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只,海军协定对他虽给予慷慨的许诺,但他心有余而力不足,无法全部消受。因此,他就厚颜无耻地巧妙表演,把条约向着制造这个条约的傻瓜,劈头盖脑地扔回去。
在同一篇演说中,希特勒也宣布废除德波互不侵犯条约。
他把英国对波兰的保证作为直接的理由。他说〃在某种情况下,如果德国与任何其他国家发生冲突而使英国卷入战争的话,这个保证将使波兰对德国采取军事行动。这种条约义务与我在不久之前同毕苏德斯基元帅所订立的协定是不相容的……所以,我认为波兰已单方面违反了这个协定,因此这个协定已不复存在了。我已经给波兰政府发出一个说明这种意见的牒文……
当时我对这篇演说词加以研究之后在一篇论文中写道:
现在纳粹德国的目光非常可能转到波兰身上。希特勒先生的演说,不管能不能说明他内心的用意,但上星期五那一幕戏的主要目标,显然在于孤立波兰。他说了一些似是而非的理由,对波兰展开猛烈的攻击,对它施加强大的压力。德国的独裁者似乎认为,只要他所提出的要求是限于但泽和走廊地带,就可以使英波协定不能实行。他显然希望英国那些过去惯常叫喊〃谁会为捷克斯洛伐克打仗?〃的人现在也会叫喊〃谁会为但泽和走廊地带打仗?〃看来他没有意识到,由于他对慕尼黑协定的背信弃义,已经使英国舆论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由于他的暴行,已经使英国政府尤其是首相在政策上完全改变了。
1934年的德波互不侵犯条约的废除,是一个极其严重和具有极大威胁性的步骤。直到本年1月当里宾特洛甫访问华沙时,他还对这个条约一再加以肯定。这个条约和英德海军条约一样,是按照希特勒的愿望经谈判订立的。它也和海军条约一样,对德国显然是有利的。这两个协定都曾在德国还是弱国的时候使德国地位好转。海军协定事实上等于英国宽恕德国破坏凡尔赛和约的军事条款,因而使斯特雷扎阵线的决定和国联行政院的决定都归于无效。德波协定则使德国的注意力得以集中于奥地利,其后集中于捷克斯洛伐克,使这两个不幸的国家惨遭蹂躏毁灭。德波协定在一定时期内削弱了波兰与法国之间的关系,并使东欧各国之间不能发展利益休戚相关的团结。现在,当这个协定已为德国效过劳之后,就被单方面的行动所抛弃了。波兰得到了暗示,使它知道它现在正处在可能遭受侵略的范围之内。
※※※
英国政府对于它给波兰和罗马尼亚的保证究竟牵涉到什么实际问题,急须加以考虑。这两个保证除非纳入英国同他国达成一个全面的协议的体制之内,否则无一具有军事上的价值。正是为了这个目的,英国驻苏大使和李维诺夫终于在4月15日在莫斯科举行会谈。由于苏联政府过去一直受到那种对待,现在就不能对他们抱有多大的期望了。然而,他们还是在4月16日提出了一个正式建议,主张英、法、苏三国结成相互支援的联合阵线。这个建议的全文没有公开。苏联的建议还主张这三个国家,如果可能的话还加上波兰,要对中欧和东欧受德国侵略威胁的国家提出保证。成立这个协定的障碍,就是这些和苏联同一边界的国家深恐接受了苏联的援助,苏联就将以大军入境的形式来保护它们和抵抗德的侵略,这样一来,苏联就会顺手把它们并入它们所深恶痛绝的苏维埃共产主义体制之内。波兰、罗马尼亚、芬兰和三个波罗的海国家都不知道自己所最害怕的究竟是被德国侵略还是接受苏联的援助。正是这种可怕的抉择,使英法两国的政策陷于瘫痪。
不管怎样,即使在事后看来,英法两国无疑地应该早就接受苏联的建议,宣布成立〃三国同盟〃;至于一旦发生战争时如何进行援助的方法问题,则可留待对共同的敌人作战的盟国之间加以解决。因为在那种情况下,情绪就大不相同了。
战时的盟国,相互之间总会倾向于听从对方的愿望;前线上一打响,战斗激烈,在和平时所不能接受的权宜之计,也将大受欢迎。在这种本来可能已建立的大联盟之中,一个盟国如果没有得到邀请,要把军队开进另一个盟国境内,这恐怕是很不容易的。
