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西安事变新探-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原定2月初返陕,因得知胡汉民回到广州,并准备来宁,曾与胡电函来往,相约晤面,以决“大计”。
仅仅几个月时间,张学良就已经日益明显地与蒋介石分道扬镳了。面对遥遥无期的剿共战争,张学良深知以东北军继续硬撑下去只能拼光老本,从而受到所有东北军人,乃至东北人民的唾骂。张学良已再无可想,第一位的只能是抗日,只有抗日才能免于为他人作嫁衣裳,只有抗日才能回家乡,也只有抗日才能对得起为他东征北战、抛头洒血的十几万东北军人,以及许许多多流亡关内的东北人。蒋介石却不作此想,他的原则是“攘外必先安内”,要抗日必须先剿共。而在张学良看来,这一政策所导致的切身问题是,如果共产党剿不了、剿不完,岂不是抗日无期?何况,张学良已经注意到,南京政府中人多数“勇于内争,怯于御外”。既然如此,张学良只好另谋出路了。张后来回忆,他数次与这时在上海的东北抗日将领李杜讨论如何才能收复东北的问题。李杜“曾向良表示,拟返北满招集旧部,再从事抗日工作,良深表赞许”。但李杜明确认为,而今要收复东北或在东北抗日,必须与苏联和中共合作,否则将难以进行,故“彼要求数事:(1)去北满时,必须经俄,其次北满已有共党活动势力,故必须向共产党取得联系。(2)路费及活动款项由良供给。(3)请良选派二人帮彼办事,并任联络。”对于李杜所请,张学良后来自称他当时就全然表示同意。可是,张学良没有进一步说明的是,李杜这里所谓“帮彼办事”云云,其实就是代表张学良去与苏联政府联络,请求苏联给予援助。

//


延安拨雾(2)



苏联政府会不会轻易同意援助他呢?关于这一点,张学良内心其实非常清楚。
中国东北一向在俄国与日本的势力范围之内,日俄两国在东北从来就势不两立,即使在苏联成立之后,这种矛盾冲突依旧是其远东外交政策最主要的制约因素。苏联政府对中国的一切政策,几乎都要受到这一冲突的直接影响和左右。一切便利于日本扩大其在中国的势力范围的人物和事件,无论如何都会受到苏联政府的坚决反对。一向为“东北王”的张作霖从来都是依靠日本的,苏联政府最初几度试图施加影响,结果张作霖不仅毫不领情,反而为争取日本及英国对其北京政府的支持,以武装搜查北京苏联大使馆,公布苏联秘密外交文件的极端措施相报,这使得苏联方面对其留有极恶劣的印象。张学良继承其父张作霖的地位之后,很快又在南京政府的怂恿下,旧事重演,轻率地派兵搜查苏联驻哈尔滨领事馆,继而试图以武力收复根据1924年中苏条约仍旧主要由中苏两国共同管理的中东铁路,引发了著名的中东路事件,此举自然更加深深地得罪了苏联人。直到东北三省沦陷之后,张学良才渐渐意识到其前此做法之不智。因为从日本入侵东北三省之后,从整个国际国内形势发展的情形中可以十分清楚地看出,在这个世界上,唯独只有与日本积怨甚深,并直接受到日本进攻威胁的苏联才是可能帮助他实现收复东北愿望的强大力量。
因为想要取得苏联的帮助,张学良在1933年夏天旅欧期间曾多次想与苏联方面取得联系。他先是通过南京政府驻法公使与苏联大使联络,要求访苏,后又通过东北前抗日将领马占山等私下与苏联有关方面进行交涉,结果全都毫无结果。苏联方面对张学良的不信任是显而易见的。当然,张学良根本不知道,苏联情报机关这时也曾秘密地派人接近过张学良,以探询张学良与苏联络的真实动机和背景。他们曾通过欧洲的共产党组织派了一名叫余斌的华裔英国共产党员,秘密了解张学良的情况。据余报告,他同张学良在一起住了整整一个月,张确实对苏联抱以极大期望。他甚至再三强调余应当到苏联去学习,为此他愿提供一切费用。
要抗日,必须联苏,这一点张学良已确信不疑。可是如何能够使苏联政府改变对自己过去的印象呢?张学良对此竟一筹莫展。如何才能接通苏联,并使苏联接受自己呢?自欧洲回来之后,张学良只能寄希望于南京政府,如果苏联同意援助南京政府,自然也就援助了自己。可如今等了几年之后,特别是在与红军交手受挫之后,他对此已深感绝望,如要等到南京政府真正完成安内与统一再来抗日,恐怕是河清无日了。因此,他不得不设想通过另外的途径来推动中国走向抗日。在这种情况下,张学良转而寄希望于中共之帮助,是再合理不过的了。事情明摆着,在中国,中共是苏联唯一的盟友和同志,苏联可以不援助任何人,唯独不能不援助中共。如果中共愿意为其奔走,苏联或者会爱屋及乌,逐渐对他另眼相看。不过,张学良最初看来并不相信远在陕北穷乡僻壤的中共和红军会与苏联有什么直接的联系,因此,即使在与陕北红军接上关系之后,他也仍旧把注意力放在上海,利用赴南京的机会,亲自前往上海,请李杜代他寻找共产国际在上海的秘密组织或上海的共产党。很显然,他并不清楚,这时的上海早已不是中共与苏联及共产国际联络的枢纽了。李杜的使命自然难以完成。
不得已,张学良只好又反过头来求助于陕北的红军。特别是2月下旬外出期间,张学良注意到红军2月20日开始发动东征山西的战役,打出的竟是“打通抗日路线”的旗帜,这更使他多少有些心急。这是因为:一方面,有“山西王”之称的阎锡山与张学良在对蒋介石安内攘外政策问题上颇有些共同语言,张正在努力争取得到阎锡山的同情并与之达成共识,以此来形成对蒋介石的政治压力。红军如今一打,自然会迫使阎锡山转而支持蒋介石的安内政策,这将使张学良劝说阎锡山的工作前功尽弃。另一方面,红军东征山西,势如破竹,轻而易举地击溃了阎锡山5个团,俘虏1200余人,占领了石楼、中阳、孝义、汾西、隰县、永和六县近4000平方公里的地区,如果红军真的照其公开宣传的目的,全力以赴杀上华北抗日前线,难免很快与在华北的日军发生接触,结果很可能诱发全面战争。考虑到目前国民党各个实力派别的不同心态,若不能尽快接通与苏联方面的联系,此种作战能否引起全国范围的响应和取得军事上的胜利,颇难预料,那时情况或将变得更为复杂,甚至不利。这也是张学良急于在一周之内会晤中共领导人的原因之一。可是,张学良与中共领导人实际上没有能够在3月5日之后的一周时间内见上面,这次会晤的时间由于种种原因竟整整推迟了将近一个月。

