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那一年的端午,隐士李唐见到了肃宗,当时肃宗正抱着自己的小女儿,对李唐说:“我很惦念她,所以抱着她和你说话,请你不要见怪。”李唐回答说:“太上皇思念陛下,大概也和陛下惦念公主是一样的。”就是说,肃宗不去问候玄宗,是连隐士都清楚的。肃宗一听,眼泪又来了,是该去看看,可是这时又怕张皇后,还是不敢到去探视。——这又和张皇后有什么关系?当初李辅国和张皇后共谋把太上皇迁出兴庆宫,所以她也有份。不过,肃宗毕竟还是去了一次,就是上元二年(公元761年)冬至的第二天。然而,两人的未来也正如那萧条的冬天,不知那年的春节有没有再见面,否则这的确是父子二人的最后一次见面了。 宏大的太极宫,早已没了当年的风采——无论是人,还是宫殿:
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
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
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
西宫南内多秋草,落叶满阶红不扫。
梨园弟子白发新,椒房阿监青娥老。
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
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
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
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
秋雨梧桐叶落时,这便是“梧桐雨”的由来。历史只截止于此,至于有个道士上天入地去寻找杨贵妃,只怕是小说家言居多了。剑阁闻铃,尚可有人开解,然而梧桐秋雨,满怀伤感又说与谁听?白发苍苍的老人,孤零零的望着沉寂的大殿,无名的悲哀……
三、宫廷里的动乱
上元二年(公元761年)九月二十一日,肃宗下诏把先前自己的尊号去掉,只称为皇帝;又把年号去掉,只称为元年;以建子月(十一月)为一年的第一月,每月都以“建”字起首;停用了京兆、河南、太原、凤翔四京以及江陵南都的称号;规定自今以后,每当任命五品以上的清望官及郎官、御史、刺史时,都让他们推举一人替代自己,然后朝廷考察他们所推举的人,以确定考绩先后。之后又大赦天下。这一系列的变化实在有些令人不可思议,思考了半天也不知理由何在,最后只好定下结论:那些天肃宗吃的太多了。不过次年二月,又把那几个都城改了回来,更加印证了上面的结论。
然而肃宗改变制度造成的混乱,却没有四月的宫廷更乱。
四月初五,孤零零的太上皇,大唐曾经的玄宗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在神龙殿驾崩,享年七十八岁。《旧唐书》玄宗本纪中,赞曰:“开元握图,永鉴前车。景气融朗,昏氛涤除。政才勤倦,妖集廷除。先民之言,‘靡不有初’。”关于玄宗的盖棺论定,太多了,有的洋洋千万言,其实说的都差不多是赞中的意思。《诗经·大雅·荡》中的“靡不有初,鲜克有终”,用来概括玄宗的一生十分恰当,善始容易,善终难。玄宗的善始很突出,开元盛世是大唐继贞观之治的第二座高峰。尽管我个人更喜欢太宗一些,但玄宗的开元盛世确实使唐朝进入了全盛,虽然有其条件上的优势(时间上有优势,而且太宗面对的是一个刚从战乱中出来的天下),但不能排除玄宗的努力。那个励精图治的玄宗,那个说着“吾貌虽瘦,天下必肥”的玄宗,毕竟还是值得肯定的。但是过了二十多年,五十多岁的玄宗累了,唐朝的很多皇帝差不多都是在这样的岁数上去世的,玄宗没有早死,不知是幸耶?非幸耶?曾经有人问过,如果太宗多活二十年,会怎么样,很多人都认为也会有个不好的结果;那么现在问个相反的问题,如果玄宗少活二十年,今天的评价又会如何?可以说,那将是十分完美,最多人们会挑出来他晚年的一些错误,但最后仍然是瑕不掩瑜。还是那句话,玄宗多活了天宝的那么些年,所谓幸亦非幸。
