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皇太后说话的声音并不高,但说话时的那种罕见的冷峻表情,叫杨太妃看了不寒而栗。几十年的和蔼可亲,突然变成眼前的这副表情,此在她看来,要比她大喊大叫、暴跳如雷还可怕。
“我已经把话说到了尽头。”杨太妃内心惴惴地说。她说这话的当口,有几分惶惑的眼神,仍在窥视着义姐那白大理石般的面孔,“姐姐若不相信,我希望姐姐去听听耿介臣子的见解。不过,姐姐既然召我来这里,我临去之前还要向姐姐提个醒儿:在姐姐面前歌功颂德、急欲劝立者,不一定就忠;在姐姐面前敢吐逆耳之言,疾言劝罢者,不一定怀奸。”
言毕,杨太妃急急地告退而去。刘太后望着悻悻而去的义妹的背影,亦禁不住阵阵忐忑不安起来。自软禁赵元俨以来,劝立七庙者越来越多了,设若将百官中众多的劝立者都看作马屁精,她是一百个想不通,更是不敢苟同。在她看来,像方仲弓这样引经据典有理有据的众多劝立疏奏,决非完全为了取悦于她,而是事实求是的肺腑之言。于是她便心想:汝杨紫嫣不是几番告诫要吾去聆听直臣意见么?那好,自明日始,吾便先从“二府”做起,倘若直臣中的多数亦皆劝立者,看汝还有什么话说?……她正这样思忖着,就见翰林侍读学士兼秘书丞晏殊,又将“二府”六部三十多份请立七庙的疏奏呈了上来。她便道:“晏卿!吾有一事越发困惑,近日请立七庙者日众,有人说这众多的请立者,均是为了奉迎取悦于吾。请卿代为访察,先听听二府大员们对劝立的意见。”
皇太后有托,晏殊岂敢不应?赶巧今宵他设家宴要招待几位辅臣,何不借机倾听一下几位辅臣的心声?但转念再想,又觉这样听来的呼声还不够全面。于是,他转回家里以后,便立刻又写下一张请柬,命人送给了秘阁校理范仲淹……
晏殊的府邸,在蔡河下曲后街,这府邸是十二年前他荣任翰林学士时真宗皇帝赵恒赐给他的。该宅是一座由门屋、厅堂、廊庑、后寝、花园结构精巧的四合院。此四合院原是大将军张令铎居住的,太祖皇帝“杯酒释兵权”之后,随着岁月的流逝,权力的变迁,神童词家晏殊奉诏入居了这宅子。宴府巍峨高耸的“鸟头门”,原是开国大将的特有标志,现在亦物是人非换了主人。是时这里,红墙之内,松柏竹篁、梨花柳絮,摇曳池荷,四季繁花,均应和着神童词家的风格志趣,成了蔡河下曲后街的一道景观。后来,皇太后忍痛割爱贬晏殊只身去了南京,其家眷仆奴均免于随行,甚至连晏府内的十二名年轻歌伎亦不曾遣散。再后来,晏殊奉调返京,先任御史中丞,继而又连连高升,而今已置身于皇帝和皇太后身侧,站在政事堂门口窥望政事堂了。今夜之宴请,正是他将欲跨进政事堂的一次努力。
春夜,东京汴梁的春色温暖且清爽。华灯初上,月色如洗,柳絮轻拂,桃李飘香。在这美妙的夜色里,范仲淹觉得乘车而行是个浪费,枉费了大好的夜色。于是他以步代车,酉时正牌便悠然踱出秘阁,沿着蔡河的堤岸,信步朝晏府走来。
从秘阁至蔡河下曲后街,约有六七里路程。但在范仲淹看来,在清风徐来,岸柳轻拂中沿河漫步,是一种罕有的享受,是临风赏月的好方法。但此时已是春末时节,他身着的却是久坐案台才宜穿的绿色长袍。故而,一旦他意识到可能要迟到的时候,汗水便顺着宽阔的脊背淌了下来,乃至洇湿了长袍的后背。他加快脚步疾行一刻,于喘吁中抬头打量前方不远的晏府,只见门口悬挂着的四盏巨大的花灯上,分别写着:“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天碧银河欲下来”、“月华如水照楼台”等诗句,诗句之简练精妙,书法之奔放遒劲,无不透出晏殊春风得意的潇洒胸襟与词家书生的风流情怀。
范仲淹平静一下呼吸,迈步朝四盏花灯走去。还没有走到门口,就见门前的空地上,停放着几辆朝廷大员中只有宰辅、枢密方可乘坐的金银珠玉装饰的马车,心头先是激灵了一下,心想:莫非今宵……他在宴请宰臣?然而,时间没容他多想,就已经到了晏府门前,然后在几个门丁的热情引导下,他方穿过门屋,便忽闻琴音歌声从厅堂里传了出来。他驻足倾听,歌声清甜柔润,婉转却略带忧伤;细听,歌词仍是: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此乃晏兄成名之作也!”范仲淹暗忖。于是,美的伤感,美的惆怅,美的人生感悟,相伴着涌上了他的心头。
忽然,一声爽朗的笑语,由厅堂门口传出:“哦!希文兄,欢迎,欢迎!”伴着话语,晏殊快步走下了台阶。
范仲淹拱手为礼:“范仲淹向侍读大人请安!”
