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一代帝王刘义隆-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原来,十三年前刘裕北伐长安灭了姚泓之后,就把西晋时遗留在长安庙堂里的钟鼓之具全部南运建康,途中有一大钟因翻船沉入洛水。现在收复河南失地既已顺利,刘义隆想起旧事,就让姚耸夫带领一千多人在洛水中探寻此钟。经过几天的摸找,钟的位置已经确定。

    正当众人喊着号子牵钟上岸的时候,杜骥派遣他的副将来对姚耸夫说:

    “魏虏已南渡,但我守军势弱。现在城池已修整完备坚不可摧,城中粮食储备又很充足,唯一缺少的就是人力。杜建武请君率众增援,共守城池;大功既立,捞钟不晚。”

    听了这话,姚耸夫立即下令停止捞钟:毕竟大敌当前,当以守卫为务,捞钟一事原就是陛下在无敌情的情况下传来的旨意;再说,八月间魏虏曾在北岸呐喊挑衅,主帅到将军命他渡河一战以煞其气焰,不承望渡河后中敌奸计,部下战死或投河而死者近千人。也许此番正可报那一败之仇!

    姚耸夫欣然前往。

    进了城,姚耸夫见守城将士情绪低落;巡视四周,但见城墙颓坏枯草摇曳,根本无法阻止强敌入侵。到了食时,将士们盘中的食物粗而又少:原来宋军入城后,城中颗粒又无,只靠随军携带的有限粮食维持着,后方漕运还未能如期到达。古人常言:坚城之下无粮不守。现在的局面是军粮未继且城池破败。姚耸夫自觉上当,心中骂着杜骥,但又不好在众人面前多说什么,只能皱着眉头。在忍耐中度过漫长的一夜,次日晨,姚耸夫就以捞钟是陛下旨意为由带着他的一千五百人撤出了城。

    姚耸夫一走,守城将士斗志全无。与其束手就擒坐以待毙,还不如三十六计走为上计!而在杜骥看来,姚耸夫一走,正是一块挡箭牌,将来陛下要是追究起来,也正好拿他说事。于是杜骥的数千守城将士也随即撤出金墉城,就像几十天前魏军撤出时那样,不同的只是度更快,阵形更乱。

    二十四日,魏冠军将军安颉攻克洛阳,杀死宋军将士五千余人。

    杜骥的守军这一跑,就跑过了淮河;跑得远的,一直跑过了大江。

    而跑得最远的,要算是杜骥了:杜骥一直跑进了太极殿!

    进了太极殿,杜骥就跪拜,请罪,辩解:

    “臣辜负陛下圣恩,罪该万死!臣本欲以死固守与洛阳共存亡,但姚耸夫入城便逃,致使臣所统将士军心涣散无意守城,先是由三三两两的出逃,最终形成群奔之势,势不可挡……”

    刘义隆气极至于怒吼,于是一纸诏令就在驿道上快传递着。

    姚耸夫没有申辩的机会。

    姚耸夫已撤到寿阳,但他还不知杜骥身在何处,他更不知道究竟出了什么事。他看见了中使、建威将军郑顺之,他听到了中使对他宣读的诏令。如五雷轰顶,他在嗷嗷的叫冤声中被赐死在寿阳的城脚下。

    即使他有申辩的机会,皇上又会听信谁的话?这从皇上闲暇时常常握在手中的《左传集解》上也可见个大概。《左传集解》是皇上喜欢的前人的作品,这个前人就是杜骥的高祖杜预。而姚耸夫是何人?皇上没有见过。皇上从多日前从前方传来的战报中才第一次知道他的名字,知道他是一员偏裨小将,而杜骥则是一员官位四品的将军。

    但是,杀了姚耸夫,并没有能就此止息刘义隆的愤怒。

    此时,魏河北诸路军——包括从洛阳顺流而下的冠军将军安颉——正在七女津(在东平境内古黄河西北岸)集结。到彦之担心他们南渡,就先派遣副将王蟠龙带领士兵溯流而上抢夺魏军船只;魏节度诸军的太宰杜率军迎战,斩了王蟠龙。接着,冠军将军安颉与龙骧将军6俟率大军进攻虎牢。

    十月二十九日,魏军攻克虎牢,宋守将司州刺史尹冲及荥阳太守崔模投降。

    这样,在洛阳失守五日后,虎牢又告失守,这再一次让刘义隆痛入骨髓。

第三十八章 初次北伐(三)

    东平须昌。。到彦之的主帅营。

    王仲德、竺灵秀等将帅都围绕着到彦之或默坐,或站立,个个面呈焦虑之色。不几日间,形势急转直下,正应了王仲德当初的忧虑。现在,面对这种局面,是尽力迎战,还是适时撤退?是坐等远方圣旨作出安排,还是众人商讨拿个主意?到彦之坐立不安。

