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延吉县,1932年春,在依兰沟和老头沟成立了两支游击队,后吸收花莲里赤卫队及山林队,于1933年1月成立了延吉县游击大队,大队长朴东根,政委朴吉,分3个中队,130余人。
在以上游击队的基础上,1933年春,东满特委组成东满游击队,王德泰任大队长,各县游击队编为中队,总计200多人,枪械80余支。并在4县地区建立了10块抗日游击根据地。
在吉东地区,先后组成了绥宁救国游击军、饶河农工义勇军、密山游击队、宁安游击队等。
绥宁救国游击军:1932年冬王德林救国军趋于瓦解,绥宁中心县委决定将李延禄领导下的补充第1团和赤卫2团3营从救国军脱离出来,于1933年1月组成抗日游击总队,后联合救国军王毓峰、冯宁臣部;成立“东北抗日救国游击军”,李延禄任司令、孟经清任政委、张建东任参谋长,下辖3个团,2个独立营和1个游击支队,全军共800余人。后转进密山地区。
宁安游击队:1932年4月,党派周保中到宁安开展抗日斗争。5月宁安中心县委组建了绥宁工农义勇军,不久加入了汪清游击队。同时派人到抗日队伍“平南洋”中开展工作。1933年5月,将其改编为“宁安工农义务队”,大队长李荆璞,下辖6个分队。1934年2月,周保中联合救国军柴世荣部等,与宁安工农义务队组成“绥宁反日同盟军”。5月宁安县委又组建了宁安反日游击队。一度受挫,8月重建,队长马连山,政治指导员陈翰章,有队员62人。
饶河农工义勇军:1932年10月,在饶河县委的领导下,组成了以崔石泉为首的6人特务队。1933年4月发展到40余人,在大叶沟成立了“饶河农工义勇军”,崔石泉任队长,金文亨为政治部主任。不久加入救国军高禹民部,编为第1 旅特务营。1934年2月重新独立,改为“饶河民众反日游击队”, 成为活跃在虎饶地区的抗日中坚力量。
密山游击队:在密山一带;中共密山县委于1934年3月20日组建了密山游击队;队长张宝山。队员34名。不久;张宝山叛逃;改由周子岐任队长。
在北满地区,党创建的抗日武装主要有巴彦游击队、珠河游击队、汤原游击队、海伦游击队等。
第四部分:刺刀下的“新国家”围剿抗日武装第2期(2)
巴彦游击队:共产党员张甲洲回故乡发动抗日,于1932年5 月组成“东北工农义勇军”江北骑兵独立师,下设2个中队,200余人。6 月满洲省委派军委书记赵尚志等人帮助整顿队伍,赵任参谋长,下辖3个大队和1个模范队。8月攻下巴彦县城时达700人。11月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36军江北独立师”,张甲洲任师长,赵尚志任政治部主任,辖3个团。后屡遭挫折,年末减至70余人。
珠河游击队:1933年春赵尚志到义勇军孙朝阳部工作,任参谋长。同年秋孙部溃败,赵等7人携枪到达珠河。在县委的支援下,于10 月在三股流组建了“珠河反日游击队”,全队13人,赵尚志任队长。年底发展到70余人,辖5个中队。1934年6月改编为“东北反日游击队哈东支队”,赵尚志任支队司令,李兆麟任政委,辖3个总队及直属部队,共400多人。
汤原游击队:1932年10月,汤原中心县委在省委秘书长冯仲云的帮助下,以反日同盟会为基础,成立了“红33军汤原游击中队”,中队长李福臣,辖3个小队,由党团员40余人组成。不久受挫溃散。1933年1月重建,一度发展到60余人,又遭失败。是年冬在县委书记夏云杰的领导下,第3次建立“汤原反日游击队”,戴鸿宾任队长,夏云杰任政委。由80人很快发展到600 余人。
海伦游击队:1932年夏党派人策动伪军哗变,组成以顾风为首的抗日义勇军,编成1团,约200人。不久顾风牺牲,队伍瓦解。1934年春,党员孙玉久将义勇军“全友”队改编为海伦游击队,发展到200余人。1935 年春夏海伦县委派张云峰争取“明山”、“草上飞”两支队伍,组成另一支海伦游击队,共百余人。后张云峰牺牲,队伍溃散。
中国共产党直接组织和领导的抗日游击队,至1934年建成15支,活跃于东三省各地,虽然人数不多,武器也较差,在当时的抗日队伍的总数中微不足道,但党的领导有明确的政治纲领,组织纪律严明,个人的政治素质较好。为后来党建立统一战线,发展抗日武装奠定了基础。