晏殊上前握住范仲淹的手:“同叔小范兄两岁,此乃天定之数,不可逆转,不可变更。因此,‘侍读大人’之称,不仅折煞了晏殊,亦折煞了友谊啊!人言:友情无高下。以后请范兄还是直呼其名为佳。”
范仲淹为晏殊之诚恳所感动,眼含泪花地笑道:“好,好!谨遵侍读大人之命,以后范仲淹就僭越了……”
忽然,琴音骤停,歌声陡歇,厅堂里突现的宁静,更烘托出了烛光的明亮。范仲淹跟在晏殊身后向厅堂迈进,只见明晃晃、金灿灿、红彤彤十几盏形状各异的花灯将大厅照得光怪陆离,如同梦境一般;一群云鬓高耸、着装艳丽、怀抱丝竹的歌伎,如仙女列阵般地亭亭玉立;居中的宴案上,四位宰执大臣——王曾、吕夷简、鲁宗道和陈尧佐,清一色都身着紫色长袍,在紫色长袍的挤压下,更显示出他绿色长袍的渺小。在宋制的官服中,分紫、红、绿、黑四色,一二品为紫,三四品为红,而绿色和黑色,起码在五品之外。在官品与朝服的强烈对比之下,他顿觉有种无形的压力,使他感到心虚、胆怯与心理和感情上的郁闷。
宰相王曾,五十岁左右,身躯单薄,形容清癯,前凸的宽阔前额,给人以智慧之感。他大概看出了范仲淹的窘迫与不自在,不等晏殊介绍便先开口道:“这位是范公希文先生吧?方进京时匆匆一见,印象颇深;承明殿范先生的慷慨激昂,亦颇给朝廷带来了生机,实乃可敬可嘉啊!”
宰相吕夷简,年方四十五六岁,形容清秀,双目明澈,一对眼眸转动灵活,面色于平和中覆有淡淡的一层冷漠。他与王曾并相,但不论年龄阅历还是殿前排位,均在王曾之下,因此,朝野上下均以次相视之。他见王曾抢先同范仲淹打招呼,便亦主动上前,同范仲淹客气了一番。
同为参知政事的鲁宗道和陈尧佐,均是皇太后近年才选上来的副宰相。鲁宗道为谕德时,家居近酒肆,常就饮肆中。偶有朝廷急召,使者及门,还得到酒肆中找他。有一次,有朋自故乡来,他带朋友去酒肆畅饮,及微醉时,朝廷急召之。使者见他面涨耳赤,二目透红,便问他:“皇太后若怪汝来迟,将何以为对?”他坦然回答:“宗道第以实告!”使者提醒他说:“汝这样讲皇太后会怪罪的,不若另造口实……”他不待使者说完便打断对方说:“饮酒,人之常情;带朋友去酒肆饮,是因我家贫无酒具,只能如是。否则欺君,臣之大罪也,不敢为!”到得金殿,皇太后果诘问之。他跪告其实,太后甚嘉其诚,便屡有擢升,直至参政大臣。
陈尧佐,字希元,乃枢密使陈尧叟之堂弟。其父陈省华,是陈尧叟的叔父。因其兄早年逝世,陈省华养大了陈尧叟。故,陈尧叟视叔父如父,亦以亲弟视陈尧佐。然而,陈尧佐虽出生于豪门大户,却不恃势求进,他正直敢言,以其治绩闻于朝野。通判潮州时,张氏子与母濯于江畔。江中忽现巨鳄,以尾扫张氏子,然后活而食之。张氏目睹子亡而不能救,甚哀。随之,谣言四起,皆言鳄鱼成精,每月即食一子,沿江黎庶闻之,惶惶然不可终日。尧佐闻之甚伤。他一面抚慰张氏,一面命二吏驾舟捕鳄。然,巨鳄甚暴,几次漏网不获。尧佐亲自登舟捕之,终获巨鳄,分而食之。沿江百姓乃得安宁。
陈尧佐知滑州时,河决于滑境。他集木匠造木龙团石投水以止水怒,还筑长堤防洪,人称陈公堤。由于政绩卓著,陈尧佐先后擢知苏州、河南府,又徙并州。是时,汾水暴涨,州民皆忧,陈尧佐率众筑堤植柳数万株,以成柳溪,不但防洪还可灌田。民赖其利,无不赞之。
陈尧佐两次奉调进京,又两次奉调外任,在京,他由知制诰兼史馆修撰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