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阴谋与仕途-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擒受辱后还是如此,夺门复辟后仍是如此,一直到死,英宗都不愿相信王振是个祸国殃民的奸臣。这两个人,一个奸诈阴险,一个浅薄固执,王振的大权是明英宗授予的,他肆意妄为,迫害忠良,排除异己,种种不法都是在朱祁镇的眼皮子底下做出的。朱祁镇像个傀儡一样乖乖地陪王振亲征(王振的确是亲征的主角),而后被俘,这一切都是朱祁镇咎由自取。正是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

    在明显的政治恶化过程中,这些大臣的反应和作为是什么?他们为这场悲剧的进展起了哪些作用?我们看到大批官僚丧失气节和立场,拍马溜须,阿谀谄媚,种种行为让人作呕,很难相信这就是饱读圣贤书、一直以道德标榜的圣人门生。工部郎中王佑长得很帅,而且没有胡子,这在当时可是很少见的。他凭着谄媚王振得以升为工部右侍郎。有一次王振问他:〃王侍郎你怎么没长胡子呢?〃王佑厚颜无耻地回答说:〃父亲大人您没长,我这个做儿子的怎么敢长呢?〃无耻到这种地步,王佑也算登峰造极了。

    当然也有一些人奋起抗争了,当然也是下场悲惨(除于谦一人外)。他们是否有能力阻止这一切的发生?他们是满怀憧憬地进行了反击,还是自知这是一条不归路却仍然义无反顾地冲了上去?所有这些都是我们应该考虑的问题。除了以死抗争外,他们为什么没有更好的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以〃三杨〃如此权势威望,在张太皇太后尚在的情况下,为何也不去与王振斗争,眼看王振做大,致有日后之祸?有一日,王振明目张胆地对杨士奇和杨荣说:〃公等为朝廷操劳多年,如今年纪也都大了,应该感到很累了吧。〃让三杨让权的意思再明显不过。杨士奇和杨荣宦海沉浮多年,如何会不明白?杨士奇凛然回答:〃我等精忠为国,死而后已。〃杨荣却回答:〃我们这些人已经老朽,确实应该选择一些年轻人进内阁了。〃王振大喜。事后杨士奇对杨荣的软弱退让很是不满。杨荣解释道:〃王振讨厌我们这些人已经很久了。如果哪天突然从宫中传出让某某人进入内阁的旨意,那我们又能怎么办呢?不如趁现在这个机会选入几个德才兼具者,大家同心协力,那么事情还有可为的机会。〃杨士奇听了后也就同意了。五位顾命大臣乃是国家之栋梁,希望之所在,竟也如此畏首畏尾,出此下策,最终还是没能遏制住王振。

第五编  夺门之变 第74节:飞来横祸(2)

    问题还可以提出很多。王振专权为害只是明代第一次宦官专权,此后的宦官专权还有多次,而且都不逊于王振。我们上面提出的问题在整个明朝都没有得到解决。

    这就是帝国政治制度的致命缺陷——最高权力掌握在一个难以预期的皇帝身上,帝国的文武大臣和民众,乃至国家命运都被动地捆绑在这个皇帝身上。如果这个皇帝雄才大略或者宽厚仁慈,那么帝国说不定还会出现个某某盛世、某某之治什么的。但是如果押在了一个糊涂、荒唐、暴虐的皇帝身上,那么整个帝国都会成为押宝行为的牺牲品。谁应该为这种悲剧负责呢?每个人都可以说出辩解之词,但是每个人都在这场悲剧中扮演了一个角色,都为这场悲剧的发展推波助澜过。所以这种悲剧既是这些权力场中人的悲剧,也是整个中国封建政治制度的悲哀。

    王振是个有〃抱负〃的人。但是他的抱负是获取荣华富贵,而不是造福苍生。如果要对王振讲什么国家利益和忠贞大义,肯定是对牛弹琴。从王振进宫到他得势后的所作所为,我们都会很清楚地看到这一点。在王振的心里,压根就没有什么正义道德观念。他所考虑的,能够让他动心的,是权势,是出人头地,是一呼百应,是所有人见到他都毕恭毕敬。只要能达到这个目的,就没有什么不能做和不敢做的。至于这样做的后果是否有违道德,是否会损害国家利益,是否会导致朝纲败坏,百姓困苦,只要不是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只要不会影响到自己的权威,从来就不是王振所关心的。

    一个非常突出的事例是王振暗中勾结敌国瓦剌,进行走私活动。他唆使党羽、镇守大同的太监郭敬每年私造箭镞数千瓮送给瓦剌,瓦剌则还赠良马作为报答。这可不是两国之间的正常贸易往来。当时瓦剌是明朝的大敌,王振这种行为属于不折不扣的汉奸卖国行为。

