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穿梭,忽而欣喜欲狂,忽而如坠冰窖,在这种煎熬中,他变得越来越凶残暴戾。为人臣者自然懂得趋吉避凶的道理,久而久之,再没有人敢冒身家性命危险提议立太子,去触他的霉头。
当大臣面对手中握有生杀予夺大权的皇帝而又无制度保障时,能保护自己、能为自己带来最大利益的便是顺从这位至高无上的皇帝的意志,在顺从中获取利益。对此我们应该表示一定的理解。单个人的力量终究无法对抗整个社会,制度上的缺陷也不能依靠官员的个人道德来加以弥补,更不应指望所有官员抛家舍命去坚持什么原则。
秦王赵政九年(公元前238年),这时赵政还没有统一六国,历史上有名的嫪毐谋反案发生了。嫪毐原是吕不韦送入后宫〃伺候〃太后的替身(阉人身份自然是掩人耳目),入宫后深得太后欢心,还和太后生了两个孩子,后来又被封为长信侯。都到了这份上了,嫪毐还不满足,梦想能过把皇帝瘾,于是开始了蛇吞象的谋划。赵政很快平息了嫪毐的叛乱,将嫪毐车裂处死,夷灭三族,然后将太后迁往萯阳宫软禁起来。平心而论,赵政在处置太后这件事上做得并不过分,但这种处置还是遭到了大臣们的非议。这种非议是很有意思的,他们认定赵政的做法属于不孝之举,要求赵政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以维护他们心目中的伦理道德。赵政早就料到自己的做法会遭到反对,定会有大臣前来劝谏,提前下令:〃敢以太后事谏者,戮而杀之,断其四支,积之阙下!〃但是这么严厉的命令依然没有吓住那些劝谏者,先后有二十七个人前来劝谏,结果都被杀了,尸体就摆放在庭院中给后面劝谏的人看。直到第二十八个人茅焦出现,这件事情才得以圆满解决。茅焦使出连哄带骗的把戏,高帽子一顶接着一顶,这才打动赵政,将太后接回了咸阳,复好如初。因为这一件事,二十七位有勇气的大臣死掉了,赵政丝毫不觉得可惜、心疼或者愧疚。茅焦见赵政时,赵政说的第一句话便是:〃若不见夫积阙下者邪?〃如果不是茅焦说得天花乱坠,他就会成为第二十八位,尔后赵政还会接着杀多少还难说得很。对赵政来讲,人命根本不值钱,他也不会放在心上。
第一编 沙丘之变 第3节:仙药长生(3)
在这种情况下,最适合生存的无疑是那些善于察言观色、见风使舵的人,那些圆滑的、无原则的人,那些抛开道德观念、一切以主上意见为最高标准的人。对此我们不应过度指责。有什么样的制度环境,就会有与这种制度环境相适应的事物。不改变制度环境,寄希望于道德和个人自律,只能是舍本求末,最后必然劳而无功。
翻开中国史书,我们还会发现一个相当有趣的对象值得我们去研究,那就是太子。太子是皇帝的接班人,很多时候太子都是很风光的。这点固然不假,例如皇帝出征的时候,太子可以代替皇帝处理政务,过过皇帝瘾。不过如果我们据此认为太子可以为所欲为,皇帝老大他老二,那便错了。皇帝辛苦,很多时候太子比皇帝还要辛苦。这一点,想必那些有过作二把手经验的读者马上就能心领神会。做得不好固然不对,做得好却也不对。做得不好,皇帝会觉得这个接班人没有能力,不配做接班人。做得好,皇帝又会担心大权旁落,会对自己构成威胁,担心太子会提前主动接班。要让皇帝觉得太子既有能力,又不会构成威胁,做得恰到好处,这个〃度〃的把握真是能愁死人。
北宋淳化五年(994年),太宗赵光义立襄王元侃为太子,改名赵恒。消息传出,京城百姓十分满意,凡是见到赵恒的人都忍不住发出赞叹:〃真社稷之主也!〃太宗闻知,不豫,曰:〃四海心属太子,欲置我何地也?〃寇准明白宋太宗的心理,同样用连哄带骗这一套跟他说:〃陛下择所以付神器者,顾得社稷之主,乃万世之福也。〃宋太宗听得受用,转怒为喜,这件事才就此揭过。
