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十大王朝的最后时刻:帝国不语对枯棋-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已被罢官回家的崔呈秀又被热炒。一个传说在朝廷上下被传得有鼻子有眼:先帝刚死,众大臣进宫哭祭,魏忠贤单独召见崔呈秀,两人关起门来嘀嘀咕咕半天。魏忠贤力劝崔呈秀造反。就因为崔呈秀态度不坚决,魏忠贤才把他抛出来当替死鬼。十一月初九,魏忠贤上吊身亡仅三天,户部员外郎王守履上奏折揭发崔呈秀之种种可杀罪状。随后刑部、都察院、大理寺紧急行动起来,在崇祯的眼神示意下,大明国家机器成了爱国者导弹,精确而不容置疑地砸向崔呈秀。
 
当然,客氏也没有逃过爱国者导弹的追击。六天后,客氏被押回宫内浣衣局隔离审查。审查结果是触目惊心的:除生活作风问题外,客氏还犯有叛逆罪,她采用不正当手段令八名宫女在短时间内怀孕,试图抢在先帝过世之前生出一个男婴来,然后来个吕不韦的故事之明朝版,使大明江山不知不觉间变了色而众人却浑然不觉……
 
客氏很快恶有恶报。明史载:(客氏)招供后,立时被笞死,其子侯国兴逮入锦衣卫诏狱。几天后,侯国兴也被处死了。
 
毫无疑问,崇祯的雷霆手段显示了一个血气方刚青年人的决绝。为了大明江山永固,崇祯试图挽狂澜于既倒。但是一本书在最关键的时候挡住了他的去路。这本书叫《三朝要典》。
 
《三朝要典》是魏忠贤的作品,以魏氏眼光点评了万历、泰昌、天启三朝发生的梃击、红丸、移宫三案,曾经在这三案中受到非议的人被魏忠贤一一表扬,结果这些人多投奔魏忠贤门下。相反的,当年主持审查三案的高官杨涟、左光斗、魏大中等人被深刻打击。




第170节:两个男人之间的博弈(4)

现在,魏忠贤已死,按照崇祯的雷霆手段,拨乱反正的工作那是势在必行,但是要命的是《三朝要典》的身份有点特殊。他虽然是魏忠贤的作品,可是由于先帝在上面写了个序,是为“御制序”。如何对待先帝“钦定”的这部著作,崇祯颇有投鼠忌器的感觉。整个大明王朝一时间人人忌谈《三朝要典》,人人心头都有一层窗户纸。
 
公元1628年,也就是崇祯元年,三月,南京兵部武选司主事别如纶将这层窗户纸捅破了。他说崔呈秀已经被定罪抄家,他的一篇疏文还赫然列在要典篇目上,这不与皇上的圣意相违背吗?改!这《三朝要典》是非改不可。
 
崇祯不置可否。一个月之后,翰林院的侍讲倪元璐又上疏死谏,说《三朝要典》是魏忠贤借史杀人的产物。从整体上而言是一本毒书,完全没有修改价值,如若修改,反而让世人误以为皇上在部分肯定魏忠贤,适得其反。所以他的意思是在全国范围内销毁此书,然后由翰林院重写一本《天启实录》,以正视听。
 
五月初五,崇祯终于决定销毁《三朝要典》。当《三朝要典》在火盆里熊熊燃烧之时,整个大明王朝哭声震天——一个时代就这样在火光中结束了。一个新时代又猝不及防地开始了。
 
火光过后,崇祯雷厉风行,先后拿下了杨维垣和霍维华。但是,让崇祯感到奇怪的是,抓了杨维垣和霍维华后,朝廷反而静悄悄。他所期待的百官们争先恐后揭发魏党的场面并没有出现。 
 
崇祯找来内阁辅臣韩爌、钱龙锡、李标还有吏部尚书王永光等人,要他们搞个大名单出来。
 
魏党大名单。
 
几天后,大名单终于出来了。
 
崇祯偏头痛的老毛病也发作了。一连三天,他没有上朝。他觉得没有上朝的必要了。
 
满朝的文武大臣,非魏党成员的竟寥寥无几!
 
