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一代帝王刘义隆-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会向皇上声辩,甚至就在他的吼声还没有完全散尽的时候,一份由刘湛代拟的诏书就被刘斌亲自送达廷尉:

    “道济因缘时幸,受恩在昔,优宠深厚,莫能与比;竟不感戴厚恩,报效万一,而心怀疑2,蓄谋日久。元嘉以来,不仁不义之心,附下罔上之事,固已暴之民听,彰于遐迩。谢灵运志凶辞丑,不臣显著,而道济受其邪说,常相容隐;又潜散财货,招诱天下亡命,日夜伺隙,觊觎万一。镇军将军仲德去年入朝,屡陈此迹。朕以其位居三公,身受重托,屡屡容忍,望其能改,而道济怙恶不悛,阴构凶恶,因朕卧疾,欲惩祸心。前南蛮行参军庞延祖具知奸状,密以报闻。忤逆君亲,刑戮无赦,况罪恶深重,如此之甚。便可收付廷尉,肃正刑书。事止元恶,余无所问。”

    宣诏已毕,狱卒打开牢门,几个力士走上前去。檀道济目光如炬,愤然脱下帻巾掼在地上,大吼:

    “何故自坏你家万里长城!”

    可惜,皇上听不见他的怒吼——他可真是皇家的一道万里长城啊!

    众人被镇住了,愣在那里不敢动。刘斌大喝一声:

    “还愣在那里干什么!”

    众人这才一拥而上,当即把他按在地上;为了避免出现意外,他们也来不及把檀道济押赴刑场,只把他押到狱门外不远处,只见一道寒光,刀起处头落。

    可怜一代无敌将,化作阴曹含冤魂!

    斩了檀道济,好像是为了向主子邀功,又好像是为了弥补过去在安排刺客方面的过失,刘斌快马驰向东府城,向司徒和刘湛禀告此事。离了东府城,刘斌又带着主子的意旨,分遣刘敬文等人或在建康,或赴寻阳,收斩檀道济诸子及亲信。

    其后被6续收斩的诸人是:

    檀道济在建康五子

    给事黄门侍郎檀植

    司徒从事中郎檀粲

    太子舍人檀隰

    征北主簿檀承伯

    秘书郎檀遵

    檀道济在寻阳三子

    檀邕、檀夷、檀演

    被誉为有关、张之勇的虎将

    司空参军薛彤

    司空参军高进之

    高进之是沛国人。父亲高瓒,有勇力,会拳术,他曾经为友人送丧,送丧回来,友人妻被当地土豪掠走,高瓒为救她,连杀七人,友人妻也自刎颈而死,高瓒于是亡命江湖。高进之年十三时,母亲刘氏死,进之葬母完毕,奔走四方寻找父亲,求父不得,于是拜谒征北将军刘牢之。檀道济晚年惧祸,其夫人向氏派遣侍婢问进之,进之说:“道家戒盈满,祸或不免。然而司空功名盖世,如死得其所,也不相负。”向夫人含泪转告道济,道济意狐疑,不久,道济被收,薛彤说:“司空身经百战死,死,并非意外事!”进之掀起须髯笑道:“累世农夫,父以义死友,子以忠死君,此大宋之光!”坐地就刑,神色不变。进之无亲眷,仆人鲁健随进之同死,因此无人为他收尸。

    薛彤是下沛人,死后,他的儿子负骨归葬,又寻找高进之尸骨,不能得,只把高进之所佩腰带随父棺同葬。

    后人读史至檀道济无辜被杀,有诗为叹:

    百战经营臣力多,无端谗构起风波。

    都门脱帻留遗恨,坏汝长城可奈何!

第六十三章 如日中天的司徒及其追随者

    清晨,东府城。。

    数十百辆马车、牛车井然有序地排列着。车的主人是来自远近不同的朝野各界人士。皇上卧病,使得原本就熙熙攘攘的东府城的大门前显得更加热闹。

    时间还早,府门还没有打开,但车队还在延长。

    人们静候着。

    位置偏西的人群有了一些骚动,排在东边的人们也都引领西望:司徒的仪仗队从台城的方向过来了。皇上病着,司徒的仪仗队不是像从前那样在清晨的时候西去参加朝会——朝会已经被取消很久了,而是相反。司徒是夜间伺候过了皇上现在回东府来了。

    恭候的人们肃静,致礼。

    司徒的仪仗队在人们的注视下进了东府城。

    东府城的厅事前。

    从车上下来的司徒呈现出忧戚之容、疲惫之态,他的带有红血丝的双眼告诉人们他又度过了一个不眠之夜。在最近这几十个日子里,这已经是常有的事了。对兄长的卧病,他是尽心侍奉,汤药饮食,不亲口品尝就不进献;有时候他整夜不眠,甚至连续三日衣不解带。