另有一个朱棣的例子。朱棣的皇位经九死一生以武力夺来,来路不正,所以他对皇权十分敏感,时刻担心会有人借鉴自己的成功经验。加上太子朱高炽的〃好兄弟〃朱高燧、朱高煦在旁挑拨离间,朱棣开始瞅着朱高炽越来越不顺眼。当时蒙古骑兵还很活跃,在朱棣外出〃教训〃蒙古骑兵的时候,便由朱高炽留守北京处理政务。这份实习工作凶险万分,弄不好就会满盘皆输,死无葬身之地。虽然朱高炽处处小心谨慎,夹着尾巴做太子,朱棣还是挑到了朱高炽迎驾误时的小错处,将太子东宫的侍从官员统统下狱,以示惩戒。正当朱高炽地位岌岌可危的时候,明史上有名的〃三杨〃中的杨士奇(另两位是杨荣和杨溥)说了一句:〃太子孝敬如初。凡有稽迟,皆臣等罪〃,将所有的责任揽到自己身上,朱棣这才回心转意,不再继续追究。
让我们再回到公子扶苏这里。从平时的迹象以及始皇帝的遗诏来看,扶苏是秦始皇心目中的太子确定无疑。按照宗法制,始皇的十五个儿子中,扶苏身为嫡长子,乃是继承皇位的首选,而且扶苏为人仁孝,口碑也很好。但是扶苏所处的尴尬地位决定了他在继承人问题上也做不了什么,不仅不能催促始皇早日将自己立为太子,相反他得想方设法低调低调再低调。归根到底,皇位是皇帝的私有之物,皇帝可以将它传与任何一个儿子。宗法制是惯例,而不是法律,如果秦始皇硬要这样做,没有人能制止他。扶苏的优点和优势再多,也不具备决定性。真正的决定权在皇帝手里,皇帝不传位于他,他的这些优势、优点就等于零,他唯一能做的就是等待始皇帝的〃恩赐〃。这让人想起了电影《满城尽带黄金甲》中的一句台词:〃天地万物,朕赐给你,才是你的;朕不给,你不能抢。〃这句话虽然是电影虚构,却是始皇心态最好的注脚。
继承人问题关系帝国安危,牵扯到百姓、皇帝、百官和太子四方。百姓一方身份卑微,没有发言权;始皇另有打算,不肯立太子;百官投其所好,趋吉避凶,不敢建议立太子;有资格做太子的扶苏身份尴尬,只能无奈地等待天上掉馅饼。继承人问题就此搁浅。继承人不明而产生的祸患也一直伴随着大秦帝国,直到沙丘之变发生。
选择继承人的关键主要在于始皇。如果他早日确定继承人,就不会有日后沙丘之变的发生。扶苏虽然性格懦弱,总比胡亥要强,对待百姓也会宽厚很多,赵高也会收起他的觊觎之心,李斯也会全心全意配合扶苏治理国家,整个大秦帝国传承下去的可能性是很大的。秦亡的根源不仅在于始皇帝的重徭苛法,也在于他没有早日确定继承人。大秦帝国成于始皇,败于始皇,这样的指责并没有冤枉他。
第一编 沙丘之变 第4节:利生异心(1)
2。利生异心
很快,继承人空缺问题所隐藏的祸患就成为现实。秦王政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十月,始皇第五次外出巡游,不料中途死在沙丘,临终留下遗诏,传位于公子扶苏。本来严密的政治制度因为始皇的猝死产生了巨大的漏洞,巨利现而异心生。
始皇的死亡巡游乃是因为一件看起来颇为玄奥,又有点莫名其妙的事情。
秦王政三十六年(公元前211年)秋,大秦帝国的一个使者在回咸阳的路上被人拦住,拦路者献上一块玉璧,附赠预言一句:〃今年祖龙死。〃使者赶回咸阳,献上玉璧,并将拦路者的预言告知始皇。始皇派人查验这块玉璧,发现竟然是八年前过长江遇风浪所沉之玉玺。那个拦路者出现得神神秘秘,这块玉璧也令人百思不得其解,更令人震惊的是那个拦路者说的神秘预言。究竟如何趋吉避凶、化凶为吉,始皇找来卜筮令,占卜的结果是外出巡游大吉。?
于是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十月,始皇离开咸阳外出巡游,左丞相李斯跟随,右丞相冯去疾留守咸阳。始皇的小儿子胡亥想外出游玩,请求随行,得到始皇的允许。始皇当然想不到,正是他一句毫不在意的允许改变了帝国的整个进程。十一月,始皇巡游到云梦,朝九疑山望祭了舜帝。尔后登会稽山,祭祀大禹。又朝南海立碑刻石,歌颂秦国功业。又渡过长江,北上琅邪(今山东胶县南琅邪台西北)。第二年七月始皇帝一行到达平原津(在今山东省平原县)。在此之前,一切都进行得很顺利。
在平原津,始皇病倒了,至于始皇得的是什么病,是自然生病还是被人下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