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一生必读的中国帝王史-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沉;听天由命。
历史上;政治斗争、军事斗争乃至争权夺利的斗争极其复杂;有时瞬息万变;忍受暂时的屈辱;磨炼自己的意志;寻找合适的机会;也就成了一个成功者所必不可少的心理素质;其实;这只是一个较低的境界;较高的境界是有意识地主动消隐一个阶段;借这一阶段来了解各方面的情况;消除各方面的隐患;为将来的举行动做好前期的准备工作。朱棣的成功正印证了这一点。
因为这个皇位是篡夺的;朱棣即位之初采取了血腥的政策;瓜蔓抄、杀十族都是在这一时期产生的;有的文人犯了罪;不光他的亲戚九族;而且他的朋友也要被株连处死;这就叫杀十族。当时的恐怖气氛可见一斑。他把忠于建文帝的遗臣灭九族、灭十族地杀光;南京宫殿又变成了恐怖的屠宰场。
其最惨烈的当属方孝儒一案;方孝儒是建文帝的帝师;一代儒;天下读书人的偶像。建文帝虽死;但方孝儒仍孝愚忠;誓死不从朱棣。朱棣派人从狱把他请到殿;方孝儒竟当众哭;声彻殿宇。连朱棣也被方孝儒的忠诚所感动;竟亲自从走下来扶着方孝儒;一边劝导说:先生不必这般自寻烦恼;我现在的行动;是仿效周公辅佐成王。可方孝儒反问:请问成王现在哪里?朱棣道:他已自焚而死。方孝儒接着问:那为何不立成王之子?朱棣道:国家应当有一个年纪的国君才行。方孝儒不依不饶:为何不立成王之弟?朱棣说:这些都是我们朱家的事情;先生不必为此多虑。随即示意左右把文房四宝交给方孝儒;说道:我的即位诏书;非出自先生的手笔不可。方孝儒接过笔砚后;狠狠地甩在地上;斩钉截铁地说:死即死耳;诏不可草!朱棣终于被惹恼了:你不怕死;难道你就不怕被诛灭九族?方孝儒回答道:便十族奈我何!朱棣勃然怒;他没有想到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读书人;竟敢如此强硬顶撞他。盛怒之下;朱棣当场命人用刀把方孝儒的嘴割破;一直割到两耳根;然后又关回监狱。
随后的日子;朱棣开始肆逮捕方孝儒的宗族门人;每捕到一批人;都让他们一个个从方孝儒眼前走过;方孝儒心虽痛;可他却假装镇静;头都不抬。朱棣把方孝儒的九族全部捕获之后;方孝儒仍不肯降服。此时;怒火烧的朱棣已完全失了理智;他疯狂地将方孝儒的朋友、学生乃至一切与方孝儒有关的人单独列为一族;与九族加起来合称十族;共计873人;当着方孝儒的面;全部磔杀(砍成碎块)于市。方孝儒是最后一个受刑;被磔杀于聚宝门(今华门)外。行刑前;他还写下一首绝命词:天降乱离兮孰知其由;奸臣得计兮谋国用猷。忠臣发愤兮血泪交流;以此殉君兮抑又何求?呜呼哀哉;庶不我尤!如今;奉天门遗址遗存的的一块丹陛石上有一块深红的颜色;传说是被方孝儒留下的血迹染红的;人们至今还把它叫做方孝儒滴血石。
为了收复人心;使这些儒生心服口服;明成祖倡导修纂了《永乐典》。这是他的历史功绩之一。刚即位;他就下令编纂一部书:你们要根据我的意思;编纂一部自有图书以来;包括经史子集、百家之书的;包罗万象的规模丛书。收书越多越好;不怕规模。他心的蓝图是;编纂一部有史以来数量最多、种类最全、质量最好的型图书。
参加修纂的有全国的各种一流人才。由学术师姚广孝为总裁;包括名儒、名士、名医、名僧等;共计2169人;参与修纂。后勤安排得很周到。礼部负责在全国选拔抽调人员;从各地收集所需图书。光禄寺则负责修纂人员的食宿。在修纂过程;明成祖经常检查;督促。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有一次;他发现宫所藏图书不够用。他说:世人家稍有资产的;都想多买书;朝廷怎么可以缺少图书呢?于是;他命礼部派通晓图书典籍的有才之士;到全国各地去搜购图书。不问书价;再贵也买。这一次规模地购书;对高质量地完成本书的修纂;起了关键作用。
经4年奋战;到1407年;编修工程告竣。全书共22877卷;计11095册。收录了上自先秦、下迄明初的各种图书8000余种。种类包罗万象;计有经、史、子、集、百家、天文、地志、阴阳、医、卜、戏剧、说、技艺等项。明成祖命名其为《永乐典》。这是国历史上的第一部百科全书。
