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一代帝王刘义隆-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平定咸阳,卿有功啊!”后来,刘穆之死,高祖东归,留下次子桂阳公义真镇守长安,即以王修、王镇恶、沈田子为辅佐。沈田子等人疑忌王镇恶而杀之,王修又杀了沈田子。后来高祖上表朝廷,为沈田子辩解,说他是狂病作,不追其罪。

    高祖代晋称帝,宜都王刘义隆出镇荆州,高祖就任命沈林子为西中郎中兵参军兼任新兴太守,让他辅佐刘义隆。沈林子虽在军旅,但语不及军事,他爱好诗文,有文集流传于世。刘义隆即位后读他的诗文,曾感慨说:“此人作三公,应继王太保之后。”王太保即王弘。沈林子死后,他的长子沈邵袭封伯爵爵位,得皇上重用。彭城王义康被流放到南方后,刘义隆就任命出继给庐陵王义真为后嗣的五皇子刘绍为南中郎将兼江州刺史,而刘绍只有十二岁,于是委任沈邵为南中郎府录事参军,江州军府要务全都交由沈邵处理。

    沈林子幼子沈璞年少就有大成之姿,好学不倦,也长于诗文,颇有父风。始兴王刘濬被任为扬州刺史,也是在十二三岁的时候,刘义隆就以范晔为长史,行府、州事务,以沈璞为主簿兼任始兴王师。为此,刘义隆特意下诏给沈璞:“扬州政务本不易理。濬以弱年授扬州,万物皆属耳目,赏罚得失,特宜详慎。范晔性疏,必多不同。卿乃朕之心腹,应密以在意;范晔虽为长史行事,其实朕委卿!又,虎头骄纵,卿为师应多加训诫。”刘义隆又告诫虎头:“沈璞奉时无纤介之失,在家有孝友之称,学优才丰,文才可观,而为人深沉守静,不求名誉,甚佳。你只需委之以事,常常与其见面才是。”

    在沈璞眼里,始兴王的毛病,是远不止于骄纵这一点的。

    始兴王是一个特殊的皇子。其母潘修仪是皇上的宠妃,这都是天下皆知的事。也因此,在他的身上,常常流露出一些诸王不曾有的狂傲之气,这狂傲之气又非一时一地所积养而成。当初风传潘美人要取代袁皇后而成为皇后一事虽然没有成为事实,但就她的地位及影响来说,这样的传闻也的确不是空**来风;如今袁皇后已经仙逝,看来皇后的桂冠迟早要戴在她的头上。如果潘修仪真的做了皇后,那么始兴王被立为太子也将是迟早的事,自古“母因子贵”嘛;更何况太子自小时就患有毛病,而自皇后仙逝以来他又心怀怨恨多行不法,所有这些皇上都是看在眼里的。但潘修仪出身寒微。出身寒微却要在江左这块看重门第的土地上做皇后,自晋朝江左一百多年以来尚无先例。皇上敢去冒天下之大不韪吗?

    皇上是一个睿智的守成之君,皇上也是一个爱典籍有识见的理智之君。如果潘修仪最终做不了皇后,如果朝廷最终没有更立太子之意,那么,始兴王如今的所作所为就将为以后埋下祸根。即使皇上有更立太子之意,如果皇上要走三公九卿这一关,那么,在三公九卿的眼里,始兴王是不具备做太子的条件的。

    始兴王有着一介贵公子的太多的恶习。他为人浮躁,好沽名钓誉:在朝会的路上,他常常坐在车里高声诵读,而一旦远离人群,他就会带上几个小厮悄悄溜出京城去寻欢作乐。

    上个月他闯到京郊江宁县和新上任的县令的跟班打了起来,待被捉住一拷问知道他竟然就是他们的扬州刺史大人,县令和那些跟班一个个都吓得面如土色,赶忙放了他。昨日的旷学,据说,又是带了几个小厮跑到江宁县去骚扰民女,而那民女却是太子偷偷跑去约会的可人儿。有个小厮的堂兄弟在太子的东宫卫队,闲聊时堂兄弟告诉那小厮那个已婚的民女是如何的绝色,太子是如何的为之魂不守舍,那小厮就把这一切告诉了始兴王。始兴王一来怀着好奇想探个究竟,二来似乎也是不甘示弱:民女又不是太子妃,太子动得,我也动得!在始兴王的心中,他是要处处和太子较较劲的。因为他一直以为,将来谁是太子现在还不好说呢!

    始兴王一定要和太子争个高低,到头来又会有怎样一个结果呢?

    太子将来继了大位,他岂不是自寻死路?