    王仲德又要说话了。到彦之看看他,先一步说:

    “事势如此,作为主帅,我打算烧了船,从6路撤……”

    烧船?那一艘艘战船,可是国家准备多年的战略物资啊!王仲德站起来,说:

    “洛阳已失,虎牢不能独全,这是自然之势。然而魏虏离我军还很远,滑台仍有强兵,大势并未失去。今若烧船奔退,大军必将散亡殆尽,杜骥的洛阳就是明证;再说,尽力一拼,如若不利,烧船不迟,无论如何,现在还不到烧船的时候。”

    到彦之犹豫着,不能定夺。

    殿中将军垣护之也劝谏说:

    “节下准备烧船回师,下官以为不可。为何?节下率大军北伐,残虏畏威,望风奔退,八载失地,不战而复。被俘敌将也已招供:魏虏大众兵分两路,一路在魏主拓跋焘带领下西伐夏主赫连定,一路南下防我大军。这都是节下尽知之事。魏虏既倾巢二出,当此之际,节下原当长驱北进,横扫遗寇;况且今日魏军自送,不待我军远劳。节下应该派遣竺灵秀赴滑台助朱修之固守,节下亲率大军挺进河北。如此,洛阳、虎牢二镇贼寇自然奔退,此即古人围魏救赵之意。况且昔人连年征战,有时失众乏粮,仍然张胆争前,不肯轻易撤退;何况今年青州丰稔,济河漕运顺畅,大军兵马饱逸,威力无损。今若轻弃滑台,坐丧成业,这岂是朝廷重任之旨!”节下,是对统帅的敬称。朝廷每有征伐,就把符节授予将帅以加重其职权。

    众将看着到彦之,到彦之捻须不语,只是看着皇上的使者徐爰。

    徐爰任殿中侍御史,是皇上身边人。这次皇上虽委任到彦之为北伐主帅,但仍觉不放心,就另外派遣徐爰带着皇上事先准备好的兵略,临时宣示——徐爰配有宫中机要人员及卫士三百人。而派遣中使带着旨意随军出战,这也是皇上仿效前人的举措:

    当年曹操征讨孙权回去之后,派遣张辽与乐进、李典等率领七千人守卫合肥;曹操自己要去征讨张鲁,临行前就把告谕装进信函然后交给护军薛悌,在函件边写上“贼至乃”。不久,孙权率十万大军包围合肥,他们才共同打开函件,只见上面写着:“若孙权至,张、李将军出战;乐将军守,护军不得参战。”诸将看后都很怀疑,怎么会让数千人去迎战数万大军?张辽说:“曹公远征在外,等到他来救援,贼已攻破我城。因此教谕中吩咐我们应该趁敌军阵营未立就迎击他们,这可折其盛势,安我众心,只有如此城才可守。成败之机,在此一战,诸君还有何疑虑!”李典也赞成张辽的看法。于是张辽连夜招募得八百敢死将士,然后杀牛款待将士,准备明日大战。次日晨,张辽披甲握长戟,冲锋陷阵,杀敌数十,斩敌将二人,然后又大呼着自己的名字冲入敌军营垒,一直冲到了孙权的麾下。孙权大惊,与手下不知所措,就跑向一座高坟,用长戟自卫。张辽向孙权叫喊着向他挑战,孙权不敢动;后来看到张辽所领兵少,孙权才聚众把他包围得一重又一重。但见张辽左右冲击,这才杀开一条血路带着数十人突围,剩下的众人看张辽突围而去,大呼:“将军弃我吗!”张辽再次杀入重围带着余众突围。孙权人马披靡,无人能当。自天亮战至日中,吴军失去斗志,不得不退修守备,这样众心才安,诸将都十分佩服张辽的才略。孙权围合肥十余日,终究不能拔城,悻悻而退;张辽率诸军追击,几乎抓住孙权。曹操回师后,大赞张辽,拜他为征东将军。

    对这段战绩,史学家孙盛也大加赞赏:“魏武推选将领,参以同异,为之密教,节宣其用;事至而应,若合符契,妙哉!”裴松之为《三国志》作注时也引用了孙盛的话,因此,刘义隆在阅读裴注时,就不止是欣赏而已:在实际征战中,他也学着那么做。

    徐爰见众将领看着自己,就说:

    “皇上的意旨诸位都清楚:只收河南,不关河北。”

    “可是……”垣护之和王仲德几乎是异口同声地质疑。

    到彦之打断他们的疑虑,说:

    “就这么办了:尊皇上旨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