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奔波在战争前线-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浊小A奶熘械弥馕恍招さ墓媚锢醋孕陆诼衬酒耄≡谡饫镆槐咦雒骋滓槐哐в⒂铮院蟮矫拦⒄棺鲎急浮K钢概员叩纳倌晁担骸 罢馐俏业挠⒂锢鲜Α!笨次也唤獾难樱俏簧倌曛鞫春臀掖蛘泻簦⒑臀姨教值鼻暗慕粽啪质啤K担骸罢娌幌M⒏缓乖俅蛘獭!苯惶钢校难劾锍渎苏飧瞿昙筒桓糜械挠锹恰Pば〗闼担蛭质平粽牛柑炀鸵毓7质质币辉俑娼胛遥骸鞍咨惩吆苈遥蜃⒁獍踩!彼闹龈廊梦腋卸撕冒胩臁A盗挡簧岬馗姹鹆酥泄媚铮易铣鲎獬担笏净把罢矣涡惺就薄�48 / 185 “到什么地方?”司机满脸疑惑地问。“去游行的地方!”我大声重复一遍。“游行在哪里?”司机仍然客气地问。我有些不耐烦,干脆说:“市中心,闹市区。” 司机不好再问,可看他皱着眉的样子,肯定在想:“这人八成有问题。” 在内地,采访拍摄“游行示威”之类的活动机会很少,人们多是从报纸、电视上看外国的有关报道。我在香港驻站的两年中,也有过这类的采访,可那毕竟是在和平环境中以和平方式进行的。眼下战争在即,与之相关的抗议示威活动不仅有新闻,也应该更有“看头”。按照我稀里糊涂的指令,司机将车开到老城市中心后开始来回“转圈儿”。如果是在北京,司机拉着这么转,我早就急了。可现在我反而挺兴奋,两只眼睛不住地东张西望。市中心的建筑拥挤、街道狭窄,来来往往的汽车、摩托车、大马车、自行车,和行人拥挤在一起,显得很混乱。大约转了一两个小时,车子来到一处交通十分拥挤的路段。猛然间,我发现不远处清真寺旁边的广场上,聚集着大批身穿深蓝色警服、手持盾牌、枪支及警棒的防暴警察。“这里肯定有事儿。”我赶紧让司机停车,随即跳下车向广场跑过去。我刚摆开架式,准备拍些防暴警察休息的照片,突然传来几声哨响,只见警察们立刻抄起各自的“家伙”,奔向街道。我也紧跟着追过去。由成百上千名穆斯林组成的游行队伍浩浩荡荡地向前行进着。他们打着各种旗帜、横幅,不时地高喊着听不懂的口号。我立即迅速钻过人群,赶至游行队伍的最前面,一边倒退着,一边换上广角镜头拍下这些难得的镜头。此时,我清楚地看到了示威者打出的标语,上面写着“拉登、奥马尔是穆斯林的伟大英雄”, “布什是穆斯林的敌人”,“反对战争”之类的内容。标语旁不仅有拉登、奥马尔的大幅画像,也有布什的假人像。那个用破布和稻草捆扎的假人,似乎绑得不够49 / 185 结实,看上去他的脖子总往下耷拉,旁边的小伙子还边走边不时地把他的头掰起来,好让人们看清“美帝国主义的真面目”。示威队伍行进至一处十字路口时突然停下,一位穆斯林领袖站在高凳上,情绪激动地发表起演讲,并带领示威者挥动拳头,高喊口号。示威者的情绪也随之变得更加激动,特别是面对那些高头大马的欧美记者,他们表现得尤为愤怒,仿佛是欧美记者即将“对阿富汗发动战争”似的。现场的参与者和围观者越聚越多,数十名记者也你推我挤,争着抢占有利地位。与身材高大的西方记者相比,我这相对单薄的身体实在占不到便宜,人家一使劲,我就被挤到一边。突然,人群中又是一阵骚动,在闪开的一块空地上,有人在泼洒汽油,点燃了美国国旗和美国总统布什的假人像。一些人将燃烧的旗帜和假人像到处挥舞, 还不时有示威者冲上去用脚踢、用棒打,吓得四周的市民和记者直往后退,场面一度混乱不堪。我挤在人群的前面,一边拍照,一边躲闪四处飞溅的火花,脸被熏烤得炙热难忍,浑身大汗淋漓。恍惚间,我似乎是置身在1996 年内蒙古森林大火的火灾现场采访,所不同的是那时身边有森林警察,可眼下却是我孤身一人。随着美国国旗和“布什总统”灰飞烟灭,现场气氛逐渐平静下来。我定定神, 又奔过去拍摄附近戒备的防暴警察。一位军官模样的警察跑过来严肃地讯问我, 我赶紧堆起微笑,连说几个“ChinaPhotographer(中国摄影记者)”,对方听到“China”,脸上立刻“多云转晴”,并高兴地说:“Goodfriend,OK(好朋友, 没问题)!” 