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奔波在战争前线-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立刻笼罩了示威人群。烟雾弥漫之处,现场的人们有的捂鼻挡脸, 有的抱头鼠窜,现场陷于极度混乱中。猛然间,我感到眼睛和鼻子又酸又痒又痛, 一股说不出的痛苦已使我涕泪横流、晕头转向。烟雾尚未散尽,部分勇敢的示威者冲上前,向警察投掷石块、瓦块,一时间, 街道上烟雾再次升腾,砖头瓦片四处横飞,有如战场一般。我拥挤在人群中,眼睛几乎睁不开。听着周围嘈杂混乱的脚步声,一股强烈的恐惧感涌上心头。在前线地区第一次遭受这种局面,真不知道随时可能发生什么样的危险,会有什么样的结果。我有些后悔,应该穿上防弹衣。短暂的眩晕之后,职业感提醒我,这是个难得的场面,我必须立即投入战斗。我一手擦着鼻涕眼泪,一只手猛地举起相机,顾不上对焦,冲着正在乘胜追击的防暴警察,“啪啪”按了两下快门。我正摸索着摄影包准备更换镜头时,被旁边跑过的人猛地撞了一下,我的佳能相机连同17mm-35mm 的镜头“咣 ”一声掉在地上。当时的情况已不容我顾其他,我匆忙捡起相机继续拍摄。只是发现取镜框里不时闪出一道白光。等到撤回住处,经孙浩提醒,我才注意到镜头的保护镜被摔裂,镜头边缘也磕得凹陷变形。后来我把此事向摄影部领导汇报,摄影部副主任徐步认真地说:“镜头摔坏了不要紧,自身安全千万别出问题!” 事后,我发现用这只广角镜头拍摄的每张图片,都在左下角留下了一道明晃晃的白光,似乎是在纪念我这段难忘的采访经历。冲突间隙,烟雾散去,我拖着疲倦的身体来到街边店铺,发现几位市民和警察正蹲在地上用水大把大把地冲脸。见我两眼通红、不停地擦着鼻涕眼泪的可怜相,一位好心的穆斯林老人,连忙转身从屋里面抱出一个破旧的罐子。老人将一只又黑又粗的手伸进去,捏了一撮粗盐递到我的嘴前,并示意我张开嘴。我傻乎 80 / 185 乎地张开嘴,老人小心翼翼地把盐放到我的舌头根上,随后又递过一瓢水让我喝下。开始面对老人的这一连串动作,我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儿。等到盐水下肚,我顿时感觉自己的头脑清醒了许多,先前的痛苦症状渐渐消失。“这土法子真灵。”我感激地望着老人,不知该说什么好。老人笑了笑,又跑到一边用同样的方法去帮助其他的“伤员”。正当我在街边休息时,双方的冲突又开始了,警察施放的催泪弹再次炸响。我一边抢拍,一边寻找藏身的位置。突然听到有人喊我的名字,一抬头,看见是失散多时的孙浩,在不远处的楼上焦急地向我招手,让我赶快上楼。我跑到楼门口,看门的老巴就是不让进。匆忙间,我指了指摄影背心胸前写的“China”,老巴半懂不懂地把门打开一条缝将我放了进去。我爬上楼,没找到孙浩,一着急闯进了五层楼的一户人家。征得主人的同意, 我穿着脏兮兮的大皮靴踏过人家的大红地毯,靠近窗前居高临下拍摄。当时正值示威者向警察发动进攻,砖头、瓦块不断地从我眼前飞过。紧张的我直担心示威者急了冲上来,把我拖下去暴打一顿,那可真的无处可逃。其间,杨嘉理正好打来电话,我顾不上多问,只紧张地说了句“正在拍摄‘催泪弹’,一会儿发稿”! 就挂掉了电话。临走时,我硬要塞给主人100 卢比,以感谢人家在危难时“收留”我。可听说我是中国记者,他们就是不收。最后我只好说:“就算是中国朋友给兄弟的孩子们买点糖果吧。”看着我满脸流汗的认真样子,那位不知姓名的青年总算把钱收下。我后悔自己当时太小气,只给人家100 卢比,只相当于10 块多钱人民币。警察与示威者你进我退,你退我进,打起了“拉锯战”,足足僵持了三四个小时。最后,示威者情绪激动地焚烧了美国国旗和美国总统布什的假人像。现场 81 / 185 火光熊熊,浓烟滚滚,我从楼上下来顿感被烤得浑身灼热。突然,有示威者从升腾的烈火中越过,冲向对面的警察设置的警戒线。我条件反射般立即按动快门, 记录下这弥漫着战火硝烟的时刻。