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奔波在战争前线-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天。这一等,我有些着急。原因一,伊斯兰堡可以采访的内容不多;原因二,信息相对闭塞。那些天弄得我整天着急没事干。我这人是个急性子,又天性好动,不怕整天忙忙碌碌干活,就怕坐在屋子里没事儿。在前线采访期间,我恨不得每天都有采访,每天都能向总社发稿。终于等来了一个消息,近两天伊斯兰堡可能会有大规模的游行集会。9 月27 日一大早,我拉上孙浩赶到总统府前大道。此时,道路四周已经戒严,许多士兵和警察端着枪、拎着棍棒在道路两侧的草地和树丛中严密巡视。当时距离“9·11”事件刚刚过去半个月,美国对阿富汗的战争一触即发,国内外局势日益复杂多变。穆沙拉夫政府宣布支持美国即将开始的反恐战争后,遭到国内 57 / 185 的强烈反对,压力重重。政府组织大规模的游行,旨在号召巴基斯坦人民团结一心,支持政府的政策和立场。搞这样大规模的市民集会,危险是存在的。“千万别往人多的地方去,万一发生爆炸还能跑。”孙浩不断地提醒我。孙浩的提醒不无道理,原本治安就不好的巴基斯坦,在这种特殊的时间、地点和背景下举行大规模的市民集会游行,发生危险的可能性是很大的。可是,作为摄影记者,此时此刻,我除了置身于现场, 根本不可能跑到一旁冷眼旁观。相反,我只能有一个选择,就是哪里人多、哪里活动最激烈,就到哪里去。由数万名学生和市民组成的游行队伍从四面八方,浩浩荡荡地汇聚到总统府前的道路广场。游行者不断地挥动国旗、高喊口号。游行者当中最活跃的要属学生,特别是女学生。别看她们平日温文尔雅、腼腆得不敢见人,可如今真如同一群刚刚出笼的鸟,叫着、跳着、笑着,大有欲展翅飞翔的劲头,其活泼自由的本色展露无疑。她们当中有金发飘逸的时尚女郎,有白袍素服、黑纱紧裹的传统女性。面对我的镜头,她们似乎比男孩们更会表现自己,喊的声音最大,手举得最高,表情最丰富。一位站在队伍前面的老者不时地高举双臂呼喊口号。镜头中他振臂高呼口号的形象,颇像电影里高喊“为了新中国前进”的英雄战士黄继光。一位骑在同伴身上的青年高举“我们不要恐怖主义”的横幅,和同伴一起有节奏地唱着歌曲。迎风飘扬的巴基斯坦国旗前,一位用棕灰色头巾将头部、脸部罩得严严的女青年, 不停地晃动着手中的小国旗。镜头中的她,俨然像一座动人的雕塑。那天,伊斯兰堡阳光灿烂,气温足有30 度。广场上旗帜招展、人声鼎沸。游行队伍靠近总统府时,被一排排警察组成的警戒线拦住。我四处寻找着制高点, 58 / 185 来拍摄盛大的场面。正在着急流汗时,恰巧一辆大型洒水车停在了附近,我赶忙跑过去将相机斜挎在身上,不顾一切地爬上去。看到我爬了上去,立刻跟上来了几位记者。见我们几位记者站在高高的车顶居高临下地拍摄,大拨的外国记者蜂拥而上,本来空间很小又不容易站稳的圆车顶上居然站了10 多个人。同行们紧紧站在一起,互相挤靠着按着快门。即使是这样拥挤,当一位日本记者想爬上来时,我还是伸手拉了他一把。帮助别人实际就是帮助自己。何况眼下,大家都是一条战壕的战友。两个多小时的采访结束,我拖着疲倦的身子往回走,猛然发现孙浩坐在路边的台阶上脸色苍白。“老刘,我快不行了!”看着他那副惨像,我心里一震,连忙问怎么回事儿。他说可能是由于连日来过于紧张忙碌,身体有些虚脱。我忙扶着他回到我们住的旅馆,我俩倒在床上没几分钟就睡着了。老许给我们打了多次电话没有听到回声,担心我们出事儿,赶紧从分社跑过来。一进门,看到我俩四仰八叉的昏睡模样,以为我们被人灌了迷魂汤。“我都准备报警啦!”老许后来开玩笑说。【图片说明】阿富汗塔利班驻伊斯兰堡使馆前,我拍下抵达前线后的第一张照片。美国驻伊斯兰堡使馆前,警惕的保安发现我藏在车里偷拍照片。看到我的镜头,卡车后斗里的阿富汗难民儿童感觉很好奇。联合国难民事务署驻白沙瓦办事处门前戒备森严边防警察面前不远处的阿富汗东部山区:后来成为战争最为激烈的地方。