//


延安拨雾(3)



在接到李克农的电报之后,毛泽东与彭德怀于3月5日当天就从山西前线发来回电,说明原可派在陕北后方指挥一切的周恩来与博古二人之一前去会谈,可惜此二人这时均已去山西前线参加重要会议,如果约期迫切,最早也只能于3月17日左右赶到延安。《毛彭致李克农电》,1936年3月5日。不料,张学良由延安飞回西安途中,发现所乘飞机出现故障,不得不送去武汉修理,因此即使17日的会晤日期也不能确定。飞机刚刚修好,张学良又突患喉症,医生叮嘱务必小心休息,会谈之说只好再度延期。若等到喉症好了,根据原定日程,张学良又要于19日离陕赴沪办事去了。因此,原定及早会谈的设想自然未能实现。
另外,中共中央得知张学良患病在身,也不再去电催促。因为中共中央早已决定要在山西石楼召开重要会议,讨论和贯彻刚刚得到的共产国际七次大会的文件,以便统一党内对统战工作的认识。在这种情况下,刚刚赶来山西的负责陕北工作和与东北军谈判的政治局领导人周恩来或博古如果不能出席,未免不是一种损失。但到16日,关于中共中央谈判代表的人选已经确定了,那就是周恩来。在16日这一天毛泽东和彭德怀给王以哲的电报中明确称:敝中央已决定派周恩来同志为全权负责代表到肤施与张学良先生晤面,共商停止内战、一致抗日之根本大计。时间可在本月底或下月初,具体日期由张学良先生确定后电告即可。
这时,东征山西之红军前锋已经到达文水、交城、介休、灵石、霍县、赵城、洪洞、临汾一线,并占领了同蒲路之一段。阎锡山在山西的整个统治因而严重动摇。山西一向是阎锡山的“独立王国”,如今阎却不得不向南京政府求援了。于是,蒋介石的中央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