我浑身早已湿透,正拎着相机往回走,猛抬头,几位表情十分严肃的青年挡在我面前。我正不知怎么回事,中间一位青年猛地抬起手来,将一只带血的脚趾头伸到我的眼前,我顿时吓了一跳。当我回过味儿来时,旁边的几位记者一拥而上对着脚趾头一通猛拍。“这肯定是示威者表示抗议砍下的。”一位阿拉伯记者边拍边向我解释。我不忍心多拍这种血腥的镜头,也不愿直视青年们愤怒而清冷的目光,拍了两张赶紧转身挤出人群。赶回旅馆,我迅速将这些现场感很强的新闻图片经香港转发回北京。总社摄影部随即将图片发往国内外。香港分社正在当班的港人阿穆看到我发去的照片, 似乎感受到了前方的紧张和危险,他用广味十足的普通话一遍又一遍在电话中提醒我:“千万别靠近,那些人好危险!” 次日,总社总编室再次发来传真,表扬我们在危险关头始终坚守在第一现场, 采访发回大量的生动稿件。我兴奋之余,当即手书一封情况汇报,答复总社和总分社。我在传真中写道:“面对众多外国记者,我是中国记者。我会用自己的实际工作,去维护和捍卫作为新华社记者的荣誉和尊严。” 第九章:差点被拉进喀布尔10 月9 日,战争爆发第三天。估计还会爆发游行示威。我们再次赶往老城的商业中心开伯尔·巴扎。 82 / 185 “千万别越过边界!” 路上,我发现街上的气氛较前日更加紧张。一辆接一辆的军车和警车从眼前浩浩荡荡地驶过。坐在车上的一排排士兵手中端着枪,表情严肃而紧张。听旅馆服务员说,当地政府已下令,禁止举行大规模反战反美一类的抗议示威活动。眼前的场面显然是对着这些活动来的。市中心街头拥挤不堪。我们穿过人流,快速奔向可能出事的地点。可到现场一看,整个街道已被封锁,街道中间停着10 多辆军车,全副武装的士兵拿着枪在车上严密戒备,而每辆军车上都架起机关枪,枪口直对前面的示威者。看到这场景,我的精神头儿立刻来了,三步并做两步地赶过去,举起相机就拍。奇怪的是,我的举动竟然没有受到士兵的阻拦,一位胸前带着一串军衔的军官,走过来象征性地问了两句,就没再管我。我一见没人管了,有点得寸进尺,干脆把相机贴近士兵和机关枪的枪口拍照。“躲远点儿!”开始还面无表情的小胡子士兵,突然说话了,我连忙躲开。联想前日,政府只出动了治安警和防暴警察对付示威者,可现在却是真枪真弹的正规部队,那副架势颇有要打一场恶仗的劲头。面对黑洞洞的“示威式”枪口,示威者似乎感到眼前的局势可能对自己不利,还是有些顾忌和胆怯。他们举行了简单的集会,穆斯林领袖发表演讲,示威者振臂高呼几阵口号之后,便渐渐地和平散去。临走时,他们声言,几天后,他们会举行更大的抗议活动。虽然已到深秋,白沙瓦的天气仍然很炎热。或许是背着的摄影器材太重,或许是东奔西跑太紧张,不一会儿,我身上的衣服包括外面穿的摄影背心都湿透了。我一边擦着脸上的汗水、一边东奔西跑的样子,成了周围老巴们欣赏的“焦点”。也可能他们觉得我一边擦汗一边忙碌的样子好笑,也可能他们平日很少见到我这 83 / 185 种形象的“老外”。傍晚,父亲打来电话,急切问了些情况后,告诫我:“千万别越过边界,咱们和塔利班没有外交关系。如果真被抓住,可就麻烦了!” 美英对阿富汗实施军事打击后没几天,我们在白沙瓦街上采访,突然发现一批打着“WFP(世界粮食计划署的英文简称)”旗帜的车队,浩浩荡荡地向城外驶去。我追着大卡车一路拍摄,一打听,原来那是向阿富汗运送救灾物资的车队。顺着车队过来的方向,我摸到了位于纳扎尔·巴难民营的世界粮食计划署驻白沙瓦办事机构的仓库。听说是来自中国的记者,仓库的巴基斯坦小姐热情地帮我办理采访事宜,并专门派人开车带我来到仓库物资储备处。仓库里一片热火朝天的劳动景象,近百名民工顶着炎炎的烈日,头顶肩扛,紧急地搬运着大袋大袋的粮食物资,那情景犹如我国当年“大干快上”的情形。我也像民工一样立刻投入紧张的战斗,一会儿追着民工们拍,一会儿冲上小山似的粮食堆拍。忽然,我发现一辆即将装满的卡车顶部是个拍摄的好位置,便跑过去让民工把我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