    侍者端来了温水并伺候他梳洗完毕,他就准备像往常那样去厅事延接宾客处理内外事务了。这时候,他的属官司徒从事中郎王履在他的耳边说了些什么,他于是改变了主意,随着王履一同来到了另一间耳房。他意外地现刘湛、刘斌、刘敬文、会稽长公主之子秘书监徐湛之以及平素紧相追随他的司徒祭酒孔胤秀、司徒从事中郎司马亮等人都聚集在这里。

    众人行过礼,刘湛代众人问候毕,就问宫中昨夜情况——实际上,有些事他们也都知道了。说起皇上病重至于屡屡属纩,司徒义康就红了眼圈。他告知众人昨夜皇上在醒来片刻时嘱咐自己代拟了顾命诏——临终遗命,当时在场的还有江夏王义恭和尚书令殷景仁——说到殷景仁时,刘斌还特意瞟了一眼刘湛,但见刘湛颇不自在,刘湛的不自在自然是因为在那样的场合皇上竟然把自己排除在外。司徒接着说顾命诏才开了个头,皇上就又昏厥过去了。

    听了司徒的话,在场的众人竟然没有一个有哀戚之容。

    “如今天下艰难,岂是幼主所能驾御的!”刘湛显得有些激动。

    “主公——”刘斌接着说,“如今北有强虏,天下未一,这也是皇上常常挂在嘴边的话。而太子只有十二三岁……”

    “主公,宜立长君才是!”众人同声附和。长君,年长的君主,相对于幼主而言。

    司徒义康默然不答,只是看看紧相追随自己的太子詹事刘湛——太子詹事可是辅佐太子的东宫要员。

    随后司徒去厅事处理政务去了,刘湛等人仍聚集在那间耳房里。这时,一向自诩为能干的刘斌却悄悄离开了东府,骑着马直奔台城而去。

    刘斌直奔台城何干?他虽然有时会把事情弄糟,但和其他几个追随者相比,他仍然是一个精明能干的人。他每每能想到和做到别人想不到也做不到的事,这也是他颇受司徒和刘湛赏识的主要原因。这不,他现在直奔台城,就是要去做一件别人想不到也做不到的事——他要以司徒的名义去尚书省,向掌管礼仪制度典册的仪曹索要晋代咸康年间立康帝司马岳的旧仪典籍。

    晋咸康末年立康帝司马岳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公元317年;琅邪王司马睿在建康称帝;连头连尾不过六年;因受掌握荆州重兵的王敦所逼;忧愤而死;其长子司马绍继位,这就是明帝,明帝在位不足三年又病亡;太子司马衍即位;这就是成帝。这晋氏南渡后的第三位皇帝即位时只有五岁,于是他的生母、太后庾氏临朝称制,以司徒王导为录尚书事,与太后兄中书令庾亮共同辅政。但庾亮排斥王导,最终朝政决于庾亮。成帝在位十八年,二十二岁时病死,此时其大舅庾亮已早二年病亡,但朝政仍掌握在庾氏手中。庾亮弟中书令庾冰认为舅氏当权,权侔人主,担心异世之后舅氏将遭外族攻击,加之成帝驾崩时其长子幼小,于是就以“国有强敌,宜立长君”为名立成帝同母弟琅邪王司马岳为帝,这就是康帝。

    在尚书省,仪曹的官长仪曹郎许容之听了刘斌的话语,知道是司徒义康和刘湛的意旨,自然不敢怠慢,很快就将那约百年前的卷宗翻找了出来。

    就在刘斌翻看的时候,许容之暗自纳闷:如今的事情与咸康年间的事情有何相似处?晋成帝驾崩时,舅氏不愿大权旁落,因贪执朝权才一改常规不立其子而实现兄终弟即。如今谁又是“舅氏”?再说,成帝驾崩时其子不足周岁,所以庾冰才提出“宜立长君”,如今太子已近行冠礼之年(古代男子一般在二十岁举行加冠之礼,表示**。天子、太子和诸侯王可提前至十二岁,晋宋之际太子及诸侯王一般在十五岁行冠礼),自不可与周岁儿相提并论。现在翻找旧典,他们到底要干什么?

    待刘斌翻找到他要找的条目时,许容之凑到他的身旁,问:

    “用此何为?”

    “无前典则非礼。”刘斌似乎答非所问。

    “庾冰谋立康帝,尚书令何充曾经这样说过:‘父子相传,先王旧典,忽妄改易,惧非长计。故武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