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朵丽丝.莱辛小说集-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她的作品远在人们热烈地讨论这些问题之前就早已反映了问题的种种。有论
者认为,她作品中预言的口吻是她最具创意的特质,她对地球的悲观看法因
而尤为令人担忧(见Whitt…aker,R。DorisLessing。London:Macmillan,
1988,p13.)。

本集收录的14 篇短篇小说选自莱辛的《小说集》(Stories),1980 年
出版。这14 篇小说大多写于五六十年代,属于她较早期的作品,当中除了
《天堂里的上帝之眼》(The Eve of God in Par-adise)和《危城纪买》
(Report on the ThreatenedCity)。。 ,主要都是讲述女人和男人的故事。

作品的解读和诠释因人而异,不同的读者有不同的诠释本是自然之事。
莱辛最富盛名的长篇小说《金色的笔记本》,有人从中只看到了男女两性之
间的争斗;有人只看到了政治的一面;也有人只看到了疯狂这一主题(见莱
辛“The Golden Notebook”序言。)。这和盲人摸象的情况类似,每人只摸到
了象的一部分。而莱辛的作品不但主题多元,且写作技巧变化多端,读者要
摸索这种活力和动力兼具的“飞象”更是困难重重。

而文化背景不同的译文读者透过译文如何探索这种异国“飞象”更是
一大问题。就译者来说,能够做到不把“飞象”翻译成“飞牛”或“飞虎”
已不容易,译文读者要如何理解和诠释,实非译者所能主导。何况就如莱辛
所说,只有具有生命力的作品才能刺激读者的思考和探讨,而作品的生命力
在于其结构、形式和意图。作品有如活生生的有机体,本不应解开,一旦解
开,作品出失去其刺激之处。但在跨语言、跨文化的翻译中,读者由于文化、
历史、知识背景的差异,信息流失的情况可能较为严重,甚至容易产生歧解
或误解。下面就莱辛这14 篇小说,选择信息流失情况可能较为严重的几个


问题,加以分析讨论。

莱辛虽不喜欢自己的作品给标上女性主义的标签,但女性的问题无疑
是她作品的重要主题之一。只是她讨论的不只是女性所遭受的不平等、男性
的粗暴、不忠而已,她的作品也探讨爱情的真义;女人与事业、家庭、婚姻
的关系,女人与女人以及女人与男人的关系,尤其是女性的成长和醒悟,以
及最终的“自由”。

近代欧洲自从法国大革命之后,人们追求自由和平等,但女性在法律
上获得和男性平等的地位只是近年之事。欧美女性主义从历史、社会、政治、
经济、语言各种角度探讨男女不平等的问题,提倡妇女解放运动。七十年代
的美国妇女运动分子将莱辛的作品,尤其是《金色的笔记本》视为妇女运动
的先驱。但莱辛说她虽绝不会不支持妇女运动,也十分理解妇解分子所采取
的激烈手段,但她的作品并不是妇解的号角(见莱辛“TheGolden Notebook” 
序言。)。换句话说,她探讨的虽是女性的问题,但她的主人公并不嘶声竭力
高呼女性的不平等地位,也不是和男性开战。本集故事中的女主人公虽有遭
男人遗弃的怨妇(《男人间》),有遇人“不淑”的痴情女(《二奶》),有无故
遭人骚扰的妇人(《天台上的女人》),但也有让男人神魂颠倒的贵妇人(《女
人》)和弃绝男人的女人(《我如何最终把心给丢了》)。此外,故事中虽有遭
家人遗弃的老妇人(《老妇人和她的猫》),有遭小男孩强暴的老太太(《佛特
斯球太太》),有因家庭、子女、婚姻丧失创作力、甚至生命的妇人(《一个
男人和两个女人》、《十九号房》),但也有最终勇敢表达自我的妇人(《爱的
习惯》),或自始至终都保持独立自主的女性(《吾友茱蒂丝》)。在这些故事
中,有高高在上的男人,有朝三暮四的男人,也有暴跳如雷毫无涵养的男人,
但他们不一定都是站在女性敌对的位置上。女性固然身受种种压力和苦恼,
男性何尝不是,问题在于人人都想把自身的烦恼与创伤扔给对方(例如《我
如何最终把心给丢了》中的女主人公手中握着的心),谁也不会想到主动去
接取别人手中握着的心(烦恼与创伤)。有人认为《金色笔记本》中的男人
都十分可恶,莱辛则说他们都很好(terrific)。问题可能不在于好、坏那
么简单,分辨好坏也不是问题的重点,重要的是人在现实社会的压力下如何
寻找自我,如何认定自己的身份(有别于妻子、母亲、情妇),乃至如何走
出自我,找寻“自由”。而女性和男性也可合作无间,在创作上达至完美的
结合(《爱的习惯》中的男女街童)。

