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但是革命成功后,大权在握的李辅国毫不留情地扼杀了程远振遐想中的幸福生活——程什么都没有得到。李辅国不仅吃肉而且喝汤,程远振在一旁只有干流口水的份。
流干了口水的程远振毅然决定投入唐代宗的怀抱:二次革命开始了。猝不及防的李辅国一夜之间被剥夺了一切政治权力。他晚景凄凉地死在宫外的一座老房子里,身上插了两把尖刀。江湖上有传言说,这事是唐代宗干的。
但唐代宗什么都不说,只在脸上露出一丝若有若无的微笑。
不久之后,唐代宗又干了一件惊天地、泣鬼神的事——他重用郭子仪等人平定了安史之乱,迫使史朝义自杀身亡!这让许多官员欣喜若狂:大唐难道中兴有望?
但是天下形势远没有官员们想象的那么乐观。
第99节:天下形势(2)
不错,安史之乱是平定了,但天下也四分五裂了。许多藩镇以半独立的形式与中央分庭抗礼。他们擅自任命自己的官员,擅自截留本应上缴中央的赋税。他们给中央的面子仅仅是承认大唐的皇帝而已。
这就是安史之乱的后遗症。
唐代宗一声叹息。他突然觉得自己老了,这个王朝也老了。一代人只能干一代人的事,他摆平不了这许许多多貌合神离的藩镇,摆平不了那些欲壑难填的将军。
好在唐王朝还有后来人。在唐代宗执政满十八年的时候,他的长子李适从他手里接过那块沉甸甸的传国玉玺。但是这个被后世称为唐德宗的皇帝一生并没有以德治国,而是以武治国。在他在位的二十六年时间里,他成了一名专职的消防队员,在庞大的帝国疆域中来回奔波,以期扑灭那些此起彼伏的叛乱之火。但是,穷其一生,他与藩镇将军们的武力对抗没有分出胜负。二十六年后的局面一如二十六年前,猫抓老鼠的游戏成为一个时代循环往复的经典娱乐。
唐德宗有些审美疲劳了。
这个王朝也有些审美疲劳了。
于是历史诡异地进入了唐顺宗时代。
这已然是公元805年了,9世纪的阳光依旧温暖地照着这个差不多是双百年的老朝,但是唐王朝的确是一代不如一代了。
因为唐顺宗李颂是个病人,是个长期卧病在床并且已经不能说话的病人。唐王朝,看样子又要迎来一段权臣主政的时光。
这一次出场的主角是王叔文。多年以来,他一直以绍兴师爷的身份为还是太子的李颂出谋划策,当太子成为皇帝之后,王叔文也摇身一变成为翰林学士、户部侍郎。
但是王叔文这个翰林学士、户部侍郎却是牛B得可以,因为他把宰相韦执谊控制在自己的手里。不仅如此,王叔文还拉拢了公共知识分子,大名士刘禹锡、柳宗元都表示要为他效力。
事实上王叔文的事业还真不是一般的事业。
这是要挽狂澜于既倒的事业。
王叔文和他的同盟军发起了一场晚唐时代最著名的改革运动——永贞革新,为自己建功立业,为一个垂危的王朝开出一剂剂绝处逢生的药方。
第100节:天下形势(3)
永贞革新的关键词只有两个字:抑制。“抑制宦官,抑制方镇,抑制陈旧势力,抑制苛政。”
但是有一点他们不仅没有抑制反而身体力行。那就是党争。
这个面目可疑的改革集体以形成自己的小团体为荣,借改革之名行铲除异己之实,终于大大激怒了一个人。
宦官头子俱文珍。
俱文珍团结所有被王叔文集团排斥的异己,成功地挑起唐顺宗的愤怒,从而拿掉了王叔文的翰林学士之职。由此,顺宗时代最大规模的党争拉开了序幕。
王叔文对俱文珍悍然出手,直接任命亲信范希朝将军为统京西北诸镇行营兵马使,试图将兵权抓在自己手里。但是俱文珍见招拆招,急忙下令各方镇不得将军队调来。走马上任的范希朝将军竟然成了光杆司令——党争第一招,王叔文败北。
俱文珍趁热打铁,立刻出手第二招——成功推举太子李纯为下一任君主。而在此之前,王叔文出于小团体的利益,极力弹压满朝文武要求册立新君的呼声。现如今,太子李纯成为唐王朝皇位的法定继承人,王叔文集团等于是把自己的未来给输了。
更要命的是在巨大的危机面前集团内部出现了内讧,方寸已乱的五叔之不禁埋怨宰相韦执谊无能,是墙头草,还扬言要杀了他。这话传到俱文珍耳朵里,他忍不住笑了。
此后不久,王叔文宣布归隐。但是这个大唐仕途的失意者并没有安享他的晚年,他被新君李纯给咔嚓了。立场问题就是脑袋问题,这是顺宗时代的风云人物王叔文脑袋落地前的一个领悟。
但是他领悟得太晚了。
同样在立场问题上犯错误的刘禹锡、柳宗元、韦执谊等王叔文集团的八名干将也为他们的所作所为付出代价——他们被一起贬为边州司马。曾经轰轰烈烈的永贞革新至此烟消云散,一直病病歪歪的顺宗无言地看着这一切,再也说不出一句话。他坚强地又多活了一年,在公元806年默然离世。
至于身后的这个王朝,他实在是无可奈何了。
第101节:苟延残喘一百年
苟延残喘一百年
在差不多是一百年之后的公元904年,距大唐灭亡仅有三年之时,那时的大唐皇帝唐昭宗怎么也想不明白,一个王朝,竟然可以苟延残喘一百年?
