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想通了这一层关系之后,拉吉柯瓦作出了一个冒险的决定—不再向不丹北部与中国交接的山区撤退,而是全军转向直接冲向不丹皇家军队的阵地。这种被所有人认为是几乎送死的自杀式行动,却出现了几乎戏剧性的结局。不丹皇家陆军配合的在自己的阵地之上打开了数公里宽的一个缺口,让“阿萨姆联合解放阵线”的成员借着夜色的掩护从容突围。虽然在途中不丹军队也频繁的开火,枪炮之声几乎从未断绝。但那不过是一次又一次的朝天开火而已。经过了一夜的“激战”之后,拉吉柯瓦率领着他的部队成功的冲出了包围圈,重新进入了不丹南部的丛林之中。
“与中国共产党的‘长征’相比,我们的这一次战略转移不过是闲庭信步而已。”虽然甩掉了不丹皇家陆军的追击。不过此时的拉吉柯瓦已经不再推崇这种越境攻击的模式,他所要想作的是回到自己的国土上去,放手发动群众建立自己的根据地。在接下来的日子,不丹军队继续尾随“送行”。直到“阿萨姆联合解放阵线”的成员重新进入了印度境内。虽然暂时摆脱了困境,但是摆在拉吉柯瓦面前的道路却依然严峻。印度军队不会放松对他们的围剿,而建立自己的根据地又谈何容易。长期以来“阿萨姆联合解放阵线”所推行的“建立由阿萨姆人自己统治国家”的理念仅在激进的阿萨姆人中拥有市场。对于来自尼泊尔、孟加拉以及印度其他地区的移民来说,他们非但不是解放者,而是屠夫和恐怖分子。甚至出现了由孟加拉移民组建的“孟加拉国联合解放阵线”武装组织,对当地部族的驱逐行动采取以暴抑暴的方式,使当地部族和外来移民的冲突愈发尖锐。而这些阿萨姆人中的既得利益集团更宣称:“阿萨姆人民不要什么独立的阿萨姆,跟反叛军谈判根本就是浪费时间。”
这也就注定了“阿萨姆联合解放阵线”乃至印度东北各邦其他反政府武装一直只能通过搞恐怖袭击来吸引世界的注意。为此拉吉柯瓦也曾苦苦思索过,但是面对着印度东北部各邦现状,拉吉柯瓦扪心自问仅凭自己的智慧很难有所突破。不过在不丹境内得到了中国的“援助”之后一切的问题都变得迎刃而解起来。其实印度东北部各邦的真正矛盾并不在于宗教和民族矛盾,而缘于当地落后的经济以及印度政府所实行的私有化土地制度。无论是当地部族还是外来移民都不过是印度东北各邦这个干涸水池中艰难呼吸的两条鱼,无论他们之间如何互相攻击,最终不过令水池变得更为浑浊而已。要真正实现自己的理想。拉吉柯瓦所要作的首先是发展生产力,为更多的人民谋取福利。
而在以农业为主的印度东北各邦,土地无疑是最为重要的生产工具。与中国相比,印度的土地资源实际上是相对充足的。虽然国土的总体面积略小于中国,但是在印度利于耕种的平原约占国土面积的43%,加上占28%的台地和缓丘。印度全国耕地面积达到了1。41亿公顷,位具世界第一位。但是印度政府所推行带有明显殖民地与封建残余的土地私有制的,土地集中问题依然十分严重,虽然经过了长期的土地改革,却一直并未得到很好解决。印度国内依旧有大量农民没有属于自己的耕地。为此拉吉柯瓦首先便提出了在自己所控制的区域之内推行“耕者有其地”的“印度土改”。将原先由各地农村之中拥有绝对权势的高种姓者手中所握有的大量闲置土地以“赎买”的方式征集回来分配给那些一无所有的农民,以这种方式广泛的获取民众的支持。而受益的人群,
而在与其他武装力量拉吉柯瓦也不单纯限制于阿萨姆人,来自孟加拉和尼伯尔的农民也同样可以从“阿萨姆联合解放阵线”的手中获取同等面积的土地,这也是拉吉柯瓦从《毛泽东选集》中获取的智慧—“统一战线”。虽然在推行之初,这些新的斗争策略也遭遇到了来自内部的“不同声音”,但是经过几年的整合和积累,“阿萨姆联合解放阵线”最终逐步在印缅边境一带建立起了属于自己的武装根据地,而“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的“毛泽东军事思想”更令印度军方几乎无法依靠以往单一军事打击的方式来消灭这支日益成熟的政治力量。