但朱棣又是一个有着雄心壮志、野心勃勃的皇帝;不仅有建立世界帝国的野心;也有建立世界帝国的国力。永乐皇帝治下的明帝国在政治野心、经济实力、军事技术等方面;都占有绝对的世界优势。他登基后;即开始了一个扩张的时代。向北;永乐皇帝五次御驾亲征蒙古部落;将国北疆扩展到克鲁伦河与黑龙江;向南;帝国的20万军队征服越南的阮氏王朝。如果说明朝在民族认同上是对宋朝的复辟;那么在帝国政治上则是对元朝的继承。如果说洪武皇帝朱元璋重建了宋帝国的疆土;那么永乐皇帝朱棣则重建了元帝国的疆土。永乐年间突然开始向海洋扩张;实际上是忽必烈海上远征的继续。郑和下西洋;正是明帝国四面扩张的一个方向;说明永乐皇帝治下的国不仅有汉武唐宗气象;而且也不再满足于陆上帝国;还要建立海上帝国。
古代诗人李白曾写过一首《日出入行》;歌颂东方升起的太阳;诗人这样唱道:日出东方隈;似从地底来。历天又入海;六龙所舍安在哉?其始与终古不息;人非元气;安得与之久徘徊?草不谢荣于春风;木不怨落于秋天。谁挥鞭策驱四运;万物兴歇皆自然……吾将囊括块;浩然与溟涬同科。
也许15世纪初的朱棣才真正领略到了什么叫吾将囊括块;浩然与溟涬同科、什么叫与太阳同在、拥抱光明的一腔豪情;太阳每天都从东方升起;每天的太阳都是新的。太阳推动四时运转;万物更新;太阳就是创新的动力、生命的象征。于是他要做一个人间的太阳;他要将东方文明之光的火种洒向浩瀚的海洋;撒向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他刚即位;就派侯显出使西番(西藏、尼泊尔、印度);随后又派海童出使漠北(蒙古草原);沙合鲁平定亚;不远万里遣使来朝;1413年秋陈诚首次出使西域(亚)。在明的京城里;甚至可以看到埃及玛木鲁克王朝的贡使。
当然;他最为人称道的壮举就是派郑和下西洋。天下稳定;没有让朱棣得到一个帝王的满足;他渴望走出蔚蓝色的国海域;去探访西洋世界的究竟。1405年;他派郑和下出洋。这是国历史上的一壮举。郑和;原是燕王府的一名太监。后随燕王朱棣南征北战;立下战功;很受燕王赏识。朱棣即位;赐他郑姓。因他又名三宝;人称三宝太监。他是一生都受到明成祖重用的地位特殊的内臣。
明成祖想向海外宣示明朝的强;让海外西洋各国纷来国朝贡。同时;又进行经济、文化交流。自1405年至1433年的28年间;三宝太监郑和七次出使西洋。其;有六次是奉明成祖谕旨成行的。郑和七次出使西洋;同30多个国家加强了往来;进行了各个方面的交流;密切了同这些国家的双边关系。这种规模的海外贸易;是国航海史;乃至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其历史意义非常深远。
对于明成祖朱棣为什么派郑和下西洋有一个流传很广的说法:寻找建文帝的下落。原来;当年朱棣的军攻入南京建文帝皇宫里时;发现奉天殿火光冲天。原来朱允炆为了不落入朱棣之手;同自己心爱的奉天殿同归于尽了。士兵们从废墟扒出了几具烧焦的尸体;但并不能辨认出哪具是朱允炆的尸体。朱棣还假惺惺地流泪说:皇帝呀;我是为你扫除奸臣来的;你为什么要自焚呀。
朱棣如愿以偿地作了皇帝;但其实朱棣心隐藏着强烈的不安;他一直都不相信那几具焦尸真的有建文帝朱允炆;为了自己顺利即位;朱棣匆忙以天子礼仪下葬了几具焦尸。其实;朱棣在位期间;一直没有放松对建文帝的搜寻;先是派户科都给事胡滢遍行全国各地长达16年;秘密寻找建文帝的下落。后来;派郑和赴海外寻找。直到朱棣死前一年;有一天晚上;朱棣已睡下;突然听说胡滢回来了;急忙穿上衣服;在卧室单独召见;二人一直谈到四更天;至于具体谈的什么;没有详细的记载。但可以肯定的是胡滢打听到了建文帝的确切消息;并且事隔多年后;建文帝已经没有重夺帝位的想法了。朱棣终于放心了;从此再也不究问建文帝踪迹了。
当时许多人也认为建文帝没有烧死;而是逃到了其他地方。据说;朱棣军破城的那天;朱允炆正要自杀;被翰林院编修程济拦住;程济说与其自杀;不如逃走;这时少监王钺拿出一个箧子;说是朱元璋临终时留下;如临难就打开它。建文帝见到祖父留下的东西;悲鸣不已;连忙让人焚烧宫殿;皇后心甘情愿地跳入火替皇帝去死。铁箧打开后;里面是三张度牒;分别写着三个名字:应文、应能、应贤。箧内袈裟、帽、鞋、剃刀;应有尽有;还有10锭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