这是一个王朝的幸运,还是他的不幸?
自从病病歪歪的顺宗先帝默然离世之后,唐王朝实际上已经走上了不归路。
唐宪宗号称中兴之主,却只能在形式上将帝国归于一统。但是缺乏凝聚力的国度很快就走向四分五裂。
唐穆宗则是个典型的享乐型皇帝,在他三十岁时就把一生的时光都透支完了。具有反讽意味的是,他短暂的一生都在寻求长生不老之道。
唐敬宗也是个享乐型皇帝,他是娱乐至死的范例,十八岁时死于打猎回来的一个深夜,弄死他的是一群整天围着他转的宦官。
唐文宗好像深刻地意识到了大唐的危机感,发誓要跟他的前两任享乐型皇帝划清界线,他一生着力于藩镇、朋党、宦官之事,用心不可谓不深,到头来却一无所成——唐王朝到了他那个时代,已然是烂泥扶不上墙了。
同样对国事孜孜以求的还有号称小太宗的唐宣宗。他有一个座右铭,叫“至乱未尝不任不肖,至治未尝不任忠贤”,还把《贞观政要》写在屏风上,“每正色拱手而读之”。客观地说,在晚唐的衮衮诸君中,唐宣宗用力最巨,收效也最大,但只可惜,这是一个王朝最后的回光返照,因为在他死后仅半年,浙东就爆发了裘甫起义。这次起义成了唐末那场著名大起义的先声。
唐王朝到了唐懿宗时代,一切已是尽人事,听天命。唐懿宗晚年最用心做的一件事就是恭迎佛骨。这位看上去有些杯弓蛇影的皇帝打心眼里希望佛祖降临人间,来拯救这个快走到三百年的大王朝。
但是一切的一切都来不及了,因为那场致命的农民运动正在呼之欲出,正在以不可遏止的激情喷薄在这个苍老得快失去记忆的王朝上空。
第102节:黄巢怀才不遇
黄巢怀才不遇
黄巢已经怀才不遇好多年了。
曾经,这个山东汉子是想报效朝廷的——他几次三番参加科举考试,可朝廷没看上他。
在唐王朝,像黄巢这样试图以科举博功名的有志青年何止千万,但朝廷能看上眼的只有一小撮。
黄巢注定和绝大多数落榜的有志青年一样,从哪里来回哪里去,该干嘛干嘛。
他回到了山东曹州冤句老家,干起了贩卖私盐的活——黄氏家族从事这种违法活动已经好多年了,他爷爷的爷爷当年就靠这个谋生。
在一眼望不到头的人生苦旅中,黄巢的命运设计不可能有什么偏差或奇迹发生。
如果他的后代没有足够的智商和运气,毫无疑问,黄氏家族子子孙孙的生活只是对其祖辈生活的简单克隆。一旦被官府抓获的话,他们可能活得更惨。
有志青年兼私盐贩子黄巢的内心突然有了一个冲动。他想改变自己的命运设计,如果成功了,他的子子孙孙的生活将会有一个翻天覆地的变化。他们将不再是私盐贩子,而是国之栋梁,甚至有可能成为国家领导人。
当然,如果失败的话,黄巢将要接受命运的残酷惩罚,这是一个人的冲动直面无可奈何的时代时所必须承担的代价。别无选择。黄巢别无选择。
他终于造反了。
黄巢造反的故事在很多年后的今天依然被津津乐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