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也是事实,从边令诚列举这一条为罪状来看,他是不满于弃地退守潼关的。“仙芝盗减军士粮赐”,这个只怕也并非全无出处,或许正有了高仙芝取走石国财物这件事(真是遗患无穷啊),边令诚才好在这个问题上下手。不过若说这是边令诚自己平白捏造出来的,虽然大多数人这么以为,但也有可能是他听到了某个传言,但这一次高仙芝的确是冤枉的。
客观来说,边令诚还真不算是一个很坏的佞人,向皇帝奏报消息是他的任务,他所上报的内容也多是基于实情。不过他也是人,由于不高兴说的重了点也实属正常。他那一次为高仙芝说好话,也并不是因为和高仙芝有多深的交情,他只是把他看到的情况说了出来,其中也包含着对高仙芝的同情,所以他至少是个良心未泯的人。之所以口碑不高,多半是与他宦官的身份有关,比如高力士,虽然前面曾写他挺不错,可是一提起来多少感觉还是有些怪。所以人们对宦官的偏见往往很难改变。糟糕的是,边令诚这一次的奏报确实导致了严重的后果,所以人们追溯其源头,自然要责怪边令诚了。但每个事物总可以解释成两样,边令诚第一次帮助高仙芝,也可以理解为同情弱者,即“傲上而不忍下,欺强而不凌弱”,但把形容关羽的话拿来说边令诚,还是有点无法接受。那边令诚有没有这种同情弱者的情结呢?无从晓得。我还是倾向于他在这件事上还是比较秉公的。
玄宗听到边令诚的奏报,大怒。“癸卯,遣令诚赍敕即军中斩仙芝及常清”。
自己最信任的边将反抽了自己一个耳光,玄宗本来就怒不可遏;现在自己最看重的两员边将又抽了自己两个耳光,所以玄宗必是暴跳如雷。前一个耳光,是安禄山的反叛,使玄宗坚定的“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成为了一个大笑话;后两个耳光,是玄宗坚信很快很轻松就可以收拾叛军的情况下,高、封二人的惨败。说来两位将军都有前科,一个曾有过一场大败,虽然玄宗由于看重很快又起用高仙芝,但难免不留下心里的阴影,另一个则是刚有过一场大败,所以这次不战而败、不战而退,使火山无法避免的爆发了。玄宗怎么能容忍的了呢?他怎么能容忍自己这样无比英明无上高贵的君王,被一个杂胡边将打的一塌糊涂?玄宗盛怒之下,有谁敢替两位将军求情呢?
封常清对于这个结果早有准备,他连遗表都写好了:
中使骆奉先至,奉宣口敕,恕臣万死之罪,收臣一朝之效,令臣却赴陕州,随高仙芝行营(可见第一次在渭南宣诏的人是骆奉先,这位同志后来在仆固怀恩的谋反上出了大力)。负斧缧囚,忽焉解缚;败军之将,更许增修。臣常清诚欢诚喜,顿首顿首。臣自城陷已来,前后三度遣使奉表,具述赤心,竟不蒙引对。臣之此来,非求苟活,实欲陈社稷之计,破虎狼之谋。冀拜首阙庭,吐心陛下,论逆胡之兵势,陈讨扞之别谋,酬万死之恩,以报一生之宠。岂料长安日远,谒见无由;函谷关遥,陈情不暇。臣读《春秋》,见狼曋称未获死所,臣今获矣。昨日者与羯胡接战,自今月七日交兵,至于十三日不已。臣所将之兵,皆是乌合之徒,素未训习。率周南市人之众,当渔阳突骑之师,尚犹杀敌塞路,血流满野。臣欲挺身刃下,死节军前,恐长逆胡之威,以挫王师之势。是以驰御就日,将命归天。一期陛下斩臣于都市之下,以诫诸将;二期陛下问臣以逆贼之势,将诫诸军;三期陛下知臣非惜死之徒,许臣竭露。臣今将死抗表,陛下或以臣失律之后,诳妄为辞;陛下或以臣欲尽所忠,肝胆见察。臣死之后,望陛下不轻此贼,无忘臣言。则冀社稷复安,逆胡败覆,臣之所愿毕矣。仰天饮鸩,向日封章,即为尸谏之臣,死作圣朝之鬼。若使殁而有知,必结草军前,回风阵上,引王师之旗鼓,平寇贼之戈鋋。生死酬恩,不任感激。臣常清无任永辞圣代悲恋之至。
