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们两位的醉翁之意不在酒,便以白痴皇帝的名义下诏,用夏天出兵妨碍农时的理由令他们解严,不准北伐!
然而一纸诏书岂能阻止王恭、殷仲堪两位的“爱国激情”?隆安元年(公元397年)四月七日,王恭正式上表,列举王国宝的罪状,请求清君侧,连北伐的幌子都不用了。而荆州的殷仲堪也在桓玄的鼓动支持下,宣布响应。
事到临头,王国宝露出了草包本色。同党王绪劝他杀掉朝中的昌明党分子王珣、车胤二人,然后挟持安帝与司马道子出兵讨伐京口。王国宝先已同意,可等王珣、车胤二人到了以后却又不敢动手了,还傻呼呼地向二人问计:现在怎么办啊?
王珣说:“王恭、殷仲堪和你又没有深仇大恨,所争得不过是权位罢了。你放弃权位不就没事了?”王国宝有点不自信:“你该不是把我当成曹爽了吧?”王珣“诚恳”地说:“这叫什么话?你哪有曹爽的罪大啊?王恭又岂是宣帝(司马懿)?”车胤在一旁继续吓唬他:“当初桓温何等英武,攻一个寿阳尚且久攻不下。如今你若出兵讨伐王恭,他一定收兵守城,京口岂是容易攻下的?到时候京口攻不下,而上游的荆州军又到,唉,我都替你担心!”
注:公元369年,桓温北伐后燕,大败而归,将战败责任推卸给豫州剌史袁真,袁真又惧又怒,便据寿阳造反,叛降后燕。桓温亲自出兵讨伐,于太和五年(公元370年)八月围寿阳,至咸安元年(公元371年)正月克城,擒袁瑾(袁真之子,袁真此时已病死),历时六个月。
王国宝吓坏了,惊慌之下辞去官职待罪,但随即又后悔了,让人去弄一份诏书,让自己官复原职。但现在已经由不得他了,因为害怕的人并不止他一个。司马道子不敢对抗两路大军,又见王恭的矛头指向的是王国宝而不自己,决定丢车保帅,派谯王司马尚之逮捕王国宝、王绪,移送廷尉审判。四月十七日,即王恭声讨王国宝十天后,朝廷下诏赐王国宝自杀,王绪斩首。同时,司马道子派人去见王恭赔礼道歉,王恭也不乘机来个一劳永逸,便收兵回京口。另一方面,荆州刺史殷仲堪虽然响应王恭,但他胆小怕事,一直干打雷不下雨,并不敢真正出兵,等听说王国宝被杀了,才威风凛凛地挥师东下,司马道子连忙又写信道歉劝阻,殷仲堪赚足了面子,班师!
这一轮的斗争以道子党的大败告终,不过细察经过,可发现双方的水平也就和意大利打仗、中国队踢球一个档次(国足最近好象有所进步,希望不再是昙花一现),只是在一群笨蛋之中比较谁更笨而已。此时的东晋领导层,可以说是自东晋建立以来水平最低的,不过这种状态已经不会维持太久了。
战事再起
低头服软总不是一件让人愉悦的事,司马道子的妥协退让,激起了道子党内一位新秀的愤慨,他便是司马道子的世子:司马元显。比起只在喝酒、睡觉方面比较有心得的父亲,实岁只有十五岁的司马元显聪明机警,英锐果敢,虽然只是初三学生的年纪,但因为是皇族,已经官居侍中。他向父亲司马道子进言,认为王恭与殷仲堪二人一定会成为大患,这次我们虽然借王国宝的脑袋躲过了初一,还能躲过十五去?所以不可不在暗中加强戒备。
司马道子是个没什么主意的饭桶,又刚刚损失了最得力的二把手,一见司马元显说得好象很有道理,那么好吧,这个任务就交给你了。隆安元年(公元397年)四月,也就是王国宝丧命的同月,司马道子任命司马元显为征虏将军,中央的警卫部队和徐州的文武官员都配属给了他。好好干吧,你办事,我放心!
