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八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来到古代-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法使得谷贱而钱贵,百姓苦不堪言,故此他屡屡上疏力争,以为铜铁者田地所不出,奈何责之农家?赋税沉重以致“农夫之心,皆思释耒而依市。织妇之手,皆欲投枢而刺文。”且常做诗诉说民间疾苦,讽喻朝廷,以期见纳,然,终不见用。 
白居易诗曰:“诗成淡无味,多被众人嗤。上怪落声韵,下嫌拙言辞。时时自吟咏,吟罢有所思。苏州及澎泽,与我不同时。”(苏州乃韦应物,澎泽乃陶渊明)读来令人感慨万千…… 
故此,张怀德与诸大儒决定恢复井田制,使农业实现良好发展。但暂时还须向农家收税,收来的农业税全部用于赎买收租田地,且根据不同情况实行不同税率。此时,中国田地的情况为农家自耕田地约占三分之一,国有田地约占三分之一,收租田地约为三分之一。
有三分之一的田地需要赎买。自耕田税率定为十分之一,国有田地税率为十分之二,收租田地税率为十分之一,国有田地税率虽高些但比租私田少了许多,农家还是划算的。 
一般而言,田地价格约为田租的十倍,也即十一税的三十倍。赎买三分之一的田地需要大约七年多,但随着田地不断赎买为国有,这部分田地的税率会增加,赎买的进程也会加快,估计不到七年大规模的赎买过程就能完成。 
为与世界接轨,在以农历为主的同时,使用公元历。 
在一切准备大致就绪后,举行了总统选举,尽管张怀德一再表示希望广大百姓来参选总统,但显然他此时的威望如日中天,只有少数几位出来参选总统。全民选举的结果,张怀德被选为中国第一任总统。 
全国元老院的选举也开始进行,许多大儒皆在各省当选。这个级别的元老院职权相对较大,除监督总统及总统府外,还要对一些重大国是进行表决,比如战争、法典的修改和增减等。 
1647年的除夕,中国在欢乐、祥和的气氛中度过。
第十二章 恢复农业
    1648年二月初二,张怀德祭天后,正式出任中国第一任总统。
张怀德任命黄宗羲为教化署署长,教化署下设国史馆,由黄宗羲延聘大儒负责明史的编撰。
任命顾炎武为政务署署长,与他共同商议后,任命了下属各部的长官。
按理说,战争使人口减少,那么田地应该相对的多了出来。但一则自明末以来流民千里,许多田地变得荒芜,二则难民们出逃,致使所到地方田地相对变少。而许多省份的难民既然逃了出来,想让他们全都回去也不大可能。江浙两湖一带田地质量相对较高,一些不能遣返的难民,不妨让他们留下恢复荒芜的田地以及垦荒。
从1647年下半年开始,张怀德等便扶持百姓垦荒,恢复农业生产。对于那些既无农具,又无口粮、谷种的难民,各级官府提供了无偿援助。总统府大力推广两季稻,以提高水田利用率,实现粮食增产。
在各地铁矿区,开设国有矿场,招徕一批难民大兴炉冶。难民都是些可怜人,只要有口饭吃就行了,有管饭的活干是求之不得。国有矿场开采、冶炼、制造的农具,源源不断地送到了各地。
因为全面接收了清人的府库,所以金银珠宝倒不缺少,缺少的是粮食。粮食缺少,价格自然高涨,而难民们更是连垦荒的谷种都没有。张怀德便派人跟荷兰东印度公司、吕宋岛的西班牙人以及英国东印度公司协商,向他们购买食粮。吕宋岛在张怀德所来的那个世界里,是菲律宾的主岛。
历朝的圣主明君都知道要以人为宝而贱珠玉,但真正能做到的却很少,当然,有些还是在一定程度上做到了。这些东西既不能当粮食吃,又不能当衣服穿,却能卖得很贵,对国家实在无益。老子曰:“不贵难得之货。”话虽简单,却蕴涵至理。历朝有许多大臣都劝谏国君勿好奇货宝物。上有所好下必甚焉,上如不好下亦有所收敛。
张怀德对此深有体会,跟顾炎武等商量后,将无数珠宝拿了出来,跟马来亚的荷兰东印度公司、吕宋岛的西班牙东印度公司以及印度的英国东印度公司交换来了大批的食粮。一船船的食粮在广西上岸后,被送到南边各省,在金陵、天津上岸后,被送到中部、北边各省。