可是,张伯伦先生和外交部却被这个难解的难题弄得茫然失措了。在这种紧要关头,时局以这样的速度和这样大的规模急剧地发展的时候,最聪明的办法就是随机应变,走一步是一步。英法苏三国的联盟一定会使1939年的德国大为惶恐不安。即使在那个时候,谁也不能肯定战争就一定不能避免。同盟国方面还可以运用优势的力量采取第二个步骤。它们可以在外交上重新把主动权夺回来。希特勒一方面经不起发动他曾极力反对的东西两线同时进行的战争,另一方面又不能半途而止。那时我们没有使他处在这种尴尬的境地,说起来实在可惜。这种境地很可能送掉他的生命的。政治家的任务,不仅仅是解决容易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往往会自然而然得到解决的。只是当均势发生动摇、力量的对比像在大雾中难以认清的时候,才会出现为挽救世界作出决定的机会。
我们既然已使自己置身于1939年的可怕困境,那我们就要抓住较好的希望,这是最关重要的。即使到了现在,我们还不可能确定斯大林究竟是在什么时候才决定放弃同西方民主国家合作的念头而考虑同希特勒妥协。事实上很可能根本就没有这样的时候。美国国务院根据俘获的德国外交部大宗档案,编辑并且出版了一本名叫《1939年到1941年的纳粹苏联关系》的书,书中倒是告诉我们若干向来不为人们所知的实事。看来早在1939年2月初,两国之间就有过一些接触;
但这些事情几乎可以肯定是属于贸易和商务的问题,这是因为受到慕尼黑事件后捷克斯洛伐克的地位所影响,德苏两国有必要对这些问题进行磋商。在3月中旬,捷克斯洛伐克并入德国,这类问题又更加多了。俄国曾向捷克政府订购斯科达兵工厂的产品,现在斯科达工厂已成为德国的兵工厂,这些合同又该怎么办呢?
德国外交部国务秘书魏茨泽克的记载说明,差不多一年前呈递国书的苏联大使,在4月17日那一天曾对他作第一次的拜访。当时他问起斯科达厂的合同,魏茨泽克说:〃由于外传俄英法三国成立空军协定和类似的事情,在目前把战争物资运给苏联的有利条件尚待开创。〃说到这里,苏联大使立刻把话题由贸易转到政治,他问这位国务秘书对德苏关系有什么想法。魏茨泽克答:〃在我看来,最近苏联报纸并不完全同美国报纸和若干英国报纸那样唱一样的反德调子。〃关于这一点,苏联大使说:意识形态上的分歧既然并不影响俄国和意大利的关系,所以对于德国来说这也不一定是一种障碍。苏联从来没有利用目前德国和西方民主国家之间的摩擦来反对德国,它也不想这么做。在俄国,并不存在不能与德国在正常基础上相处的理由,而从正常关系中就会产生越来越改善的关系。
我们必须认为这次谈话是极端重要的,尤其是考虑到英国大使正在这时和李维诺夫在莫斯科进行会谈以及4月16日苏联正式提出与英法订立〃三国同盟〃的建议。这是俄国脚踏两条船的初次明显举动。从此以后,它就一步一步地一方面运行俄德关系〃正常化〃,另一方面为建立反对德国侵略的〃三国同盟〃进行谈判。
如果,比方说,张伯伦先生在接到俄国的建议就答复说:
〃是的,让我们三个国家团结起来打断希特勒的脊梁骨〃,或者说出类似的话,那么,英国议会就会加以通过,斯大林就会有所领会,而历史的发展就会沿着完全不同的道路进行了。
这条道路无论如何总不会更坏一些。
5月4日我以下列的话来评论当时的局势:
最重要的是不要失掉时机。自从俄国提出建议以来,已过了十天或十二天了。英国人民现在既已牺牲了向来遵守而又很难改变的习惯,接受了征兵制的原则,他们有权和法国一起要求波兰不要在共同事业的道路上设置障碍。我们不仅必须接受同俄国的充分合作,而且必须使立陶宛、拉脱维亚、爱沙尼亚这三个波罗的海国家参加这个大联盟。这三个善战的民族,合起来大概有二十个师的精锐部队。一个友好的俄国给它们提供军火和其他援助是必不可少的。
没有俄国的积极帮助,就无法维持一条反纳粹侵略的东战线。阻止希特勒对东欧的阴谋,是同俄国的利益有着密切的关系的。现在仍然有可能把波罗的海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