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使冀东20余县脱离了中国政府的管辖。11月,又迫使中国政府在北平成立以宋哲元为委员长,由日方推荐的王揖唐、王克敏等为委员的“冀察政务委员会”,使冀察两省实际上置于中国行政区域之外。中华民族的危机已到了空前严重的程度。
1936年,日军在华北集结,并在西自成都,东到上海,南至北海的辽阔区域内进行骚扰、挑衅,日军军舰长驱驶入青岛、上海和长江各口,大有鲸吞中国之势。
1937年7月7日,日军向宛平城射击并炮轰卢沟桥,终于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
7月17日,蒋介石就卢沟桥事变发表讲话,向全国发出号召:“如果临到最后关头,便只有拼全民族的生命,以求国家生存”;“如果战端一开,那就是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皆应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这一讲话7月19日以《最后关头》为题在报纸上公开发表。
但此时,蒋介石仍抱有和平外交方法解决卢沟桥事变的希望。7月30日,北平、天津相继陷落。攻占平津后,日军按预期战略目标,主力南下,企图迅速占领上海,进逼南京,迫使国民党政府完全投降。到此时,蒋介石判断中日全面开战已不可避免,不得不提出“现在到最后关头,已无和可言”。8月14日,国民政府外交部发表声明,宣称中国为日本无止境之侵略所逼迫,已不得不实行自卫,抵抗暴力。这时,淞沪抗战已经打响了。
鏖战淞沪:战役上的失败与战略主动权的易位
上海成为战场
德川幕府末年,日本即倡“北割满洲、南收台湾,进取中国”之议,明治维新之后,更决定了“北进朝鲜再经满洲入北京,南下琉球经台湾转夹击中国”的“蝎型政策”。1927年田中义一召开东方会议,决定对中国进行自东北及东南同时进攻的双向攻势,以掌控整个中国沿江沿海的富庶区域,鲸吞整个中国,这是“蝎型政策”的进一步发展。在这一政策下,日本在占领中国东北后,把东南沿海作为其侵略中国的重点区域,而它在这一区域的首攻目标则是上海,先有1932年的一二八事变,继有1937年的八一三事变。
上海是中国最大的城市,中国的经济、金融中心,当时世界第五、中国最大的军港,不仅是进入江浙地区的海上门户,也是溯长江进入我国内地的水上咽喉。控制上海,则可沿长江上行,对华北、华中均可构成极大的战略威胁。
七七事变后,日本在上海的行动,咄咄逼人。8月初正在台湾参加演习的日海军第3舰队突然中止既定任务,司令长官长谷川清奉命做侵略上海的兵力布署;驻沪日本各种军事人员都被动员起来了,日夜举行演习;与此同时,日本国内也已全面动员正式陆军,待命出动。针对这一局势,国民政府同意张治中的建议,决定一旦判明日军即将进攻凇沪,应采取“由我先发制敌”战略。当时蒋介石的战略考虑是,华北战场以固守争取时间,华东则以进攻争取主动。南京最高军事当局开始调各地军队和物资往京(南京)沪一带,以备开战。
8月12日清晨,京沪警备司令张治中率领的第87、第88师进入上海市区,市民们一觉醒来,发现街头路边都是中国军队,惊喜交集,情绪高昂。
张治中本决定在8月13日拂晓前完成对虹口、杨树浦日军据点的攻击准备,趁敌措手不及之时,一举将上海拿下。但突然接到南京统帅部不得进攻的命令,计划夭折。是日,驻沪日军在八字桥一带向中国士兵开枪。第二天,中国军队正式开始反击,举世瞩目的凇沪会战序幕就此拉开。
淞沪会战大体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8月13日至9月17日。我方采取进攻态势,猛烈攻击日军在沪据点,阻击敌后援部队沿江登陆。
第二阶段,9月18日至11月4日,是敌我相持阶段,双方在刘(行)罗(店)公路、蕴藻浜、大场地区及苏州河沿岸开展剧烈战斗。