    自从被徐达等人撵出大都后,蒙古人一直阴魂不散地缠着大明朝,虽然朱元璋和朱棣或派大将出征,或是亲自出征,而且差不多每次都打得蒙古人抱头鼠窜,但要将蒙古人斩草除根,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蒙古退出中原返回大漠后不久就分成了三大部:鞑靼部、瓦剌部和兀良哈部。正统初年,瓦剌部强盛起来,其首领脱欢统一了瓦剌和鞑靼两大部,拥立元朝皇族后裔脱脱不欢为可汗,自称丞相。正统四年(1439年),脱欢死,其子也先更是精明能干,自称太师淮王,不仅征服了北方蒙古各部,又西征哈密,控制西域要道,东破兀良哈三卫,侵扰辽东,威胁朝鲜,日渐跋扈,成为北方严重的边患。野心勃勃的也先一心想要报仇雪耻,恢复大元江山,于是烽火屡举,边衅不断。

    在具有中国特色的朝贡贸易中,大明王朝本着〃花钱买名声〃的策略,对前来朝贡的人员厚赍赏赐,大做赔本生意。有些国家便瞄上了这条生财之道,动不动带上点土特产什么的就来了,而且一年之中往往来好几次。其中比较积极的有琉球、高丽、安南等,完全把大明王朝当成了下蛋的老母鸡,动不动就跑过来捡鸡蛋。搞得明政府不胜其烦,最后不得不宣布每个国家朝贡的时间限制和人数限制。

    蒙古人也很看好这条生财之道,他们的策略是增加朝贡人数,从最开始的几十人发展到后来的一两千人。这么多人,足够进行一次小规模战役了。明政府不肯当这个〃冤大头〃,多次劝告蒙古方面缩减朝贡人数,也先都当了耳旁风,全没当一回事。

    这样下去,迟早会生出事端来。果然事端就出在正统十四年。

    这一年,也先派出两千人的使团携带马匹进贡,却宣称是三千人,企图冒领朝廷的赏赐。此外,这些马匹是作为聘礼而来的。之所以出现聘礼一事,是因为先前出使瓦剌的使者有一次估计喝醉了,竟迷迷糊糊地擅自答应了也先提出的通婚请求。这种事情可不是闹着玩的。这次瓦剌的使者这次便将通婚一事提了出来。结果,不仅婚没有结成,连自己带来的马也被明政府来了个跳楼吐血大砍价,只给了要价的五分之一。

    也先恼羞成怒。当年七月,也先发兵四路,分别进攻辽东、甘肃、大同和宣府。大同守军出战失利,〃塞外城堡,所至陷没〃。

    边报传来,王振坐不住了,这么大的事情,怎么能少得了自己呢?他极力怂恿明英宗御驾亲征,希望用军功给自己的权势增加一颗砝码。在他看来,这么多年来,明军在对蒙古的战争中几乎从来没有输过,每次蒙古人都被撵着像兔子一样漫山遍野地跑,要打败小小的也先,自然也是手到擒来。我们已经说过,像王振这种人,没有什么事是他不敢做的。他的自信狂妄来源于他的愚昧无知,如果他见过真正的战争,成千上万人刀剑相斫,性命相搏,他肯定就不会这么热情主动地要求陪英宗亲征了(其实是英宗陪他亲征),他肯定情愿安安稳稳地在北京当他的人上人,打死他都不会去亲征。

第五编  夺门之变 第75节:飞来横祸(3)

    没有什么好说的,只能感慨一个人小时候的经历对他今后发展的巨大影响。英宗除了王振的话,谁的话都不听。在王振的煽惑下,亲征的命令很快就发出去了。要求:两日后出发!这可真是太过儿戏了。出征这种事可不像晚饭后外出散步,说走就走,说回来就回来。想当年朱棣亲征蒙古,每次都是慎之又慎,从兵将的调配到粮草的征集,都是久经筹划,这才出兵。时过境迁,英宗、王振亲征给出的准备时间竟然只有两天,这两天够干什么的呢?英宗和王振大概以为这是出去打猎游玩,也先看见朝廷大军来到,就会束手就擒,非常顺从地献上自己的头颅吧?

    亲征消息传出,举朝震惊。吏部尚书王直率领百官伏地哀求,但英宗固执己见,抱定了先生所说的话一定要听,其他人的话只当放屁的信念,对群臣的劝告一概不理,最后实在听烦了,下令再敢前来劝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