在巴采访的日子里, 我使用频率最多的英文词就是“ChinaPhotographer”,这为采访带来不少方便。采访间隙,我想知道参加游行的人数。问一个当地记者,他说有上千,游行50 / 185 者说几千。一位美国记者则讽刺地说:“最多几百人!”看他的那副表情,想必是正在为他们的国旗和“总统”被烧而生气。紧张的采访结束后,我猛地想起,刚才由于一时心急,下车时忘了和司机约定集合地点,便赶紧撒腿往回跑。等我跑到下车的地方四处张望时,猛然间听到后面有人叫“Liu、Liu”,我惊讶地回头,原来司机就跟在身后。我俩相对一笑, 立即开车赶回旅馆发稿。不久,我便将照片发回了总社。这是阿富汗局势爆发以来,新华社从前线地区发出的最早一批有关反战抗议活动的传真照片。晚上和孙浩聊天,他说刚和远在美国的妻子通过电话,她对孙浩在前线采访很担心,并让他建议我改个名字。“改什么名字?”我被孙浩的话弄得有点儿糊涂。“把‘刘卫兵’改成‘刘卫浩’。”孙浩正儿八经地说。“什么意思?”我一时反应不过来。“刘卫兵保卫孙浩啊!”孙浩得意洋洋地解释后,连夸他老婆“聪明”。第五章:艰难的穆沙拉夫几天后,由于在巴基斯坦的签证期届满,我不得不暂时撤回伊斯兰堡重新办理续签手续。与相对热闹拥挤的白沙瓦相比,伊斯兰堡表面上要平静得多。位于巴基斯坦东北部的伊斯兰堡,据1998 年普查结果,人口约80 万,1959 年接替卡拉奇成为首都。像南亚许多城市一样,伊斯兰堡城市面积不大,没有太多的高层建筑,整个城市被绿树草坪覆盖。由于城市地广人稀,平时街头显得较为清净,习惯了大城市拥挤热闹的我,一开始并不适应这里的生活节奏。按同事的话讲,这里是个“适合于度假、养老的地方”。51 / 185 记得1995 年底,我刚结婚不到一星期,便随当时的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乔石出访巴基斯坦、埃及、印度和希腊4 国,第一站就是伊斯兰堡。由于当时采访任务繁重,几乎没有时间好好看看这座城市,只记得城市很幽静,楼房不高, 据说最高的建筑是不超过10 层楼高的马里奥特宾馆。当时我既是新华社的记者, 也是中国政府代表团中惟一的摄影记者。我的任务不仅要负责采访发稿,同时还肩负着为代表团拍摄各种活动资料的任务。为此,我又要充当领导同志的“私人摄影师”的角色。按照国外的规矩,在一些不公开报道的外事访问中,只有私人摄影师才被允许进入外国政要的私家地方。因此,这一角色使我有机会见识到更多的场面和更多的外国政要。当时,我曾随同乔石委员长到巴基斯坦总理贝·布托官邸访问。位于半山上的官邸别墅非常气派,里面的装饰摆设也非常讲究,属于欧陆风格。我感觉到, 可能由于曾在欧洲待过的缘故,她身上的气质是本土与西方结合的。巴基斯坦人对布托褒贬不一,有人称赞她大胆改革、敢于创新;也有人说她贪污腐化,把国家财产据为己有。访问中,另外一件事让我记忆深刻。一天,时任巴基斯坦总统的莱·加利在伊斯兰堡总统府会见乔石委员长。记者提前到场准备,可眼见会见就要开始,几位工作人员还在会议室里不慌不忙地布置、擦拭桌椅。从那时起, 我印象中的巴基斯坦人,除了对中国人非常友好之外,还有些“慢性子”。此后,到巴基斯坦南部城市卡拉奇的采访倒是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当时一进城,我就有些吃惊。大街上竟有全副武装的士兵架着机关枪在掩体里戒备,而装甲车竟在闹市街头大摇大摆地来回巡逻。我们住进宾馆后,晚上一开门时又吓了我一跳,我的房间门口竟然坐着两个手持冲锋枪的黑脸大兵。起初我以为是发生了什么突发事件,专门派来军警调查处理。后来中央警卫局的朋友告诉我,这52 / 185 些士兵是专门派来保护我们中国代表团的。于是,巴基斯坦又给我留下了相对动荡的印象。“9·11”事件爆发后,伊斯兰堡变得更不平静。这个并不起眼的南亚城市几乎一夜之间变成了反恐战争的前线,成为名副其实�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