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阴谋与仕途-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亲征消息传出,举朝震惊。吏部尚书王直率领百官伏地哀求,但英宗固执己见,抱定了先生所说的话一定要听,其他人的话只当放屁的信念,对群臣的劝告一概不理,最后实在听烦了,下令再敢前来劝谏者以煽动军心论处,斩首示众。这很有可能又是出于王振的唆使。视百官如无物,实在令人寒心。

    七月十七日,英宗命其弟郕王朱祁钰留守北京,太监金英辅佐(监视),自己和王振率五十万大军匆忙从北京出发,开始了他和王振的刺激冒险历程。陪同出征的有英国公张辅、成国公朱勇(靖难之役名将朱能之子)、内阁成员曹鼎与张益、兵部尚书邝野等人。这些人大多数没能从那场令人痛心的战争中活着回来。国家培养人材不易,这么多国家栋梁就这么毁在王振和明英宗这两个混蛋手里了。看到皇帝固执地要去送死,给事中鲍辉终于按捺不住心中的气愤,豁出命来拦在路上质问英宗:〃陛下如果想要去自杀就去好了,可是你的社稷和宗庙该怎么办呢?!〃

    明军离京后,北出居庸关,过宣府,向大同进发。大军未至大同,兵士已经乏粮,饥寒交迫,死者满路。加上连日风雨,军心更加动摇。随驾的大臣多次劝明英宗回京。王振一心要建功立业,毫不理会。除了少个皇帝称号,他现在的权势和皇帝也差不了多少了。公侯大臣进见王振,竟然得膝行向前,兵部尚书邝野因触怒〃王皇帝〃被勒令长跪于荒草之中,直到天黑才被赦免。

    也先听说英宗和王振大军到来,佯退,设下口袋等着英宗和王振往里钻。八月一日,明军抵达大同。这时,原大同监军太监郭敬向王振进言,建议停止前进,就此退兵。王振从郭敬那里得知蒙古军队的厉害,又听说蒙古军队正在前边等着他呢,不由得慌了手脚,第二天就下令全军撤退,由紫荆关(今河北涞源)入京。

    撤退就撤退好了,王振偏偏想要皇帝到他的家乡蔚州(蔚州当时属大同府)看看,然后到他家里坐坐。后面有好几万敌人盯着,随时都有可能追上来,你说现在是去观光的时候吗?很难说清楚王振的心理,我们只能说,作为一个肢体不全的残疾人,王振残而不废和出人头地心理要远比正常人强烈的多。

    古人云,富贵不还乡,如衣锦夜行。大多数人都有或轻或重的虚荣心,并在心底存有对自己家庭出身、家庭环境的不满,所以每当在外发达了,就会想到风风光光地回家。除了因为想家,更多的是为了在自己的老乡面前炫耀一番,看到他们改用崇敬或畏惧的眼神看着自己,这种反差带来的内心满足感是其他方式所不具备的。即使在外面混得不怎么样,回家的时候也会冒充一把大款,哪怕因此自己以后在外面要顿顿喝凉水啃馒头也心甘情愿。王振更是如此,他的发达是由他的自残行为带来的,真正有学问、有能力的人哪里用得着走这条路呢?王振偏偏要向别人证明,谁说阉人不男人?阉人也是可以出人头地的,而且要比那些寒窗苦读的人更有出息。

    可是,刚走出四十里的时候,王振忽然想起这五十万大军人踩马踏地,一定会踩坏自己地里的庄稼,立马变了主意,下令改道向宣府撤去,改由居庸关回京。也先在大同周围设下的圈套没派上用场,听说王振和英宗溜了,就日夜兼程紧追上来。

    八月十日,英宗、王振终于赶到了宣府,这时也先也追了上来。英宗派成国公朱勇率兵四万前去拦截,结果四万人马中了也先两万人马的埋伏,竟然全军覆没了。十三日,英宗逃到土木堡(今河北省怀来县东)。这里距离军事重镇怀来仅有二十里,如果抓紧时间入城,也先的骑兵再厉害,也只能〃望城兴叹〃了。

    偏偏王振又跳出来反对。因为他发现自己还有一千多车财物落在了后面(推测一下,这么多财物应该是路上各地官员孝敬的),于是全部人马在土木堡扎营等候。兵部尚书邝野见形势危急,两次奏请英宗迅速入关,留重兵殿后,但奏章都被王振压下不报。邝野拼命闯进行殿,要当面启奏。王振派人拦住,破口大骂:〃你一个读书人懂什么军事?再胡说八道当心你的脑袋!〃邝野义正词严地回答说:〃我乃是为了国家和百姓,不必拿死来吓唬我!〃王振愈加恼怒,喝令武士把他赶了出去。