不过,有人认为,玄宗死的并不正常,因为时间很巧,十多天后,肃宗也驾崩了。肃宗去世的过程比较复杂,下面详说,单说肃宗之死与玄宗之死的关系。玄宗一向身体强健,虽说迁居之后大不如前,但似乎并未到这么严重的地步,所以看起来确实可疑。在这种情况下,甚至有人猜测是肃宗知道自己病情很严重,所以派人谋杀太上皇。我就看过一个小说,里面写李辅国向玄宗进献一碗营养品(参汤?燕窝?反正是这类东西),玄宗很清楚里面下了毒,但是很从容的洗了个澡后喝下了那碗毒药。不过,这毕竟只是猜测,只是小说,正史里却没有记这么一笔,所以要想找到什么佐证,几乎是不可能了。既然毫无佐证,所以也只能定格在猜测上,而不能确定就是这么回事。从唐代来讲,对于一些诸如弑君、逼宫之类的事情,虽然也照样避讳,但无论如何,总会有蛛丝马迹留下来,而且人们也并非一味替皇帝回护,像敦煌变文里有一篇《唐太宗入冥记》,里面在冥间面对李建成、李元吉的太宗皇帝就被写的相当狼狈。所以,如果玄宗真的是非正常死亡,各种材料上总不会一致的讳莫如深,而且行事的是李辅国,只要说是他自作主张,虽然这样肃宗也会有嫌疑,但并非不可。我个人倾向认为肃宗没有那样的胆量,至于李辅国,也不会轻易冒天下之大不韪,而玄宗则抑郁寡欢,再加上年龄毕竟大了,所以于是时病逝。
玄宗去世的第二天,将太上皇的神座迁到了太极殿。肃宗因为卧病,所以只好在内殿举哀,大臣们则在太极殿举哀。当时有四百多名蕃官剺面、割耳表示哀悼,所以当时情景一定是血淋淋的一片,但这也说明了玄宗威望极高,汉族的官员的痛悼也就是哭的声音大些,而放到蕃官身上则是充满了视觉效应。
同时,肃宗病情加重,又过了一天,肃宗让苗晋卿总摄朝政,又让太子监国。就是这个时候,肃宗仍然有心情来改年号,十五日,下诏改年号为宝应,仍恢复以建寅月为正月,其他月份都恢复旧称。
肃宗病重,谁最着急?最着急的那个人我们不好妄猜,但张皇后的确是候选人之一。从前张皇后与李辅国互相勾结,掌握大权,独断专行,不想后来二人开始不和。不和的原因,推测就是争权夺利,除此之外,二人还能有哪方面的利益冲突呢?而李辅国此时又多了一个同党,就是内射生使程元振。后来就是他和鱼朝恩一起害死了来瑱,吓得大家不敢来救危难中的代宗,也是他压下边关报急,害得郭子仪只带二十骑前往咸阳。当然,后来程元振也都为他的这些愚蠢行为付出了代价。
这时肃宗病情恶化,张皇后不得不为自己的将来打算,因为肃宗在,她尚可以以皇后身份在后宫享受荣华富贵,但太子李豫并非自己所生,就算以前在肃宗面前说过李豫坏话的事情一笔勾销,只怕新皇帝也不会给自己太多的权利——权利,不是权力,权力当然不会像现在她身为皇后这么大了,而且利益上也会有损。这几年已经习惯了这种天上的生活,张皇后又岂能甘心回到人间?虽说李豫不至于让她过的不好,但总不能像现在这样吧?张皇后想保住自己的地位,就要拉拢太子。于是她召见太子李豫,对他说:“李辅国长期执掌禁军,皇帝的诏书都从他那里发出,又擅自将太上皇迁到太极宫,其罪行很大,他现在所忌恨的就是我和太子你了。如今皇帝已处于弥留之际,李辅国暗中与程元振图谋作乱,这个人不能不杀。”李豫听后,哭着说:“陛下病情危急,他们二人都是有功的旧臣,如果不告诉陛下就把他们杀了,必然会使陛下震惊,恐怕会承受不住。”也不知李豫是出于真心替肃宗着想,还是不愿介入李辅国和张皇后之间的争斗,总之,他的态度是委婉的拒绝了。
见太子没同意,张皇后只好说:“太子请暂且回去,我再慢慢考虑。”但张皇后并不甘心,因为太子可以不插手他们的争斗,但身为当事人之一的她却不能轻易罢手。等太子离开后,张皇后又召见了越王李系(先封为赵王,后改为越王),把事情告诉了他,并对他说:“太子仁慈软弱,不能杀掉贼臣,你能够办这件事吗?”李系则很痛快的回答说:“能。”就这样,张皇后与肃宗次子越王李系暂时结成了联盟。
越王李系,就是曾经应李光弼之邀而由肃宗任命的一位唐军主帅,不过看情形大约是连长安的门都没出。前面也分析了肃宗之所以没在此前的九节度围困安庆绪一役中让他去领导,说明肃宗很清楚李系没有相应的军事才能和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