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指挥连-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位于东南亚中南半岛中部,一个南北狭长的内陆国家。四周与中国、越南、柬埔寨、泰国、缅甸为邻,山林茂密,河流纵横,属热带季风气候,没有明显的四季变化,只有旱季和雨季之分。每年五月至十月,盛行西南季风,高温多雨,形成雨季,空气中湿度极大,闷热难当。十月至四月转行东北季风,干燥少雨,形成旱季。农作物一般是雨季播种,旱季收获。
因其地域狭长,北高南低,由北至南被习惯性地分为上寮、中寮和下寮,上寮与我国云南省接壤。发源于云贵高原横断山脉的澜沧江水量充沛,滩多浪急一泻而下,出境后改称“湄公河”纵贯老挝全境,流经泰国、柬埔寨,最后由越南入海。
历史上老挝与中国关系密切,老挝民族与中华民族历史渊源很深,有着传统的友谊。值得关注的是,这样一个东南亚内陆小国,却与三种不同政治和社会制度的五个国家相毗邻:北部和东北部与社会主义中国接壤;西部与东南部与泰国和越南南方接壤;南部和西北部与中立国家柬埔寨和缅甸接壤,凡有战略眼光的政治家,都不会对老挝等闲视之。
蜀汉时期,丞相诸葛亮力排众议,说服后主刘禅,以赵云、魏延为先锋大将,亲率大军南征。他采纳参军马谡“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的正确意见,与蛮王孟获大战于“山险岭恶、道路窄狭、多藏毒蛇恶蝎、瘴气密布的蛮荒之地”。在水不可饮、人马难行、虫鸟皆无的艰苦环境下,兵锋所指,所向披靡,连战连胜,七次生擒蛮王。最后孟获袒露胸膛,心悦诚服,流着泪说:“七擒七纵自古没有,我虽是化外之人,多少知道点礼数,哪能这么不知羞耻。我们永远不造反了,世世代代与内地人民友好相处。”
老挝等国家史书中记载的坤博隆,也就是后来被唐玄宗封为云南王的皮逻阁便是孟获的后裔。
皮逻阁统一洱海地区后,建立南诏国,开始向外扩张领土,势如破竹,攻无不克。很快他的大儿子建立了琅勃拉邦王国,孙子做了琅勃拉邦王。直至今日,老挝的国王还是南诏国王皮逻阁的嫡系后代,或者说是孟获的后代。琅勃拉邦也一直是老挝的王都,万象是老挝的首都。
南诏国在公元九零二年亡国之前,早已分出去了几个王国,其中最主要的是琅勃拉邦亲王和景线亲王。他们一个是现代老挝王系的祖先,另一个是泰国王系的祖先。他们都来自中国的云南地区。
老挝人口不多,大约有三百多万,由三个族系的许多民族和部落组成,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色彩和特征。这三个族系是:
印度尼西亚族系,也就是被南诏国王皮逻阁最早打败了的佧族。他们是这里的土著人,历史悠久,在老挝被称为老听族,比较落后,没有单独的文字,多住于山上,刀耕火种,生活艰苦。
泰老族系,在老挝被统称为老龙族,是南诏前后由中国的云南、贵州逐渐南迁而来。他们把当地土著老听族赶上了山,自己定居在湄公河两岸的富饶地域,繁衍生息。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逐渐成为老挝民族的主体,其文化也可以看作是老挝各民族文化的代表。
汉藏族系,包括汉、苗、瑶等民族,在老挝一般称为老松族。他们于十八世纪从中国南方迁移来,许多生活习惯同我国华南地区少数民族相似,他们的生产程度高于老听族而低于老龙族。
中老两国边界大多隐没在崇山峻岭的热带雨林之中,许多地方没有明显的标志。两边的人民往来频繁世代通婚和睦相处,称得上唇齿相依、骨肉相连。据说解放后搞土改时闹过笑话,新政权派驻深山里的土改工作队,热火朝天地干了几个月,却发现这个寨子不是中国的,而是老挝的。真是搂草打兔子,捎带脚了。就在当地人奔走相告,欢庆解放的时候,却发现工作队悄悄撤走了,弄得人家挺奇怪:翻身没几天,共产党怎么又走了?