    最后的希望被王振粉碎了。

    土木之变与北京保卫战

    土木堡只是块荒地而已,没有水源,士兵挖地两丈还见不到水,而距土木堡以南十五里的河流又被瓦剌军占领。明军人马已有两天没喝到水,饥渴难忍,军心更加浮动。

    十五日,也先派使者假意讲和,并指挥军队佯装撤退。明英宗和王振信以为真,立即传令移营就水。明军将士接到命令,争先恐后地跳出壕堑,向河边飞奔。也先立即出动精锐骑兵,从四面八方冲杀而来,大呼〃解甲投刀者不杀〃。明军丧失了斗志,抛枪曳甲,四散奔逃。蒙古骑兵的机动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如虎入羊群,肆意砍杀,漫山遍野到处都是明军的尸体。明英宗率亲军突围不成,下马盘膝面南而坐,被瓦剌军士俘虏。王振也结束了他卑鄙可耻的一生。一说他死于乱军之中,一说他死于护卫将军樊忠之手。这两种死法都是不得好死,出于对坏人的痛恨心理,后一种说法更令人解气。

    稀里糊涂的英宗

    这一仗,明军士兵死伤数十万,随驾的数百名官员战死。〃骡马二十余万,并衣甲器械辎重,尽为也先所得。〃也先大获全胜,押着战利品和英宗凯旋北还。从此,英宗就在蒙古人那里〃做客〃,史书上称为〃英宗北狩〃。手下的几十万将士和几百名官员都战死了,自己却毫发无损地活了下来。明明作了俘虏,偏偏要说成是〃北狩〃,真是好笑。

第五编  夺门之变 第76节:兄弟阋墙(1)

    3。兄弟阋墙

    也先当然不会见好就收,他的目标是一鼓作气地拿下北京。大明帝国首次面临着生死的考验。有赖朱祁钰和于谦领导有方,诸将士用命,大明帝国取得了北京保卫战的胜利,大明王朝转危为安。但是,从得知英宗被俘这一天开始,围绕着皇位的斗争就从没有停止过。历经劫难的朱祁镇好不容易回到了故土,却接着以太上皇的尊贵身份被软禁于南宫达六年之久。权力欲望的支配下,朱祁钰、朱祁镇二人兄弟反目,亲情荡然无存。

    八月十七日,土木之变的消息传到北京,举国震动,群臣在朝堂上痛哭流涕。所有的精锐都损失在土木堡了,北京只剩下不满十万的老弱士卒,拿什么来抵达蒙古大军的攻击?

    面对咄咄逼人的瓦剌军队,郕王朱祁钰召集群臣商议战守大计时,朝廷中出现了对立的两种意见。以翰林侍讲徐珵为首的一些官僚,主张迁都南京。徐珵装模做样地大声说:〃从星象和历法来推算,天命已变,只有南迁才能免去这场灾难。〃以兵部侍郎于谦为首的一批官员则主张坚守北京。于谦听到徐珵鬼话连篇,非常气愤,站出来厉声喝斥:〃主张南迁的人,应该统统推出去斩首。北京乃是天下根本,如果迁都,大势去矣。你们难道没看到宋朝南迁的结局吗?〃

    平心而论,主张南迁的人并非全是因为贪生怕死,因为当时的情形确实非常危急,皇帝被人俘虏了,朝廷几十万精锐大军和几百名朝廷官员都命丧土木堡,大明帝国经此一役,元气大伤。也先挟得胜之势,一鼓作气,直冲北京,确实难以抵御。迁都可以避开也先的锋芒,以图再起,至少可以保住明帝国的半壁江山。但仓促之间南迁,风险也不小,能安全撤到南京的恐怕就只有百官和后宫等人了,黄河一带也将全部丧失,沦为蒙古人的牧场和猎场。至于黄河地区的民众,将不得不任其自生自灭。如果以赌博来打比方的话,徐珵的处理意见实际上是放弃了赌博,以主动认输来保住一小部分赌本。而于谦等人则是舍命一搏,不是输就是赢,根本没有输赢之外的第三种可能。

    值得注意的一点是,抵抗并不就意味着正确,迁都也不等同于错误。但是在讨论中,于谦表现得非常强势,原本正常的讨论被他上纲上线搞成了〃批斗会〃,恐吓、威胁要将持不同意见的同僚处死。虽然于谦的意见最后被证明是正确的,但是这种手段和方式是绝对错误的。不以瑕掩瑜,却也不以瑜掩瑕。北京保卫战后,于谦的这种作风表现得更加明显。这也是于谦之死的一大根源。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