从阿富汗境内驶来的大货车进入巴境内时,接受边防检查。距离阿富汗不到2 公里的曼查尼(Mancheni)哨卡,警察和当地百姓喝茶。当地市民举行示威游行,高喊反战反美口号。天天趴在旅馆前台发稿,我同经理纳迪姆(左一)和管理员法努克混得很熟。巴基斯坦总统府前,士兵在临时搭起的掩体中站岗。位于巴基斯坦南部城市拉合尔靠近印度的边境哨卡,一位巴基斯坦士兵(右) 望着对面的印度士兵。巴印之间始终处于军事对峙状态。外国机构办公的国际大厦前,保安用探测器仔细检查进出的车辆。在伊斯兰堡举行的“团结日”集会上,一位女士不停地摇动着一面小国旗。 59 / 185 第六章:难民营里过中秋10 月1 日,在伊斯兰堡拿到签证的当天中午,我迫不及待地和孙浩一起,第二次奔赴白沙瓦采访。当我们行至旁遮普省与西北边境省交界处时,突然发现路边不远的山包下有几顶灰旧帐篷,像是新冒出来的。我们迅速调头。过去一问,果然那些帐蓬是刚刚从边境线附近迁来的阿富汗难民搭建的。我俩拿出照相机靠近他们。一位长胡子的穆斯林老人严肃地摆手拒绝,示意我们赶快离开。我俩当然不肯就此罢休。正寻机抓拍时,一群大大小小的孩子围了上来。想到先前的遭遇,我警觉了许多。望着孩子们好奇的眼神,我灵机一动,心生一计。“Hello,look(来看看)!”我一边拍摄,一边招呼孩子们欣赏我数码相机中他们的“光辉形象”。这一招果然令他们兴奋,一个个围着我,伸着脖子、瞪大眼睛看个没完。可我也被自己设下的圈套牢牢套住。一二十个孩子不停地拉出中国功夫的架势让我拍照,然后一窝蜂地冲上来抢扯着相机要看照片。我俨然成了他们的“公共”摄影师,既要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又要左右躲闪,以免他们的乱冲乱撞弄坏器材。猛然间,我右侧的太阳穴被一个孩子的胳膊重重地撞击了一下,直撞得我眼冒金花,捂着太阳穴懵了好一会儿。有些气急败坏的我抡起拳头朝着他挥过去,吓得那孩子抱头跑去。我不敢再和孩子们“套近乎”,绷起脸连哄带吓总算摆脱了孩子们的纠缠, 躲到远处,换上长镜头改成远距离抓拍。这时,正值夕阳西下时分,几位阿富汗妇女头顶水罐穿过树林,慢慢走向破旧的帐篷;老人和妇女坐在杂草丛生的地上生火煮饭,袅袅炊烟从帐篷间缕缕升 60 / 185 起;荒凉的草地上,一个孤独的小男孩久久地注视着缓缓西下的夕阳。洒满落日余晖的山路上,一名失去双腿的父亲安详地坐在轮椅上,旁边满脸稚气的儿子推着车向我走来。突然,推车的孩子伸出双臂,做出一副准备飞翔的姿势,我立刻按动快门,记录下这个令人难忘的父与子、战争与和平的珍贵瞬间。后来,我拍摄的包括这张名为《父与子》在内的新闻图片被多家报纸和杂志采用。曾经有过在非洲战乱中冒险采访经历的同事王继雨和我开玩笑说:“你的照片已经超过美联社了!” 晚上,我们重新回到以前住过的小旅馆。管理员法努克(Farook)用普什图族亲戚朋友见面行拥抱、吻腮礼的方式,抱着我们亲热了好半天。深夜10 点多钟,我们在网吧发完稿,拖着疲惫的身子回旅馆。猛抬头,只见一轮明月挂在空中。“今天可是中秋,咱哥俩也该过过节吧?”孙浩像刚醒过盹来似的对我说。我俩一拍即合,立即分头准备。我从箱子里翻出一盒从香港带来的沙丁鱼罐头, 孙浩从外面买来两瓶汽水,旅馆伙计给我们做了咖喱牛肉、洋葱沙拉和几张馕(类似中国北方的大烙饼),这点儿东西竟把我屋里的破旧茶几堆得满满的。我们正忙着准备,突然听到有人敲门,开门一看是旅馆的小伙计端来一个精致的奶油蛋糕。看到我俩满脸疑惑的样子,小伙计乐呵呵地说,是有心的法努克专门定做的, 祝中国朋友“节日快乐”。“来,干杯!”我俩举起汽水瓶碰了一下,相互笑了笑,似乎想说点儿什么, 可话到嘴边又没说出来。借助房子昏暗的灯光,我俩闷头吃起来。“总该祝点儿什么吧?”孙浩忍不住问我。我想了想深沉地说:“就祝我俩平平安安吧!” 难民营历险 61 / 185 在一般人的想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