莱辛这些有关女性的问题、个人寻求自由的主题,也出现在她的许多
其他作品中,以及英国文学史上某些作家的作品之中,构成茱莉·克丽丝蒂
瓦(J.Kristiv…a)所说的“互文关系”。文本(text)可单指某一作品,
也可泛指一切文化结构。文本与文本之间构成千丝万缕的关系,隐含了许多
信息,产生信息的空隙现象。例如,《十九号房》和《我如何最终把心给丢
了》都出现了疯女人:前者的女主人公苏珊在镜中看到的疯女人和后者的女
主人公“我”在火车上看到的。这种“疯狂”的主题在英国文学中并不罕见,
早如勃朗特的《简爱》。而这也是文学批评上所谓的“他者”;人将自己投射
到无意识之中,两者互动。苏珊和镜中的疯女人,以及《我如何最终把心给
丢了》的“我”和火车上的疯女人可以视为一个人的两面。对具有英国文学
背景知识的读者来说,这种关联并不难理解。但读者如缺乏此种互文关系的
知识,就无法掌握其中所隐含的意义。

至于有关女性的基本观点,与莱辛的作品关系较明显的英国文学史上


其他的女性作家有乔治·艾略特(George Elliot)、夏绿蒂·勃朗特(Charlotte 
Bronte)。。 、维吉尼亚·伍尔夫(VirginiaWoolf),尤其是伍尔夫。

女性主义按其基本理论可粗分两种:男女同体主义(androgyny)与实
质主义(essentialism)。前者主张不管男性或女性,每个人的生理、心理
结构、语言都含有阴阳两种成份,完美的人格在于两性完美合作无间。后者
强调男女生理上实质的不同,以及为男性所主导的社会,甚至历史,对女性
所造成的种种不公(参见周英雄,《小说·历史·心理·人物》,台北:东大
图书公司,1989,189208 页。)。就男女同体合作无间,以及女性争取空
间、争取机会表达自我这两点来看,莱辛的作品即使不是一脉相承伍尔夫,
相似之处也是有迹可寻。

《爱的习惯》夫妻老少配,女主人公不论年龄、学养、社会地位、经
济条件都和男主人公乔治有一大段距离,两人的生活从新婚蜜月开始即出现
不调和。但另一方面,她在歌舞表演上,却找到了她的另一半,两人合作无
间,一男一女,或说半男半女,或说不男不女,两人甚至男女角色对调,完
成美满的演出。当然,这只是舞台上的演出,在现实生活中,两人由于种种
的原因,并不能如伍尔夫笔下一同进入计程车的男女,让观者分割为二的心
顿然化为一体(伍尔夫原文的译文是:毫无疑问,我一看到一男一女进入一
部计程车,我的心本来是分割为二的,这下显然融合为一体。最明显的原因
不外:男女合作是最自然不过的事。参见上注,199 页。)。另外,在莱辛的
《一封未投邮的情书》中,女主角说,她大可告诉人家“我是艺术家,因此
是男女同体。”或是,“我在身体里创造了个男人,和我的女人配对。”她在
偶然间见到情书中的假想情人之后,想象自已是一张帐篷、一块天空、一个
房间、一池水、一个世界、一片空间,两人共处其中,融为一体。而她第二
天的表演将再创艺术高峰,达到男女同体的最高境界。

男女同体并不是伍尔夫作品中男女关系的唯一看法,她的作品也反映
实质主义女性受屈的一面,例如《自己的房间》(ARoom of One's Own)当
中一篇《莎士比亚的妹妹》(Shakespeare's Sister)。。 ,叙述女性即使才华出
众,在男性为主的社会里,也没有表现的机会和条件。而女性要想写作,最
基本的条件是拥有属于自己的房间和每年固定的收入。伍尔夫这个房间和固
定收入的观念,在莱辛的作品中并不罕见,较为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