“阿萨姆联合解放阵线”的这一系列作法很快也得到了印度东北部各邦反政府武装的学习和借鉴。长期以来在印度东北地区分离主义运动的活跃着的主体民族,如那加人(Naga)、米佐人(Mizo)、库基人(Kukis)、梅泰人(Meeteis)、博多人(Bodo)也纷纷群起而效仿。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在中印战争开始之前,印度东北部各邦局势的主导权已经从新德里政府的手中转到了各反政府武装的手里,即便没有中国远征军的到来,最终在力量的此消彼长之下,印度政府的力量也将在漫长的拉锯之后,被逐出印度东北部各邦。而由荣波大校所率领的“牙旗”军团的出现,不过是为武器装备相对落后的各反政府武装提供攻击印度军方严密控制的城市和军事要塞的能力。
印度陆军并非没有设想过中国陆军假道缅甸进攻其东北特区的可能。事实上一直处于动荡之中的印度东北各邦一直都是印度陆军预设的主要战场。按照印度陆军总部在战前的推演,在中印两国在马六甲战区展开激战的同时,中国陆军极会可能以2个集团军的兵力从印缅边境从南北两个方向对印度陆军展开钳型攻击。预想之中,中国陆军最可能投入的兵力为成都军区的第13和第14集团军,其中重型装备较多的第13集团军可能从中国云南省的保山和德宏一线越过中缅边境,然后以缅甸的密支那为前进基地,北上进犯印度阿萨姆邦的雷多地区。而以摩托化步兵为主力的第14集团军则可能从云南的瑞丽地区出击,以缅甸的曼德勒为基地,继续向西进入印度的曼尼普尔邦。针对这一情况,印度陆军的部署是放弃国境一线的防守,大踏步的后撤。利用印缅交界地区的地形为中国远征军的补给制造压力,同时在获得来自本土的增援之后,在印度阿萨姆邦首府—迪斯布尔和梅加拉亚邦首府—西隆一线展开决战。
按照印度陆军的如意算盘,这一区域将是中国远征军补给的极限。而印度方面则可以以逸待劳,利用源源不断从本土赶来的兵员和补给展开防御和反攻。最终重演当年中、美、英三国盟军重创日本的英帕尔战役。但是这一充满了理想主义的设想最终没有成为现实,先不论一向重视后勤的中国陆军“向来不打无把握之仗”,印度东北部的战略地位也不足以吸引中国陆军如此兴师动众。在中国人民国防军总参谋部的计划之中,中国陆军只要一个旅级单位的部队便足以扫荡新德里在这一地区的统治。而这一支部队正是中国陆军长期雪藏的精锐—数字化步兵旅“牙旗”。
从1991年的第一次海湾战争开始,在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摧枯拉朽般的攻势面前,世界各国的军事学者都不得不承认人类已经进入了信息化战争时代。而以数字化信息技术为核心,以精确制导武器为骨干的火力打击系统和以电子干扰设备为代表的电子对抗系统,无可争辩的将成为军队未来生存与制胜的重要支柱。对“制信息权”的争夺与对抗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交战双方胜负。而数字化部队更将信息化战争时代舞台上夺目的主角。
所谓“数字化部队”是指以计算机技术为支撑,以数字通信技术联网,使部队从单兵到各级指挥员,在各种形式的战斗、战斗支援和战斗保障系统都具备战场信息的获取、传输及处理功能的新型组织形式。作为这个领域的先行者,美国陆军从1994年拥有第一个数字化试验营到1997年便在欧文堡国家训练中心进行了旅级规模的数字化部队试验演习,最终在伊拉克战争推出了世界第一支数字化实战部队—美国陆军第4机械化步兵师。
与美国陆军的先声夺人相比,世界其他军事强国却显得有些追赶不及。虽然英、法、德、日等国大都成立了数字化部队,但是却都远未到成熟到可以走上战场。而中国陆军在这个领域也只能建立了若干小规模的数字化试验部队埋头猛追。而在中印战争之中如何磨练这些精兵部队,为中国军队未来的发展指明方向则成为了中国军队高层无可回避的问题。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印度东北部是一个最为理想的战场,复杂的地形地貌和犬牙交错的各方势力给了中国陆军一改以往大规模的兵力集结到前沿地带的线式作战形态的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