3东北人民革命军的建立
1933年初,中共中央发表了《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入华北愿在三条件下与全国各军队共同抗日宣言》(简称《“一·一七”宣言》),又发出了《给满洲各级党部及全体党员的信》(简称《“一·二六”指示信》),提出了建立全民族抗日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满洲省委在5月和7月做出决议,表示接受中央的新策略。从而把东北抗日游击战争推向了一个新阶段。自1933年9月至1936年2月,相继建立了东北人民革命军第1~6军。
东北人民革命军第1军:1933年夏,磐石游击队与义勇军、 山林队组成了“联合参谋处”,9月18日正式改编为“东北人民革命军第1军独立师”,辖2个团等,约300人。10月海龙游击队也加入独立师。1934年2月,独立师与另外16支抗日队伍代表在临江县三岔子附近召开会议,决定成立“抗日联合军总指挥部”。杨靖宇为总指挥,除独立师外,其他队伍编成8个支队。11月中共南满临时特委成立,正式组成“东北人民革命军第1军”,军长兼政委杨靖宇,政治部主任宋铁岩,参谋长朴宗翰,辖两个师约800人。活动于临江、通化、新宾、江 、金川、抚松等南满地区。
东北人民革命军第2军:1934年3月东满特委在延吉县张芝营召开会议,决定将4县游击队合编为东北人民革命军第2军独立师,朱镇任师长、王德泰任政委,辖4个团,约900余人。同年秋与10余支抗日武装联合, 成立了“东满抗日联合军指挥部”,推王德泰为指挥,朱云光为副指挥。1935年5 月独立师正式扩编为东北人民革命军第2军,军长王德泰,政委魏拯民,参谋长刘汉兴,政治部主任李学忠,辖4个团及军直属部队,约1200人。活动于绥宁、宁安、敦化、安图等东满地区。
东北人民革命军第3军: 1935年1 月,东北反日游击队哈东支队改编为东北人民革命军第3军,军长赵尚志,政治部主任冯仲云,暂编1个师,辖3个团及军直属部队,共500余人。3月与土龙山农民抗日武装谢文东部和吉林自卫军李华堂部,组成东北反日联合军总指挥部,推赵尚志为总指挥,李华堂为副总指挥,谢文东为军事委员长。
东北人民革命军第4军:1933年6月,李延禄率领救国游击军一部,由宁安北上密山地区,在满洲省委吉东局和密山县委的帮助下,联合10余支抗日武装,于7 月组成“东北人民反日革命军”。1934年3月,密山县委创建了密山游击队。9月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派吴平到吉东巡视工作,将反日革命军和密山游击队合并组成“东北抗日同盟军第4军”,军长李延禄,参谋长胡伦,政治部主任何忠国,辖1个师,3个团,230余人。1935年8月饶河游击队200余人加入第4军。到1935年9月;发展为7个团及2个独立旅,1600人。活动于密山、宝清、依兰、勃利等9县。
东北人民革命军第5军:1934年8月,重建的宁安游击队加入由周保中领导的“绥宁反日同盟军”,转战于宁安、汪清等地,力量不断壮大。1935年2月, 根据党的决定,将绥宁反日同盟军改为东北人民革命军第5军,军长周保中,副军长柴世荣,参谋长张建东,政治部主任胡仁,辖2个师,7个团,近千人。以八道河子为根据地,活动于宁安一带。
东北人民革命军第6军:汤原游击队于1933年底重建后发展迅速。1934年9月汤原太平川伪自卫团张传福部反正,加入汤原游击队,当年秋在亮子河扩编为汤原反日游击总队,戴鸿宾任总队长,夏云杰任政委,辖3个中队,500余人。年底发展到700多人,时人民革命军第3、4军等相继来到汤原。在他们的帮助下,1936年1月底,以汤原游击总队为基础,正式编成东北人民革命军第6军, 军长夏云杰、代理政治部主任张寿(李兆麟),参谋长冯治纲,辖4个团及军直属队,约千余人。
此外,活动于五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