除了司马元显之外,王国宝死后司马道子最信任的人,是负责逮捕王国宝的司马尚之和他的兄弟。谯王司马尚之,是晋元帝司马睿叔父司马承的曾孙(司马承在第一次王敦之乱时,任湘州刺史,忠于朝廷与王敦军队作战,不敌被杀,是晋帝国的“革命先烈”),与弟弟司马休之都是当时司马宗室中比较提得起的人物。他向司马道子建议说:“如今各地藩镇强大,而中央弱小,宰相权轻,相王应该挑选最亲近的人,在外边建立起忠于自己的藩镇。”道子深以为然,经过一番筹划,采取了第一个重大措施:任命王国宝的哥哥王愉为江州刺史,防备荆州的殷仲堪。
江州的治所在寻阳(今江西省九江市),是一个大州,辖区根据时间段的不同一般在十到十一个郡,其范围大致相当于今天的江西、福建两省,不过较之地广兵强的荆州,还是比不上。为了加强王愉的力量,司马道子又自作聪明地调整了东晋的行政区划,将豫州的四个郡划给江州。
早在战国时的楚国几位门客就已证明,给蛇画上脚,并不能让它变成龙,如今司马道子又把这个实验重做了一次。他这一举动,很快引起了豫州方面的强烈反弹,豫州刺史庾楷勃然大怒:你要提拨王愉是你的事,可凭什么从我的盘子里切蛋糕?上疏抗辩说:“江州不过是内地,不用太多防卫,而西府(指历阳,今安徽省和县,当时是豫州的治所,此处代指豫州)北临后燕、北魏,与强大的敌寇相联,不能被削弱!”因为庾楷本也是属于道子党一派,所以司马道子才放心大胆地削减他的地盘,现在看到他的上疏,不觉一楞:老庾啊,你是真糊涂还是装糊涂啊?江州需不需要防备你还不懂吗?于是不答应庾楷的请求,该割的还是得割。中央决定你也不服从吗?我们党的组织性、纪律性到哪儿去了?
可让司马道子没想到的是,庾楷是一位拥有斗争精神,维权意识很强的刺史!在他看来,道子党的集体利益那算个鸟,既然你司马道子这么不仗义,我庾楷何必要在你这棵树上吊死?于是,庾楷改换门庭投靠了昌明党,到旁边的树上多试几次。隆安二年(公元398年)七月,庾楷派他的儿子庾鸿为使去见王恭,游说他说:“如今的司马尚之兄弟,专权为祸超过了王国宝!现在就开始假借朝廷的权威削藩,先是豫州,今后还指不定轮到谁呢。趁他们现在的阴谋还没有蕴酿成熟,我们应该早做打算。”因为昌明党的力量主要在地方,如果今后削藩扩大化,受损的自然主要是本党同志,所以王恭对庾楷的看法深表赞同,立即派人去通知殷仲堪和桓玄。殷、桓二人也表示同意,并公推王恭为盟主,约定一同发兵进逼京城。但因为殷仲堪给王恭的回信在传递过程中字迹模糊,使王恭不能断定是否确系殷仲堪手笔,而且去年殷仲堪失期迟到,也没妨碍王恭轻松得手,于是王恭决定不管殷仲堪,先行起兵。
王恭的决定遭到了手下大将,北府军此时的实际领袖刘牢之的反对:“将军您是朝廷的国舅,会稽王是天子的叔父,本是一家人。而且会稽王秉政以来,并没有得罪将军,前不久还为了将军杀掉了他所宠爱的王国宝,对将军您的尊敬礼上,已经不少了!最近这次人事调动,虽然不能说十分恰当,可也算不上什么大错。而且他割得是庾楷的地,于将军您又有什么损失?晋阳之师(据《公羊传•;定公十三年》载:晋国大夫赵鞅调动晋阳的甲兵,以清君侧为名,驱逐了荀寅、士吉**。后便将以清君侧名义起兵称为“晋阳之师”或“晋阳之甲”)岂可一而再地发动?”王恭不听,上表指责王愉和司马尚之兄弟的罪行,请求朝廷准许他出兵讨伐!
王恭之所以不听,是因为他有十二分充足的理由看不起刘牢之:一、刘牢之的出身不过低下的寒门,和自己太原王氏的高第没法比;二、这家伙长得又不帅,紫红色的大脸庞活象终日劳作的屯田户,和自己出去巡视,如春月柳旁边站棵歪脖子松;三、兵头一个,粗俗无知,对于清谈这种时尚的高雅艺术一窍不通。可见,当官的几个必要条件,刘牢之全都违章了!要不是看他确有几分蛮力,很能打仗,可充鹰犬,大晋朝的干部编制中怎么也不会多出这么一号人。象自己这样的杰出人材(王恭曾言:“仕宦不为宰相,才志何足以骋!”意思就是说,让我当官如果不当国务院总理,那就是浪费国家的人材资源!),用得着这个老粗来指手划脚么?我要是听了他的,岂不是很掉价?
再说司马道子听说庾楷倒戈,非常惊慌,忙派人寄信去劝他回心转意,其言词哀婉,活象被负心郎抛弃的痴情女:“当初你我之间,恩同骨肉,曾一起在帐中喝过酒,一起结下互不背叛的誓言,彼此间何其亲密!而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