(二)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被日本人撵走的法国重新回到印度支那,妄想继续他们的殖民统治。可惜今非昔比,现在的越南、老挝、柬埔寨三国人民经过抗日战争的洗礼,已经不那么驯服了。虽然法国政府任命了新的总督,当勒克累将军率领部队在越南的西贡(现在的胡志明市)登陆时,他原以为可以东山再起,可没想到,面临的却是越盟和老挝伊沙拉旷日持久的抵抗。
老挝伊沙拉即寮国自由民族统一战线的意思,简称伊沙拉战线。法国殖民主义者重新入侵老挝,旧的伊沙拉开始分裂解体。一九五零年成立了以苏发努冯亲王为首的新的伊沙拉,简称“巴特寮”运动。就是这个巴特寮同老挝人民党一道成为日后中国大力支持和援助的对象。他们积极开展武装斗争,并解放了紧邻中国一侧的桑怒和丰沙里省。从此,这两个省成为巴特寮战斗部队的主要根据地。
一九五四年,实力不断壮大的巴特寮部队开始向南挺进,一路攻无不克,很快老挝上、中、下寮大部分地区尽为其占领。
在越南人民军和巴特寮的有力打击下,法军节节败退,一直退到当年中国的南诏国王皮逻阁所建的古城芒滕,就是著名的奠边府的山区,才慢慢稳住阵脚。法国人认为这地方山高林密,无路可通,易守难攻,手中又有先进的武器,应该是固若金汤。
可是法国人的判断出了问题。
在越南党的请求下,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主席毫不犹豫地做出决定,派遣传奇大将陈赓和著名战将韦国清,亲赴越南丛林指挥作战。他们认真贯彻人民战争的思想和毛泽东的战略战术,克服了难以想象的困难,将中国援助的作战物资运抵前线,一举攻克奠边府,歼敌一万六千余人。这一历史性的胜利,直接导致一个月后法国埃尼拉政府穷途末路,终于倒台,新政府不得不在日内瓦协议上签字,宣告了法国对印度支那殖民统治的寿终正寝。
法国人走后,苏发努冯亲王与他的二哥梭发那&;#8226;富马亲王合作,组成了一个联合内阁,王国政府与巴特寮武装部队达成协议,解散了巴特寮运动,广大解放区全部并入老挝统一国土,国家在外交方面保持中立。
就在一九五四年九月,日内瓦协议墨迹未干,早想踢开法国并由自己取而代之的美国人便开始行动了。首先,出面组织了“东南亚集体防务条约组织”的军事侵略集团,并且将老挝置于该组织的“保护范围”之内。接着策动老挝右派力量进攻桑怒和丰沙里解放区,并且在万象控制的十个省中进行扫荡,捕杀爱国志士和人民。
不得已,苏发努冯亲王重组爱国战线,自任主席。关于这次的爱国战线武装力量,国际国内仍习惯地称其为巴特寮。由于有原来的基础,此次揭竿而起可谓一呼百应,锐不可当,右派力量受到沉重打击,向南退缩。至一九六一年巴特寮部队与中立力量合作,已经解放并控制了从上寮到中下寮连成一片的广大地区。迫使美国不得不在一九六二年的日内瓦协议上签字,在老挝成立第二次联合政府。
美国谈判也好,签字也罢,只是缓兵之计,为赢得喘息和准备时间而已,这样背信弃义的事历史上已发生多次。这次他们改变策略,一方面维持和巩固右派军队,一方面破坏老挝爱国阵线与中立力量之间的联盟,极力拉拢和收买梭发那&;#8226;富马亲王。
梭发那&;#8226;富马亲王被拉拢后,认贼作父,发动政变。屡受挫折的老挝人民党中央机关和老挝爱国战线及巴特寮战斗部队再次撤离首都万象,重新进入山区丛林,回到了桑怒老根据地,开始了彻底解放老挝的武装斗争。
(三)
美国在越南和老挝进行的“特种战争”十分残酷。
初始阶段,战争主要在越南南方进行。美国通过出钱、出枪、出顾问的方式,积极扩充南越政府军,并协助其频繁进行“扫荡”,大力建立“战略村”和无人区,烧杀抢掠,无恶不作。为了抗击美国的“特种战争”,越南南方解放阵线在普遍建立游击队的基础上,扩建正规部队,坚持主力、地方、游击队和民兵相结合,开展游击战争,由小到大,由弱到强。至一九六四年,越南南方武装力量已发展到二十多万人,解放了五分之四的土地和三分之二的人口,逐步形成农村包围城市的有利态势。美国侵略者及其走狗已是穷途末路,举步维艰,难以自拔,从而宣告了美国“特种战争”的破产。
与此同时,美国把老挝作为“特种战争”的副战场,协助老挝右派组织、扩充了六万名雇佣军,大肆进攻解放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