    作为王师,沈璞常常为他捏着把汗;也是因为作为王师,沈璞觉得有责任遵循皇上的意旨好好训诫他。

    当然,并不是每一个玩劣的少年都可以通过循循善诱就能使他走上正轨的。虽然如此,沈璞还是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对他的现状有所改变,最少也该降低他那玩劣的程度。从某种意义上说,降低了他的玩劣的程度,也就在一定程度上为他的将来规避了一些风险。

    今天,王师沈璞特意为始兴王选了二百年前曹植的故事作为讲课的内容。

第八十七章 顽劣的始兴王刘濬(二)

    今天,王师沈璞特意为始兴王选了二百年前曹植的故事作为讲课的内容。。

    为了讲好这个故事,沈璞颇费了一些踌躇。他决定把讲课的重点放在曹植的诗歌《赠白马王彪(并序)》上。这诗的序中说明了写作此诗的缘由:魏文帝曹丕称帝后的黄初四年五月,白马王曹彪、任城王曹彰与诗作者曹植一同从各自的封国回到京都洛阳参加迎气之礼的朝会。平时,因为曹丕疑忌几个兄弟,所以诸王不获特准是不得随意回到京都的,他们只能呆在各自的封国里。但是到了洛阳以后,任城王曹彰暴薨。

    任城王是怎么暴薨的呢?把课讲到这里,沈璞故意卖了个关子,他本打算继续往下讲,不承想始兴王却接过话头:

    “他是被毒死的,是他的哥哥曹丕毒死的!”

    “殿下是怎么知道他是毒死的呢?”沈璞感到有些意外,一是因为正史都说曹彰是病死的,二是因为始兴王不爱读诗书,也不爱听人谈经说道。

    “弟子是在父皇那里看到的。父皇那里有临川王任职荆州期间写的《世说》。父皇认为写的很有意思,要弟子拿去看。虽然写的都很短,有的一则只有几行字,但弟子也感到写的新奇。不过弟子只是随便翻了翻,看了几则有意思的,其它的也没怎么看。”

    “哦,我倒是不曾见过,只是听说临川王殿下在江陵时曾召集了一些文士像鲍照、6展做他的幕僚,也听说王殿下和他们在一起编撰了一部有关百年来名人逸事的书,但却不知道那是怎样一部书。那么临川王是怎么记这件事的呢?”

    “书还是新的,刚刚写好不久吧。除了父皇和弟子,朝里恐怕也没几个看过呢!那上面说:魏文帝曹丕因为任城王曹彰骁勇健壮而疑忌他,于是就趁着在卞太后处下围棋时毒死了他。文帝事先把有蒂的枣子浸泡在毒水里,下围棋时自己只选无蒂的吃,而任城王却毫无戒备之心,他一边下棋一边随手拿着枣子吃,吃着吃着就中毒了。卞太后看他中了毒,连忙去找水救他,但文帝事先已经作了安排,那些瓶瓶罐罐都被他的几个心腹藏的藏了,毁的毁了。卞太后见找不着那些瓶瓶罐罐,就赤着脚忙不迭地跑到井边,但井边也没有了打水的东西。只一会儿工夫,任城王就死了。故事看了让人心颤,文帝为人也够狠的!”

    “那么殿下知道文帝只是疑忌任城王的骁勇健壮吗?”

    “不很清楚。”

    “其实,那只是其中的一个原因。北方乌桓叛乱时,曹彰以北中郎将的身份出征。作战时他意气豪迈,追亡逐北,最终以少胜多,魏武闻之大喜。魏武曾抚摩着曹彰的胡须说:‘黄须儿竟如此大奇!’在汉中的时候,刘备驻扎在山头,派遣刘封到曹营前挑战,魏武骂道:‘卖履舍儿,待我叫黄须儿来痛击之!’可见任城王在魏武心目中的地位。后来魏武病危,急召曹彰,但曹彰还没有到达,魏武就已经驾崩了。曹彰到了以后就对弟弟曹植说:‘先王急召我,是打算立你的!’随即太子曹丕即位。一旦下葬完毕,曹丕就立即下令诸王离开京都各自回到封国。曹彰自以为先王重用自己并且屡立大功,现在朝廷对自己也应当有所任用,不承望自己竟然和诸王一样必须回到封国,所以老大不高兴,最终独自一人不辞而别。在封国,北方诸侯上下都畏惧他的刚严威猛,经过他的封国地界,没有不想着快离开的。另外,在魏武驾崩时,曹彰一到宫中就问皇帝玉玺在哪里,曹丕就疑忌他,以为他有不臣之心,因此就借着这次迎气之会的机会对他下了毒手。”

    讲过诗序,就进入了对诗意的讲解。在讲到诗的中部诗句“太息将何为?天命与我违。奈何念同生,一往形不归”时,始兴王又插�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