虽然百姓想要吃饱还不够,但已无饿死之虞了。买来粮食之后,接着买棉花。国内连粮食都不够,棉田自然更少,无数百姓处于饥寒交迫之中。当然,粮食、棉花都是免费送给处于饥寒之中的百姓。
张怀德孤身一人,所需的俸禄很少。但是考虑到别人有家有口,所以还是给自己定了够养活八口人的俸禄。总统府的署长的俸禄则够养活七口人,部长俸禄够养活六口人,总督俸禄跟部长俸禄相同,县令俸禄够养活五口人,镇长俸禄够养活四口人。因为上自总统,下至镇长的俸禄这么微薄,所以百姓虽苦却无怨言,全国上下的人心很齐。
1648年的春天,天公作美,小麦丰收了,这一来国内缺粮的情况得到了大大的缓解。夏天,种下去的早稻也丰收了,如此一来粮食基本能够自给。
红薯是高产作物,亩产可达千斤,且对土地的要求不高。自明朝中期引进后,多种植于闽粤。明末徐光启曾大力推荐种植红薯,故此,江浙一带亦有。张怀德决定将之大力推广,当小麦收获后,张怀德便让百姓在近三分之二的旱地里种上了红薯。
数月后,红薯长成,国人已能吃饱肚子了。善政果然受老天爷的嘉许,这年秋天晚稻也获得了丰收,粮食价格逐渐恢复正常。
由于耕牛很缺乏,百姓耕作很辛苦。张怀德便让商部筹划,采用大商家集资的方式,在一些省开设了大型畜牧场。畜牧场主要是繁育耕牛,到这年年底,畜牧场已颇具规模。估计数年后,大批的耕牛便可卖至各村庄,到时耕地就不需要如现在般辛苦了。
第十三章 整军设教
    各省军队经整编合并后,建立了六个大的军区,数省共一个军区。每军区三万人,其中一万人屯田,两万人帮助百姓修堤、修渠。其实,张怀德是把各省的地方军队作为工程兵部队来使用。
真正作战用的部队是新建立的边防军。平定天下后,按复汉军的编制及训练方式,扩建了几个师加上以前的两个师,一共有九个师,约十万人。这九个师分为四个步兵师,一个骑兵师,一个水师,三个混合师。所谓混合师,是步兵与水师的混合军队,混合师的步兵类似于张怀德所来的那个世界的海军陆战队。边防军则包括混合师以外的六个师。
三个步兵师分布在边疆各要塞,一个步兵师作为御林军镇守金陵,骑兵师驻扎在北京,水师则分别驻扎在台湾、上海、天津等处。混合师则在台湾及福建等地进行长期的训练。
军事署下分三个部,张怀德兼任军事署署长,郑成功为地方军部长,李军爷为边防军部长,张勇为混合军部长。地方军的食粮由自己屯田解决,军饷由户部负责。边防军及混合军的粮饷则全部由户部负责。
由于地方军队实行了军区制,大大的减少了军队人员,十八万地方军队加上十万边防军和混合军,只有二十八万人,大大的减少了军费开支。
军费开始减少了,教化上的投入却增大了。每个村、镇、县都由教化署出资聘请了先生,给蒙童授课。有的村中没有读过书的人,则从外村或镇里聘请。
《易》曰:“蒙以养正。”人的一生,蒙童时期的教育是极其重要的。
明代大儒王阳明曰:“古之教者,教以人伦:后世记诵词章之习起,而先王之教亡。今教童子,惟当以孝弟忠信礼义廉耻为专务;其栽培涵养之方,则宜诱之歌诗以发其志意,导之习礼以肃 其威仪,讽之读书以开其知觉。今人往往以歌诗、习礼为不切时务,此皆末俗庸鄙之见,乌足以知古人立教之意哉!。。。。。。”
教化署长黄宗羲便本此为蒙童设教,且制定了一个教化纲要,还请一些大儒编撰了一些天文、地理、历史、人物、风俗等简单书籍。
蒙童七岁便入学,学习洒扫应对,识字,三字经等简单书籍。先生们还从诗经、唐诗中挑选琅琅上口的诗句教蒙童们吟咏。九岁后便教授四书和孝经,十二岁后学习五经。在教授四书五经的同时,讲述中国的历史、人物、地理、风俗等。到十五岁,便完成了儒学基本教育。
蒙学有秀异者便进入县学,由本县知名儒者授课,学习诸子、史记、汉书等。两年后,县学有秀异者,便进入省学,延聘本省知名大儒讲学,进一步学习典史。一年后,省学有秀异者进入国子,延聘全国知名大儒讲学。黄宗羲、顾炎武等均不时赴国子讲学。在县学、省学、国子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