第三阶段,11月5日至11月中旬。11月5日,日军一部从杭州湾登陆,迂回侧后合围上海,淞沪地区守军侧背受敌,有被围歼的威胁,第3战区司令长官部于11月8日下令全军撤离淞沪地区,转入南京保卫战。至止,上海除租界“孤岛”外,全部沦陷,历时3个月的淞沪抗战随之结束。
淞沪会战是中国军队首次采用大规模集团军作战方式反击日本侵略。会战中,中国方面先后共投放20个军、50余个师,加上中央军校教导总队、税警总团和部分地方保安团队,共计70多万兵力,伤亡20余万。日本方面先后投入海军陆战队和陆军部队14个半师团,共约28万人,动用军舰三四十艘,战车三四百辆,飞机400余架,伤亡5万多人。3个月里,百万军队鏖战淞沪,大上海成为硝烟弥漫、战火纷飞的抗敌沙场。
鏖战淞沪:战役上的失败与战略主动权的易位
一寸江河一寸血,一寸国土一寸金
淞沪会战中,广大爱国官兵们同仇敌忾,前仆后继,整营整连阵亡不是罕见之事,每日经由兵站送往后方的伤员常在万人以上,陷阵之勇,牺牲之烈,惊天地泣鬼神,真可谓一寸江河一寸血,一寸国土一寸金。
淞沪抗战打响的第二天,第88师第264旅旅长黄梅兴率部攻打虹口日本海军陆战队司令部时,被一发迫击炮弹击中,壮烈牺牲。黄梅兴,1897年生,广东平远人,毕业于黄埔军校第一期,是淞沪抗战中殉国的首位高级将领,后被国民政府追授为陆军中将,并特准其灵柩安葬于南京雨花台。
罗店,位于上海西北郊外的普通小镇,人口不过数千,但居凇沪战场各战略要地的中间,它的得失将直接关系到整个战役的走向。8月25日下午,蒋介石亲临南翔前线指挥部视察,并召集第3战区总司令冯玉祥、副总司令顾祝同及各集团军师以上将领讨论战局,最后蒋介石指示陈诚:罗店非常重要,要不惜一切代价守住罗店,把日军赶到江里去!小小罗店,双方不惜重兵投入反复争夺,造成拉锯之势,双方各死亡9000余人,日军称罗店是个血肉磨坊。此役中,第11师第110旅旅长蔡炳炎中弹牺牲。张治中很熟悉蔡炳炎,闻他阵亡,曾赋词一首,寄托哀思,词云:“寡言少语,忠厚老实。离乡从军,纵马横刀十余年,尽心尽职。淞沪战役挺身出,高举抗日救国旗。罗店战身先士卒,功德传后世”。争夺罗店最激烈时,蒋介石甩下一句话:“夺不回罗店,师以上军官统统枪毙”。
第98师第583团3营驻守宝山。9月1日,日军以宝山城为中心目标实施全线进攻,5日,3营已陷入了日军的重重包围之中。当晚,师部派通信兵穿越封锁线进入宝山城传达命令,要3营死守宝山,等待援军。营长姚子青代表全营表示:誓死守卫宝山城,与敌人决一死战。姚子青又向师部发电:“职营官兵均抱与敌偕亡之决心”,“一息尚存,奋斗到底!”6日,日军再次猛攻宝山,先用大炮猛轰城垣,然后步兵在坦克和飞机掩护下从城东、南、北三面纷纷拥入。7日,姚子青营从城墙上撤下,与敌人在内城展开激烈巷战。但孤立无援的3营难以阻止占优势敌军的打击,城中工事逐渐被日军全部占领。姚子青看到坚守无望,想率残部杀出一条血路突围。他与数十名士兵从宝山城东门发起反冲锋,但在接近城门时姚子青中弹倒地,流尽了最后一滴血。三营其余官兵战斗到最后一刻,全部壮烈牺牲。宝山城陷落后,国民党中央执监委员会通电全国:“宝山之战,姚子青全营与孤城并命,志气之壮,死事之烈,尤足以动天地而泣鬼神”。
蕴藻浜是上海仅次于黄浦江和苏州河的第三大河,与京沪铁路和凇沪铁路构成一个等边三角形,沪太公路也与其相交,是上海北郊的水陆交通要道。蕴藻浜的背后就是各地奔赴凇沪前线部队的集结地大场,日军突破大场防线,则可以轻而易举地西取南翔、南下苏州河。
从9月末到10月所进行在蕴藻浜区域的作战,其炽烈和残酷程度都达到了极点。“死守”成了作战的唯一目的,部队一上火线,除了重伤或战死,无论将校士兵,都不得稍离,除非上级指挥机关下令调防,必须与阵地共存亡。据一般估算,在这20多天里,中国军队平均每天伤亡接近5000人左右。西北军第32师进入阵地时,有15个营,8000人上下。上阵2天,营长以下军官牺牲殆尽,8000名战斗兵员损失达3500人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