史载,这次由阁臣和刑部尚书乔允升共同参与的揪查魏党活动一共清查出首逆同谋六人,交结近侍十九人,交结近侍次等十一人,逆孽军犯三十五人,谄附拥戴军犯十五人,交结近侍又次等一百二十八人,祠颂四十四人,共计二百五十八人。




第171节:一个皇帝的突围表演(1)

被查出的都是些什么人呢?宁国公魏良卿、锦衣卫都指挥使侯国兴、五任工部尚书吴淳夫、徐大化、薛凤翔、孙杰、杨梦衮;三任兵部尚书田吉、崔呈秀、霍维华;两任户部尚书郭允厚、张我续;两任吏部尚书周应秋、王绍徽以及刑部尚书薛贞……
 
一个皇帝的突围表演
 
悲情崇祯以“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决绝心态一一惩治了二百五十八个魏党分子,同时将拨乱反正工作搞得虎虎有生气。替黄宗羲冤死的父亲、原山东道御史黄尊素平反,为他赢得了民间特别是知识分子阶层的广泛声誉;而为反魏斗士杨涟追赠哀荣则凝聚了朝廷的人心。都察院左副都御史杨涟生前做的最有影响力的事情是上疏弹劾魏忠贤,结果被列入魏党绝密文件《东林点将录》中,名目是“天勇星大刀手都御史杨涟”,并遭到杀身之祸,死状惨不忍睹。崇祯将这些人称之为朝廷的英雄,大明的英雄,表示要千秋万代地祭奠他们;同时重用那些曾经被魏忠贤弹压或年轻有为的官员充实大明的国家机器。一时间,大明朝竟有了春暖花开、柳暗花明的政治新气象。
 
崇祯的人气指数直线上升,他也兴致勃勃地制定了崇祯朝发展纲要,力争重现大唐盛世的光辉景象。然而,一场兵变突然间将崇祯从遥远的蓝图拉回了眼前的现实。
 
一般来讲,在历史的节点上,兵变是王朝盛衰之交的一个重要拐点。它毫无疑问预示着崇祯朝进入了捉襟见肘的混乱年代。
 
兵变一事是辽东巡抚毕自肃派人报上来的。
 
此时的他,已然成了大明朝的人质。
 
绑架他的,是驻守宁远的士兵。
 
因为——有四个月没发兵饷了。
 
他们要毕自肃给钱。
 
事情火烧眉毛,崇祯下旨严令袁崇焕速速解决兵变事宜,并使此类事情今后不得发生。但是,对于最关键的兵饷如何落实问题,崇祯未置一词。
 
在历史的大牌局背后,此时的袁崇焕大概已经感觉到自己很可能是个悲剧人物了。




第172节:一个皇帝的突围表演(2)

但他现在只能去救火。在局势发展最关键的时候,袁崇焕连出三招:
 
第一招,解燃眉之急。必须要让守兵见到银子。恰好此时兵备道郭广新赶到,筹饷的任务就交给了他。郭广新搞来二万两银子,又打字据向商户借来五万两银子,凑在一起有七万两,总算是补发了守兵的部分欠饷。毕自肃重获自由身。
 
第二招,分而治之,攻心为上。参与兵变的有近万人。袁崇焕采取首恶必办、协从不问的原则加以分化瓦解。袁崇焕表示,凡是参与兵变的普通士兵一律不予追究;有能缚叛开门官兵,重加升赏;同党能缚戎首即宥前罪。几天之后,袁崇焕的策略起作用了。十几名兵变头子被抓获然后被咔嚓,兵变的余波渐渐平息。
 
第三招,催皇上赶快把山海关内外积欠的七十四万两军饷以及太仆寺马价银、抚赏银四万两两者总计七十八万两银子赶快发了。如果说前面两招是治标、救急的话,那么在袁崇焕看来这第三招决定了他在宁远能不能长期待下去,甚至决定了大明朝能不能长期存在下去。
 
袁崇焕连上两疏,没有动静。就在这时,又传来了锦州兵变的消息。由于规模较小,很快被弹压下去。但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十月初一,袁崇焕得知宁远的第二场兵变将在初三举行,而且此次参与的人数将有数万人。袁崇焕连夜写了第三封奏疏,快马急报朝廷。
 
面对此起彼伏的兵变,崇祯当然明白解决之道全在于钱。财政危机是个老大难问题了,而拖欠兵饷只是表面现象。史载:明代自中叶以来,就一直受困于财政危机。自万历四十六年始,钱就不够用了,“辽东兵事兴,先后增赋凡五百二十万有奇”。但是,加派并没有缓解大明朝的财政危机,却使危机进一步加深。崇祯元年时各边欠饷竟达五百二十余万两,“宁夏欠十之四,甘肃欠十之六,山西欠十之七”。 毫无疑问,一旦袁崇焕的辽东守军拿到足额的兵饷,宁夏、甘肃、山西等地的驻军会立马掀起轰轰烈烈的催讨所欠兵饷运动,再加上其他各守边驻军也一同催讨的话,真是国无宁日。




第173节:一个皇帝的突围表演(3)

但是,兵变迫在眉睫,如不着手解决,必成燎原之势。无奈之下,崇祯下了两个决定:一,辽东的兵饷还是要发的,但不是袁崇焕说的七十八万两,而只给三十万两,打了四折。二,全国土地赋税自明年起每亩加税三厘,用于辽饷。平辽之后,所加赋税即行停止。
 
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