从表中看出,这是去长安的时候写的,而且是在接到了免职诏书之后,封常清打算上奏的表章,只是当时没有交上去,或许是没有人替他转交吧,所以一直留着。当边令诚到了潼关,向封常清宣示了诏书之后,封常清便把它交给了边令诚,请代为呈送玄宗。边令诚应当是照办了的,毕竟这是封常清最后一个要求。至于玄宗看没看,那我们就不知道了。但封常清此表,其言也哀,其心也诚,其情也真,其志也坚,尤其对于玄宗要杀自己,毫无怨言,反而处处替玄宗着想。封常清先说了一下自己带的军队是“乌合之众”,然而他带着这些周南(即指洛阳)的市井之人仍然与敌人杀的血流遍野,所以打不过并非他没有尽心尽力。同样,士兵们也并非没有尽力打,但他们训练水平很低(基本上就是没训练),根本没法对抗强敌,所以洛阳之败也就是必然的了。封常清随后解释了一下为什么自己没去战死沙场,那是担心自己一死,唐军失去主帅会更加混乱,同时也会助长叛军气势。封常清承认自己该死,然后又一再规劝玄宗不要轻敌,“生死酬恩,不任感激。臣常清无任永辞圣代悲恋之至……”临死而毫无怨言,对玄宗一片忠心。我想,很多人看后了都会受感动,而史书没有记下玄宗读后的反应,似乎于此是无动于衷。难道是这样的表章见多了,见怪不怪?总之,表交给了边令诚之后,封常清便被杀了。
在封常清被杀的时候,高仙芝还在带人巡营。等他回来之后,发现封常清已然被杀了。不过高仙芝来不及替封常清难过,因为边令诚马上带人走到了他的身边,“大夫亦有恩命。”——啊,这还有我的事……高仙芝赶忙跪下听宣。如果说,当三个使者都被拒绝接见,而自己也被挡在了渭南,封常清当时已然清楚自己的下场难逃一死,所以说是早有心理准备的,而高仙芝却是有点被玄宗这道诏敕打了个措手不及。当高仙芝听到自己的罪名后,说,要是按失地折兵来判罪,倒也认了,但是盗减军粮却是没有的事,上有天,下有地,兵士现在也都在这里,“足下难道不知么?”但边令诚也只能说是一个奉旨办事的人,皇命已下,而且又不是在朝中,高仙芝无法亲自向玄宗求饶,所以,不管怎么样,这都是无法挽回的事情了。但高仙芝的用意,更多的只怕是为了挽回自己的名誉,无论如何,死也不能背着一个枉加的罪名。高仙芝回头对众将说:“我如果是冤枉的,你们就替我喊一声。”话音刚落,就听大家齐声喊:“冤枉!”然而这声冤枉所起的作用也只能是澄清高仙芝的清白,却无法挽回玄宗的命令,无法挽回高仙芝的性命。
高仙芝看着席上的封常清的尸体,说:“封二(可见封常清在家里的排行是老二),封二,当初你非要跟着我,后来你当节度判官也是由我推荐的,而如今,不想我们两个又是一起死的,岂非命哉?”唉,没想到死也得和你这个“丑鬼”在一起,命真不济……当然,这个是有点恶搞了,真实的高仙芝应该不会是这么想的。之后,高仙芝便被杀了。
就这样,高仙芝、封常清两位大将被玄宗冤杀了。事实上失地折兵这样的理由,历来都是可杀可不杀。《礼》曰:“谋人之军师败则死之。”春秋时楚国有个不成文的规矩,就是将军要是战败了,那就不要回来了。最典型的是城濮之战中的楚国将领成得臣(字子玉),兵败后就自杀了,当听说这个消息后,晋文公心中一块石头才落地。后来晋国也遇到兵败,但晋国却吸取了教训,没有杀兵败的荀林父。唐玄宗这一次杀将,无疑做的有些过分了,高封二将的确没有什么错,也就是封常清的大话的确有些不合适,但这不能算是罪过。假如封常清带的是安西那支精兵,那么他夸下的海口虽然不一定能实现,却也未必败的这么惨。他二人退守潼关,可以说是替玄宗把住了长安的大门,否则,情况就更糟了。玄宗此时也许尚未知晓与敌军的差距,满以为天朝上国怎么也不该这么惨,一方面自然是怒火中烧,另一方面,也有杀鸡儆猴的意思。当玄宗怒气冲冲的望着朝堂上武将们的时候,那冒着怒火的目光分明就是在说:“我看谁还敢再战败!”于是武将们的冷汗涔涔的向下流淌……
五、哥舒夜带刀
高封二人死后,军队不能没有主帅。这时玄宗想起一个人来……
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带刀。至今窥牧马,不敢过临洮。
诗中的“哥舒”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