举措为中国真正成为一个航空大国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
就这样,被外界成为“杰出一代”的各大航空工业人才因为苏联的支持和留学生的勤恳好学在1960年以前逐步具备。展翼的红色之鹰即将腾飞,它能飞多远?世人万众瞩目!
第10节 改出的新生
更新时间2011…8…21 14:59:40 字数:2927
在朝鲜战争之前,苏联很慷慨的认为自己应该拉一拉南方那个一穷二白的社会主义小兄弟一把,以便其将来有能力帮助老大哥在二战以后面临的西方世界对苏联的封锁出出力气。不过,苏联人的双重性格决定了他们的这种慷慨是“有限度的”,斯大林也并不想吧自己最好的东西给中国,于是他想到了把当时刚刚落伍的第一代喷气歼击机打发给中国小弟,因为对于南方的那群土包子,这些飞机依然算是高档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